邵阳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时间: 2013-04-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城镇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城镇化水平决定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体现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近几年来,邵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服务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到2012年,邵阳城镇化率分别为29.02%、29.85%、30.43%、32.84%、34.13%和36.06%;邵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6.7亿元、228.74亿元、234.55亿元、278.6亿元、326.54亿元和379.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1.6%、11%、14.4%、13.1% 和14.1%。虽然邵阳城镇化率逐年呈增长趋势,服务业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邵阳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影响了邵阳后发赶超崛起步伐的加快。

  一、邵阳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五年来,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积极推进,邵阳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加速,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一)城镇化建设进程凸显一个“快”字。邵阳市城市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环境日益优化,城乡建设和谐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得到加快。一是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4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57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由2007年末的217.53万人增加到2012年末的258.57万人,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29.02%,提升到2012年的36.06%,提高了7.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1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承运能力较快发展。五年来,邵阳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656公里,到2012年达21669.3公里,增加3013.3公里;2012年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797874.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0.1%,比2007年的505211万人公里增加292663.8万人公里。三是交通项目有突破。五年来,邵阳先后成功纳入大湘西开发、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全国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扶持范围。建成邵怀、邵衡、邵永、娄新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14公里,在建洞新、邵安、邵坪、怀通4条高速公路210公里。完成了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大中修1100公里。新建了农村公路16994.5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372.6公里,通达工程1331.4公里、通畅工程14290.5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

  (二)城市形象逐显一个“靓”字 。以前,邵阳高层建筑屈指可数。没有灵动的外形和魁梧的身躯,到处是“火柴盒”式的低矮楼房。楼房普遍以色彩暗淡的灰调为主,红白镶色的建筑就成了市区建筑的主流,10层、20层的楼房寥寥无几。近几年来,邵阳房屋建筑长高长漂亮了,公路宽敞了。以城南公园改造为重点的“一园六路”建设的成功,收到了“改造一座公园改变一个城市”的良好效果,使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两江”、“两岸”风光带建设,古城墙的修复,资江南路文化步行街改造成功,突出了“空旷、通畅、秀美、文化”的主题,邵阳城区地图正在改写。随着火车新站建成和站前开发区道路建设以及邵阳大道的全线通车,敞开了城市大门,市容市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邵阳真正成为大城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2年,邵阳成功列入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发制品获批全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华天大酒店正式营业。新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18个,建成标准化农家店4056家。崀山申遗成功,成为全国第八处、全省第二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市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风景名胜区4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百亿投资计划”顺利实施。魏源东路、西湖南路、雪峰南路、大祥路、财神路等竣工通车,魏源广场、双清公园、水府游园改造完工,蔡锷广场、南江嘴公园、时代公园建成开园,东互通大道、学院路等扩改工程进展顺利。更新了259台公交车,建成了11个污水处理厂,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全市城镇化率36.06%,比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邵阳城市品味的提升,提升着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

  (三)服务业对社会经济贡献凸显一个“大”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在邵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到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6.7亿元、228.74亿元、234.55亿元、278.6亿元、326.54亿元和379.47亿元,2012年比2007年增加近183个亿,同比分别增长11.7%、11.6%、11%、14.4%、13.1% 和14.1%,继续保持较快、稳健的增长势头。2012年同比增速比2007年快2.4个百分点。随着2007年来总量快速扩张,服务业在三个产业中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大,2007年到201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4%、40.7%、39%、38.1%、36%和36.9%。

  (四)投资项目凸显一个“多”字。2007年到2012年,是邵阳市争取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来,邵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63.5亿元,年均增长35.3%;2012年(不含跨区项目)761.6亿元,增长35.5%。其中,城镇投资626.28亿元,增长35.4%、房地产投资75.49亿元,增长22%,农村投资59.82亿元,增长55.3%。全市有9个县市和北塔区均建有二级以上客运车站,建成78个农村客运站和546个招呼站。改造危桥108座,渡改桥68座。娄邵铁路扩改和沪昆高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怀邵衡铁路和武冈机场进入立项审批,邵东机场改建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备受社会关注的邵新公路建成通车。资江干流航道和码头得到疏浚和修复。除险加固了1座大型水库、15座中型水库、341座小型水库,有6个县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2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启动。邵阳市整体纳入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范围。犬木塘水库、市区第二水源建设项目列为全省重点项目。新增装机165万千瓦,新增发电量13.6亿千瓦时。宝庆电厂一期、南山风电一期建成发电,筱溪、晒谷滩等电站并网发电,隆回县生物质电厂竣工。全市83%的村完成农网改造。建成沼气池61131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867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3处。

  (五)市民实惠感凸显一个“强”字。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居民就业渠道更宽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一是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吸纳劳动力就业功能增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随着服务业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向服务业转移,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呈稳步增加之势。五年来,邵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7万人、城镇就业23.7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7.2万人次、创业培训1.8万人次、扶贫培训8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1368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事业单位吸纳从业人员56436人。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吸纳社会就业以及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是邵阳市解决民生问题力度最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五年,2012年,邵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458元和5136元,年均增长13.8%和17.4%。居民家庭的电脑、液晶电视、家用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越来越普及。同时,随着文化设施不断增加,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日渐丰富,KTV、酒吧、咖啡馆、休闲吧、健身馆等多种休闲娱乐场为人们提供了茶余饭后的多样选择,人们的闲暇生活更加充实。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邵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102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2.5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开工建设6392套廉租房、2981套公租房,改造农村危房21956户。

  (六)旅游服务业日趋一个“好”字。邵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邵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显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会议指出,要继续壮大旅游业,完成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制定邵阳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启动游客服务中心、蔡锷故居建设;利用崀山世界品牌优势,发挥崀山龙头作用;完善崀山、南山、云山、花瑶、黄桑、罗溪、紫薇博览园、莲荷生态公园、白水洞等景区配套设施;抓好崀山创5A级景区和南山、黄桑、武冈古城、紫薇博览园创4A级景区工作;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支持新宁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试点县、隆回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扶持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创建一批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牵头举办“2013大桂林原生态民族风情节”。2007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3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亿元;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900万人次,比2007年增加14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0亿元以上。这些数据证明,旅游业服务业的前景看好,将为邵阳的社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增长动力,推动邵阳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新兴服务业的潜力凸显一个“足”字。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推进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在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渐趋优化,发展潜力初显。2012年,在统计的全市15个大中小型服务业行业门类和1个行业大类中,营业收入居各行业总收入规模前4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房地产,分别是174.9亿元、95.3亿元、47.5亿元和31.5亿元,他们的营业收入占全市服务业行业门类总收入的比重的81.6%。2012年,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等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2.8亿元,比2007年的127亿元增加135.8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69.2%。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邵阳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较快,但水平仍然不高,城镇化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一)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邵阳城镇化水平为36.06%,城市发展水平远滞后全国、全省兄弟市州水平。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6.51和10.5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倒数第1位,不仅与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与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目标任务差距甚大;与2007年的39.02%相比,邵阳城镇化水平提高7.04个百分点,但提高的幅度比全省仅高0.84个百分点,2007-2012年,邵阳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仅比全省高0.14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兄弟市州。虽然2012年邵阳城镇化率创历史新高,但比前三位的长沙69.38%、株洲59.10%和湘潭54.02%分别低33.32个百分点、23.04个百分点和17.96个百分点;比永州、娄底、怀化和湘西还分别低3.81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2.95个百分点和1.54个百分点。

  (三)从各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来看,发展不平衡。2012年,全市12个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只有双清区、大祥区和、北塔区和邵东县,分别为82.88%、76%、70.54%和42.45%。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82个百分点、39.94个百分点、34.48个百分点和6.39个百分点。其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8个县市区中,城镇化水平高于30%的有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和邵阳县4个,分别为33.15%、33.01%、32.31%和30.21%,分别低于全市2.91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3.75个百分点和5.8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于30%的有新邵县、城步县、隆回县和绥宁县4个,分别为28.76%、26.14%、24.05%和23.94%,分别低于全市7.3个百分点、9.92个百分点、12.01个百分点和12.12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从当前情况看,虽然邵阳服务业增速平稳,增加值逐年递增,但总量仍然偏低,均低于同期第二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为379.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8.07亿元,低于第二产业18.6亿元;第三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的增速仅高0.9个百分点。说明邵阳市服务业总量偏低,发展滞后,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够明显。从2007年到2012年邵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回落,2007年有40.7%,到2012年回落到36.9%;总量不足、比重偏低是邵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不强的重要原因。由于当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与服务业的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市场的开拓,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五)现代服务业没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目前以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的传统行业仍是邵阳服务业的主导行业。2012年,全市批零贸易业、住餐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达116.7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30.8%;金融保险业实现的增加值仅占到4.3 %,明显偏低;新兴产业信息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相当多的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社区服务业等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三、加快城镇化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围绕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邵阳后发赶超的目标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邵阳城镇化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为着力点,以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创业就业,通过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吸纳外来技术人才,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等为手段,以打造“生态田园都市”为目标,重点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力求取得新突破。

  (一)要增强加快邵阳城镇化提升,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紧迫感。各级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快邵阳城镇化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坚定“兴工强市”的决心和发展壮大服务业信心不动摇。要充分认识二者同步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狠抓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步伐,推动邵阳城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要迅速加快工业发展,以工业化提速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要按照市政府2012年12月28日在邵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到2017年,邵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要达到81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这就必须靠大项目,狠抓工业不放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过200亿元产业2个、过100亿元产业1个。加快骨干企业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即三一湖汽完成整体搬迁并建成重卡生产线,湘窖酒业建成2万吨清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宝庆煤电二期完成立项审批并启动工程前期建设,九兴鞋业一期600万双耐克鞋生产线投产,超薄超强平板显示玻璃项目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宝兴科肥年产15万吨硝酸铵项目建成投产,大成科技国家农村移动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完成省内平台建设并开始全国试点,百威啤酒年产50万吨啤酒生产线完成主体工程,二纺机新址二号厂房建成投产,湘中制药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同时,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邵东皮具基地初具规模,发制品暨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出口基地、湘中铸造中心、恒远资江水电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生产线开工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扶持2-3个工业项目。通过大项目撬动工业跨越发展,通过工业跨越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

  (三)大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促进邵阳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作用。近几年以来,邵阳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用现代化的标准衡量,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总量不足,比重过低。从当前情况看,虽然服务业增速平稳,增加值逐年递增,但总量仍然偏低,均低于同期第二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为37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8.1亿元,低于第二产业18.6亿元,占GDP总量的36.9%。2012年,邵阳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十位,占全省总量8643.6亿元4.4%,远低于长沙、常德、岳阳等兄弟市州,说明邵阳市服务业总量偏低,发展滞后,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够明显。第二、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和不足。第三、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多数服务领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服务品种少,手段落后。因此,必须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特别应该提高第三产业在邵阳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体育事业;还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积极发展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生活护理、社区保安、保洁绿化等社区服务业。这些对于邵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要积极统筹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以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应统筹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针对重点发展领域,按行业确立支持项目及相应的扶持政策,搞好服务保障,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邵阳市要以“企业服务年”等活动为载体,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要坚持有领导挂点联系指导制度,要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式帮扶。特别是在各类后勤保障、技术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拓等方面要加大帮扶服务力度,多渠道化解企业融资难题,政府要及时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为服务业提供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找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促进工业化提速和城镇化水平提升。目前,邵阳市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尽管随着工业化的提速,第三产业比重仍将持续徘徊甚至阶段性回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由于传统服务业扩张的空间比较有限,第三产业比重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任务十分艰巨,未来第三产业的增长点只能寄希望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按照产业更替的理论,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推动城市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工业化提速和城镇化提升。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外,还要在公共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休闲性服务业等五个方面加大发展力度。通过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效融合现代商贸、物流、房地产、酒店、宾馆、影视娱乐等行业,实现城市空间的内涵式拓展,积聚人才、信息、资金、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丰富城市多元化功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营造便民利民惠民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要通过采取多种模式发展公共服务,重点是教育、医疗、卫生、电信、邮政、供水、供电、供气、网络、公共交通、市政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全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和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促进公共服务业主体多元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要以信息化网络为平台,以扩大就业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着眼点,建设形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体,实体化、产业化运营为支柱,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的社区服务体系。重点是发展社区便民便利商贸连锁店、医疗卫生、保健康复、托幼为老、家政服务、休闲娱乐、代理服务等,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何敬忠]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