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环境研究

来源: 时间: 2013-06-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重点服务业为契机,坚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拓展空间、丰富业态、优化环境,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2012年,全市社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重点服务业作用明显,亮点纷呈,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邵阳重点服务业企业起步晚、基础薄、规模小,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目前抓重点服务业的具体措施还在实践摸索中,没有明显的经验可以借鉴。根据省服务业座谈会议精神要求,我们于510开始,就重点服务业划分标准、分布情况、发展情况、制约其发展因素,以及下步发展重点服务业的对策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了这篇分析报告,目的就是为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发展重点服务业指导性意见提供决策依据。

  一、重点服务业单位的划分标准

  根据湖南省2012年年报和2013年服务业定期统计报表制度规定,重点服务业单位的划分标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上年度营业收入为1000万以上(包含1000万),或者期末从业人数50人以上(包含50人)的法人单位列入重点范围。

  二、重点服务业企业分布情况

  从全省来看,截止2012年,全省共有重点服务业单位1753家,邵阳重点服务业单位73,占全省1753家的4.2%,比排位前三的长沙708家、常德163家、岳阳136家分别少635家、90家、63家,居全省第七位。从全市分布来看,双清区13家、邵东10家、大祥区10家、武冈市8家、洞口县6家、新宁县5家、邵阳县4家、北塔区和城步县各3家、新邵县2家、隆回县和绥宁县各1家。

  三、重点服务业企业运行现状

  一是对服务业企业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服务业企业389个,共实现营业收入215.9亿元。其中限额以上行政事业单位244个,实现营业收入76.1亿元,同比增长21.2%;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45个,实现营业收入139.8亿元,同比增长10.5%,占服务业企业总收入的64.8%。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中,重点服务业企业单位有72个,占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的49.7%;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占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30%,对服务业企业助推作用比较大。

  二是六大行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72家重点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9.1%;对收入总量增长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道路运输业、邮政业、卫生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六大行业,这六个行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稳步增长,分别为26.5亿元、5.2亿元、3.6亿元、2.2亿元、1.2亿元和1.1亿元,同比增速较快的分别是卫生业49%、商务服务业35.5%、公共设施管理业20.9%、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11.6%、邮政业11.2%和道路运输业2.9%

  三是四大行业对资产规模影响力强。2012年,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年末企业资产总计64.1亿元,同比增长18.7 %。对资产总计增长影响明显的行业主要分别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和仓储业等行业,这四个行业企业的资产总计分别为31.1亿元、11.4亿元、7.7亿元和4.2亿元;同比增速较快的分别是仓储业45.3%、公共设施管理业26.5%、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业13.9%和道路运输业9.6%,四大行业对服务业企业资产规模作用日显强。

  四是成本费用普遍上升,盈利能力有喜有忧。去年以来,由于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和支付的职工薪酬同比提升明显,拉动服务业企业成本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12年,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23.3亿元,同比增长8.3 %;实现营业利润5.3 亿元,同比下降1.7 %72家企业涉及的10个行业门类中,喜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和教育六个行业营业利润有所递增;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3 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或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目前还是处于空白。

  五是职工薪酬稳中有升,保障制度得到完善。2012年,邵阳市重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8824人,比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多523人,就业人数稳中有增;全年应付职工薪酬合计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7.6%。应付职工薪酬增幅除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这二个行业低于10%,教育下降17.8%外,其余行业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职工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应付职工薪酬的增幅分别达到了20.8 %26.528.3%,特别是卫生社会工作应付职工薪酬的增幅达到了57.6%。从业人员待遇的提高,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邵阳市劳动用工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六是超亿元企业势头良好,引领作用比较突出。2012年,72家重点企业中,共有6 家企业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这5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2.3 亿元,占全部72家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的76.9 %6家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有4家超过了10%,均高于整体增速,显示出大企业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引领带动能力。

  四、制约重点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虽然全市服务业企业发展态势比较乐观,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令人担忧之处。

  一是效益下滑、发展不景气、增长动力不强。2012年,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的营业利润整体下降近2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效益下滑,下降49.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不景气、增长动力不强,分别只增长5.5%2.1%5%,特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全年实现营业利润亏损0.2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501.3%,影响了全市重点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从行业结构分析,邵阳市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低、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型消费服务业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量偏低、有些行业甚至是空白。邵阳市有很多规模较大的个体娱乐业单位如KTV、洗浴中心和美发行业等居民服务业,无法纳入重点服务业企业统计。针对这类情况,只有推出优惠政策,鼓励这些大个体注册登记为服务业企业,才能真正纳入服务业重点企业统计。

  三是企业整体利润率较低。2012年,全年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5.3亿元,同比下降1.7%。主要原因就是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也要维持现有市场份额,虽然一些行业营业收入增长很快,但利润下降。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目前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资金筹措难度大、成本高。

  四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品牌服务企业不多。当前,邵阳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数量少、总体规模小,主要原因就是品牌服务企业不多。从2012年营业收入来看,只有6 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其他企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据了解,有13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还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之中。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额64.1亿元,全市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其他服务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总计分别只有为0.2亿元、0.5亿元和0.9亿元,规模偏小。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可以转化为企业直接的经济效益,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市场扩张。因此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市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造成有知名度品牌的企业太少,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据调查,大部分企业认为顾客对其服务产品的满意度仍显偏低。

  五、谋求规划发展重点服务业的建议

  当前,邵阳重点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增速优势不明显,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与发达市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重点服务业企业运行发展势头良好,只要各级加大改革步伐,提高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的竞争力,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将会低开高走前景看好。

  一是要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存在的“小而弱”问题,各级要加大对重点服务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就服务业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用热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并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进而扩大企业盈利空间。交通运输业作为全市服务业重要的支撑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需要下大力予以扶持。强化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坚决杜绝不合理收费,拓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空间,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整合现有资源,为形成有组织成规模、便捷高效的优质现代物流业创造条件;引导企业通过主动调结构、转方式来适应市场变化,转变运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二是要加快结构升级的力度。各级在着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要加快旅游、物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服务业的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要立足邵阳市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增加就业机会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以服务业商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实现经济互动,要利用外部的力量推动本地区发展,“能动加互动,带动经济的起动”,从而带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会展服务、文化旅游、居民服务等行业发展。

  三是要加大提高重点服务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市重点服务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适宜市场激烈竞争对企业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和创新。各级要转变落后管理方式,加快管理创新,通过自身管理理念和技法的创新,对运行要素和管理职能做出新的变化与组合,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整体效能和经济效益;要以出效益与效率作为最根本出发点,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建立长远的战略目标,通过借鉴和引进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步伐。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针对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的特点,各级要加强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建立长远管理发展对策,全面提高重点服务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是要加快品牌产品、企业等目标制定和培育步伐的力度名牌产品由于市场覆盖面广,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因此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知名品牌的巨大市场穿透力在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思。因此,各级要加快我市服务品牌目标的制定和培育步伐。要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中长期目标的规划和科学布局;要建立和完善品牌评价体系,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品牌商标的注册步伐,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扩大企业知名度;要加快高新技术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规划,鼓励发展信息、金融、保险、商务、物流、科研等现代前沿活跃服务业,充分发挥好产业聚集区成本、信息、物流、人才等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引导、协调、监管等作用。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汤艳丽 杨佳国 何敬忠]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