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工业运行平稳 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来源: 时间: 2013-06-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2年,邵阳市在宏观经济偏紧的情况下,市政府始终坚持“富民强市”发展战略,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市社会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规模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生产效果明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大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48.7亿元,同比增长14.9%。
  一、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规模工业生产成效明显。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84家,全年新进企业8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0年和2011年增加137.44亿元和54.57亿元,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比2010年和2011年提高4.85个和1.4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5.23亿元,同比增长18.9%,分别比2010年和2011年增加407.47亿元和158.5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5.09亿元,同比增长21.8%;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税在大湘西片区中全部居第1位,工业增加值全年累计增速分别高于怀化市、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0.4个、0.7个和1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3.9%。
  二是大中型企业逐步增多。2012年,全市大中企业80家,占全部规模以工业企业数的11%。与2008年相比共增加规模企业90家,大型企业比2008年增加7家,中型企业比2008年增加32家。预计2013年底大中型企业将达95家,占全部规模以工业企业数的13%,比2012年增加15家,其中大型企业12家,比2012年增加4家,中型企业83家,比2012年增加11家。
  三是小微企业快速增长。小微企业的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力军,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小微企业达到69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57.65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6个百分点。
  四是重点行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来,邵阳能够不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10年,邵阳造纸行业和化学制品行业的生产有逐年下降趋势;造纸行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2011年为6.8%,2012年下降到6.3%;化学制品行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2%,2011年下降到4.1%,2012年下降到4.0%。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生产业有逐年上升趋势;电力生产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012年增加到5.6%,为全市工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农副食品加工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3%,2011年和2012年均增加到7.0%。2012年,全市重点行业占比变化更加明显。造纸行业、化学制品行业、电力生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重点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6%、4.8%、6.4%和5.7%,食品、电力生产行业比重继续上升,特别是电力生产行业超过煤炭开采行业,成为全市第二大行业,全市重点行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制约发展的因素
  目前,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个数少、经济总量小、龙头企业不足、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带动作用不强,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企业个数少、经济总量小。从企业个数看,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4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6%,居全省第9位,虽然在大湘西片区中位居首,但长沙(2282家)株洲(1314家)衡阳(1171家)郴州(1080家)益阳(827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工业经济总量看,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8.7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6.12亿元,仅占全省的3.5%;规模企业个数占全省6.6%,而工业增加值总量却只占全省的4.1%,表明邵阳规上企业不仅数量偏少而且企业规模不大。
 (二)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不强。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5家企业(三一湖汽、宝庆煤电、湘窖酒业、邵东新仁铝业、新邵辰州锑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43%和16.65%。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82家,但超10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其中除三一湖汽超30亿元外,其他六家均为刚好达到10亿元企业,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截止2012年底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
 (三)产业链条短、关键环节存在瓶颈。整体上看,全市部分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环节缺失,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产业链发展不完整,行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不强。如木材生产和加工块就缺乏木材精深加工链条,在高档家具板材,品牌家具企业等高端深加工产品方面亟待加强;全市皮革生产产业链,尽管邵东皮革生产基地有一定规模,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品牌皮包企业引进上还显不足;食品制造产业链,虽然大米、果蔬、油料、畜禽等原材料比较丰富,但缺乏食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资源的比较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改装车、造纸业、玻璃、化工等都存在产业链延伸和完善的问题。
 (四)自主拳头产品少、附加值低。全市工业经济中还存在知名品牌产品少,附加值低的问题;如食品行业中,具有优势的大米和豆制品加工也只是以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高端名牌产品,目前全市仅有浩天米业、雪峰贡米、华鹏食品、满师傅等企业的个产品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都是农副食品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比较优势不强。
  三、谋求下步发展的对策
  当前,邵阳规模工业企业生产虽然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但邵阳的规模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只要我们要强抓机遇,多措并举,着力培育大企业和活跃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经济总量,邵阳规模工业生产将会出现美好的明天。
  一是要培育龙头扶持骨干,做强做大一批企业。针对全市企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不高的问题。我们要强化三一湖汽、湘窖酒业、宝庆煤电等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与跨地区兼并重组,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升级、名牌带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战略重组等方面的先导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工业强市”的引擎和旗帜;对全市60户规模效益强企业和60户高成长型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在项目建设、上市融资、用电、用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制定扶持方案,促其做大做强,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型骨干中小企业,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紧密联系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是要加快延伸产业链条,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针对全市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皮革制品产业,重点发展邵东皮革工贸园产业链和下游深加工产品,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皮革工生产基地;食品工业,发挥全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合作,加快推进武冈豆制食品工业示范区建设,提升“高、精、深”加工能力,积极打造邵阳“放心食品、绿色食品”,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市;纺织服装业,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涵盖生产基地、纺纱、织布、印染、面料、服装加工销售的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改装汽车、汽车零部件加工项目;新兴产业,着眼于创新发展,强化技术联盟集中攻关、产业联盟示范推广,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产品和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平板玻璃等产品,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基地。
  三是要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全市工业技改提升慢,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层次的提升。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着眼优势领域,瞄准前沿科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要推进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的建设,对市级“60强”“60高”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创建、提升工程”;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力争实现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实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是要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确立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并组织做好报批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及考核机制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承接机制和渠道,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各方联动的承接产业转移新局面。要突出联动式承接、跨越式承接、补链式承接、可持续承接,着力做好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转移。
  五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功能。继续落实市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企业服务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等,确保企业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积极筹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面向全市中小企业提供政务、政策、融资担保、人才、法律、信息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着力解决难题;继续深入开展银企对接、乡企校企对接、工商对接、上下游产业对接等专题活动,有效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用工、用地、融资、销售、技术等难题,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欧阳震]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