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机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来源: 时间: 2013-06-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生产装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农业,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邵阳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邵阳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初的交接期,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为了更好地掌握邵阳市农机产业发展现状,6月4日到14日,我们就农机产业发展情况深入邵东县、邵阳县、武冈市、洞口县等县市作了一次专题调研,撰写了这篇分析报告,目的就是为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提供决策依据。

  一、邵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邵阳地处湘西南部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丘陵地区全市辖八县三区一市,共197个乡镇,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02余人,其中农业人口637万余人,79.4%。今年预计全市耕地总面积439.59千公顷,其中水田337.64千公顷,旱地面积101.95千公顷,种植水稻面积420千公顷左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进邵阳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环境和种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邵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不高。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业劳动力开始短缺,土地抛荒、转租等现象大量发生,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机化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邵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一)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自2004年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全市农机总动力高速增长。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共拥有农机总动力405.76万千瓦,过去十年翻了一番。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292.2万千瓦,占总动力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电动机动力98.4万千瓦,增长了两倍多,占总动力的23%。全市共拥有农机79.5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350台,小型拖拉机15007台,耕整机械109465台套,机耕船402艘,水稻插秧机606台,地膜覆盖机208台,联合收割机3361,茶叶采摘机210台,机动脱粒机142495台,谷物烘干机632台2012年完成机耕面积480.5千公顷,机播面积36.7千公顷,机收面积115.7千公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

  (二)农机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大维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农机化培训学校10个,科技教师人员66人。另有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9个,培训人员328人。全年共开办农机培训15322人次,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722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1860人次,培训农机监理人员164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12526人次。随着农机具的推广,对农机具维修服务要求也越来越多。全市共有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点613个,维修拖拉机12.01万台次,维修联合收获机0.89万台次,维修水稻插秧机0.64万台次,维修运输机械7.01万台次,维修其他农机具13.28万台次。为了加强对农机具质量的监管,全市共购置监理车辆17辆,安全监测设备8套,监测力度不断加强。 

  (三)农机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全市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780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91个;农机户148645个,其中农机大户196个;农机经销企业76个;农机经销335个农机维修点613农机供油站119个。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作业及管理服务五大市场逐步形成。同时,基层农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

  (四)农机化投入不断增加,农机产业经营效益增长。2012年全市农机化总投入3275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3006万元,单位和集体投入354万元,农民个人投入28599万元,其他投入796万元。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情越来越来,占总投入的87.3%。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达36.7亿元,农机经营利润总额为8.55亿元。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已逐步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和生产技术手段。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显。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影响,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6%,仅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也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全市大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已经成为我市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近年来,虽然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机具呈现出“三多”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具结构日益趋于优化,但从总体看,小型拖拉机多和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项目单一,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的现状仍将持续,同时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二)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全市农村机电提灌、乡村机耕道、农机具库棚、农机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比较普遍,现有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土地流转虽然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但土地流转还是一种没有交易规则的交易。首先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目前缺乏物权属性,土地流转对合同双方都有很大的风险。同时当前的法律、政策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贷款,专业大户贷款困难,制约了利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其次,土地流转期限束缚了专业大户的发展手脚,大户担心所流转的土地到期后会发生调整,不愿也不敢在农机购置、稻场、库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上投入过多资金,导致生产能力在低水平徘徊。同时集体土地管理手段落后,有些乡镇和村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信息管理、登记和备案制度,有需求的经营主体找不到有形市场流转土地,农户也找不到市场。

   (三)涉农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多,不利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目前涉农项目部门包括农业、农开、水利、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虽然各部门在涉农项目上会通力合作,但是很难形成最大合力。例如国土资源整理农田后,机械没有掉头的地方,水田泥脚深浅不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使水渠隔断机械下地通道,切出许多新的小丘块;水利工程建设只保水位、保大坝,不考虑灌溉储水;农村机耕道建设由于没有农机人员参与,大部分不符合机耕道标准化建设要求。据某种粮大户反映,由于农田标准化改造并未完全符合要求,机耕道易损坏,水渠多处断裂,农田石块多等问题导致其承包的2800亩标准田损失严重。一方面价值不菲的耕种机械容易被田里的石头打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维修费甚至报废,还严重影响农田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水田泥脚太深无法使用高速插秧机插秧,造成有机械无法使用的局面。第三方面是不利于农机具的安全操作,去年由于田间石块导致农机驾驶员腿部残废,该种粮户赔偿了十几万元。

  (四)农民贷款难,农机投入机制不完善。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农民尤其是农机大户普遍反映贷款难,农机投放缺乏必要的社会融资机制,主要靠农民自筹和财政扶持。农机经营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风险能力较弱。一是购买大型农机具的投入很大,农民家庭购买力不足,而且农民普遍习惯于先看到效益后再投入新技术和购买新机具,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速度慢。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本地农业生产的需求。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五)油价大幅上涨,燃油补贴机制不够合理。目前,农用燃油补贴是按照播种面积直补到农户,而不是直接补贴到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户,燃油补贴政策的实惠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机经营者身上,没有抵消油料涨价带来的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长。对此机手意见较大,挫伤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六)农机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督手段较弱。受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影响,农机销售市场的质量管理明确由工商部门负责,农机部门缺乏法律支持,不便于管理。农机维修市场管理与交通管理部门有职能重叠,矛盾较多。农机安全监理缺乏路面控制权,对拖拉机的管理也难以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一是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坚持农业区划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二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土地流转首先应有一个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安排,其次应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建立和完善流转平台。一方面政府应制定政策,科学合理地处理耕地流转过程中的障碍,立法保障土地流转后经营主体的使用权,放宽金融限制,允许项目较好的流转土地可以抵押贷款。例如由县级人民政府给加入农村土地合作社的农户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土地合作社受让土地使用产权后,可以拿全体成员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向土地产权交易机构申办总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合作社凭土地使用产权证,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融资。另一方面建立公正透明的市场和交易规则,让农民在充分了解市场和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自由的选择,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可以将社会资本主导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作为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样板,打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机管理、推广、教学、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定向学习、集中培训、人才引进等形式,培养一批农机化专业人才。同时依托农机化学校,发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技术和人才培训,把农机化学校建设成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阵地。二是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和投拆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农机安全监管机制。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赋予农机监理机构的安全监理和上路检查权,降低农机安全事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四是开展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提高抵御灾害事故的风险保障能力。

  (四)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一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二是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三是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四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五)壮大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形成了农机大户联合、农村能人带动、种粮大户发起、农村集体创办、基层农机服务机构领办等多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建立起了政策扶持、群众自筹、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二是通过倾斜购机补贴资金,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提升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深入推进以“有完善基础设施、有良好运行机制、有健全财务制度、有较大服务规模、有显著综合效益”为重点的“五有”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四是创新农机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机作业全程代理服务,提供农机订单服务。

  (六)完善补贴机制,降低农机使用成本。一是完善农用燃油补贴机制,其补偿方式可采取实行特别优惠价供应农业机械作业用油。二是完善农机作业服务补贴机制,对农机大户、接受农机服务的困难户,应根据机械作业量的多少给予作业补贴,保护农机使用者的利益和投资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银行金融部门设立专门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贷款需要。

  (七)强化部门合作,加快整合涉农项目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技术”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配合。当前,各级各部门实施的涉农项目很多,建议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推进规模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各级农业、农开、水利、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做到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严格把好规划、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工程管护这四关,建成旱能浇、涝能排、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有效利用的高标准粮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汤艳丽 苏利亚 易园菊]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