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洞口县瞄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跑线上“争先保快”的目标,集中注入“六个动力”,积极推进小康进程,总实现程度达75.57%,比2012年提高6.81个百分点,科学、有序、有效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工作,在三类48个县市区中提升幅度排第4位。
第一、以转型升级为动力,增强产业发展创新力。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特三产”思路,通过传统产业组团发展、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支柱产业规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致力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GDP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3.3亿元,排邵阳市第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2年的基础上提高3.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9%。致力培植财源,搞活金融。财政总收入较上年增长1.19亿元,达到6.51亿元,增长22.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2.17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提高147元。县内金融机构当年新增贷款12亿元(其中农商银行6.35亿元),增量存贷比达到55%,银企洽谈会履约率提高到30%以上。致力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全年新办企业69家,新增规模(限额)以上工贸、建筑、房地产和服务企业42家,规模企业累计已达236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0余个,税收过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近10个。各类中型企业已达15家,其中工业企业11家。全面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形成年加工生产12万吨粮食、4万吨肉制品、2万吨柑桔、3万立方米竹木、1500吨茶叶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年加工产值达66.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00.8%,创建全国驰名农产品商标1个,湖南省著名农产品商标11个。
第二,以项目建设为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牵引力。坚持“发展以财源为中心,财源以项目为中心”理念,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注重明确项目工程主攻方向。具体主攻三大项目,即以城建、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农产品、矿产品和旅游产品为重点的产业项目,以改善教学条件、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为主的民生项目。注重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全年实施投资项目68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48个;实施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8个,完成技改投入32.4亿元。全年开工建设重点项目57个,实际完成投资28.04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1.9亿元,其中中央产业振兴扶持资金7812万元。注重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各项目指挥部严格管理,科学运作,项目工程总体上进度快,形象好。怀邵衡高速铁路项目已启动征地拆迁;洞新高速已建成通车;新投资2.3亿元的辣妹子食品已开工建设,投产后可望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为百视窗玻璃2014年5月将搬入新厂区,税收可望实现1000万元以上。
第三,以城镇建设为动力,增强城乡发展互动力。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小城镇建设有基础、有优势。全县正在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起跑线上奋勇争先。2013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已达27.6万元,城镇化率达到35.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一是做强县城。实施以路为纲抓扩容,按照“东接、西联、南改、北拓”的思路,县政府融资5.2亿元,延伸县城主要道路,完成了城北火车站站前商业区、重要商业设施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县城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以上,达到15万以上人口规模,初步形成“一塔双洲、一江两岸、一城四桥”山水园林洲城发展格局。二是做特高沙。高沙镇历有“小南京”之称,古商城项目启动累计投资2.5亿元,完成了回澜风雨桥项目、高沙镇文史博物馆项目的建设,现已成功晋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正着力打造湘西南第一镇。三是做大集镇。各建制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园区,努力构建“5(洞口镇、高沙镇、石江镇、竹市镇、黄桥镇)+3(山门镇、毓兰镇、江口镇)”大集镇格局。
第四,以改善民生为动力,增强社会发展凝聚力。经济越是发展,越要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着力打造改善民生工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认真抓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等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总投资2.96亿元,其中县本级配套和自筹资金0.94亿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把重点放在托底上,全面落实最低生活工资水平和城乡低保两条指导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县共发放救济款380万元,帮助7800余人解决生活困难;核定城市、农村低保31118户,发放低保资金8280万元,发放低保对象节日补贴1069万元;核定五保户供养4203人,发放供养金825万元,落实五保户在县内医院住院医疗费全免政策,为五保户支付住院医疗费80万元。加快改善人民生活。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5.51万人降低到12.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9.7%下降到16.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4.2平方米,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4万元,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上年的8.7%提高到12.7%。改农村客运车辆分散经营为公司化经营,把现有农村498辆客运车辆规划成16个客运站,由6个客运企业经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客流不集中、经营成本高、非法载客严重、安全隐患大的诸多矛盾,当年新增通班车的行政村198个,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95%。
第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动力,增强长远发展后发力。生态优势是发展潜力和未来希望所在。发展生态旅游。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祠文化,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尽快融入西部生态旅游圈。罗溪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洞口镇平清村纳入全省3521旅游名村,毓兰镇山阳村为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南水农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发展生态文明。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5.7%提高到46.5%。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以奖代补,对全县231个村重点村全部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验收达标率达到100%。争取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扶持资金3500万元,县财政拿出配套资金643万元,对2个乡镇13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粪便分离、集中式水源地保护,获得省环保厅、省财政厅验收通过。
第六、以健全机制为动力,增强小康建设保障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六项制度。一是定期报告制度,各责任单位每季度书面报告一次相关情况和数据。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情况、落实措施、解决问题。三是考评制度,每年度对责任单位进行一次考评,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严格问责,不能完成责任指标的诫勉谈话,连续两年不能达标的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处理。五是民意调查制度,适时开展全面小康社会群众认可度调查,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六是引进激励机制,建立县级考评体系,评出优劣,实行奖罚。
[供稿:洞口县统计局张居国]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