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后发赶超的步伐,全市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总量不断递增,发展不断提速,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递增迅速。2009年到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计算口径为全部第三产业,下同)分别为234.55亿元、278.6亿元、326.54亿元、379.47亿元和435.65亿元,2013年比2009年增加近201.1个亿,分别同比增长11%、14.4%、13.1%、14.1%和12.8%,虽然增速有起伏,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2013年同比增速比2009年快1.8个百分点。随着2009年来总量快速扩张,服务业在三个产业中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大,2009年到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9%、38.1%、36%、36.9%和38.6%。
二是社会贡献逐渐增强。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2013年,邵阳GDP总量为11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4%,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435.65亿元,比2009年增加201亿元。全市服务业单位吸纳就业能力有所提高,截止2013年11月底,邵阳市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了88731人,比去年同期的64393人增加了24338人,同比增长38%。其中,全市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536人,比去年同期的13296人增加23240人,同比增长57.2%;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2195人,比去年同期的51097人增加1098人,同比增长2.1%,为邵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新增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是消费市场日显活力。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2013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87亿元,同比增长14%。建成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项目6个,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40个。2013年,邵阳批发零售市场业态纷呈、竞争激烈。以步步高百货、佳惠百货、友阿股份等为代表的企业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各种大卖场、专卖店、便利店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逐步形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高位增长,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76.84亿元,增长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5.02亿元,增长13.8%;从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72.87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119.03亿元,增长16.9%,乡村实现零售额59亿元,增长11.9%;从规模经济来看,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186.09亿元,增长22.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74.5亿元,同比增长23%,住宿餐饮业实现11.59亿元,同比增长21%。
四是交通运输邮电业稳中前行。近年来,邵阳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逐年提高。2013年全市全社会客运量14654万人,同比增长5.6%,比2009年增加3914万人;客运周转量86798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8.8%,比2009年增加283773万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20629万吨,比2009年增加8722万吨,同比增长12.8%;货运周转量412949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9%,比2009年增加1941664万吨公里。邮电通讯业务种类丰富。201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62444万元,同比增长9.4%;邮件1223.54万件,同比增长160.3%;报刊期发数79.3万份,同比增长21.8%;交换机容量758.51万门,同比增长1.11%;移动电话388.18万户,同比增长8.2%。
五是金融业运行活跃。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10.68亿元,比2013年初新增190.67亿元,同比多增13.1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01.5亿元,比2013年初新增146.6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5亿元,比2013年初新增119.14亿元,同比多增18.68亿元。资金供给平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增长20.4%,实际利用市外境内资金589.56亿元,增长20.5%。本地银行实际新增贷款138.9亿元,增长38%,外地银行新增贷款22.2亿元,增长212.5%。本地银行新增存贷比首次突破60%、达到62.5%,余额存贷比42.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开业小额贷款公司5家。市本级新增金融机构5家。直接融资10亿元。实现保费收入36.5亿元,增长10.8%。
六是旅游步伐得到加快。邵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2013年,邵阳完成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修编,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和第八届湖南西部农博会。新宁跻身全省首批旅游特色县域经济三个规模以上县之一,并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旅游人次达到1900万,增长16.7%,旅游总收入140.2亿元,增长17.8%。旅游业服务业的前景看好,将在2014年为邵阳社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增长动力。
七是交通助推作用增强。2013年,是邵阳争取重大政策和规模以上项目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先后成功纳入大湘西开发、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全国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扶持范围。全市共改造国省干线206公里、危桥41座,建成农村公路859公里、乡镇客运站26个、招呼站1091个。洞新、怀通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使全市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8公里,居全省前列,实现县县通高速,安邵、邵坪高速抓紧建设,武靖高速即将开工,我市真正进入了高速新时代。邵永铁路扩改列入“十二五”建设规划,沪昆高铁建设和娄邵铁路扩改施工顺利,全市人民多年来努力争取的怀邵衡铁路正式获批并全线开工,标志着我市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交通快速改善和较好的区位优势,造就了邵阳服务业发展丰富的外部资源。
八是科技创新逐渐发展。2013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20亿元。转化科技创新成果18项。申请专利1200件,授权798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邵东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县,邵东、新邵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各类教育趋于协调。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民办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建设了2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和136所省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660套。
九是文体事业逐显繁荣。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实现增加值47.8亿元,占GDP的4.2%。“送戏下乡”演出57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2万场次,5.5万户农村居民通了广播电视。建成农家书屋5542个,实现每个乡镇均有文化站。“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祁剧《梦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新增全国规模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处,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绥宁侗寨申遗的侗寨保护规划、遗产研究及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是卫生服务不断提高。2013年,邵阳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中西结合医院、新邵正大骨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评审。11类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5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面落实。7个县级医院、36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竣工。197家乡镇卫生院、5133家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分别达100%、96.6%。17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启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5%的行政村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新农合参保614.5万人,参合率97.3%。武冈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
十一是基础教育不断巩固。2013年,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民办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全市建设了2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和136所省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660套。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实现增加值47.8亿元,占GDP的4.2%。“送戏下乡”演出57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2万场次,5.5万户农村居民通了广播电视。建成农家书屋5542个,实现每个乡镇均有文化站。“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祁剧《梦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新增全国规模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处,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绥宁侗寨申遗的侗寨保护规划、遗产研究及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化旅游产业园列入全省文化产业十大规模以上项目。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邵阳健儿在省以上竞赛中获金牌24块,其中国家级金牌2块。成功举办全市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3年,全市服务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存在总量不大、水平不高、竞争力弱、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强等问题,与周边先进市州相比差距较大,制约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偏小。2013年,虽然服务业增加值逐年递增,增速略高与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但增加值的总量仍然偏低,低于第二产业3.85亿元,说明服务业的发展还滞后,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够明显,制约了市场的开拓,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二是规模以上服务业动力不足。虽然规模以上服务业从2012年底的13家增加到2013底的89家,规模和企业个数还是远落后先进市州,仍然都很小。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3%,尽占GDP总量的1.6%。
三是拉动力不明显。2013年,全市服务业虽然有较快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0.0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35.65亿元,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6%,仍然落后于兄弟市州,比重偏低是制约邵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不强的重要原因。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近几年,邵阳制造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但邵阳制造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支出、市场销售服务支出、人力资源服务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生产服务需求偏少,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发展仍显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之一。
五是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品、价格、环境等竞争空间已经趋同,服务企业只有依靠服务实现差异化经营,不断完善和建设好自己的服务品牌才能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邵阳服务企业一般规模都较小、点多面散、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竞争力弱,市场规模都较小,经济效益较低。
三、几点对策建议
2014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元年”,邵阳在全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湖南东部与中西部的过渡带和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已经凸显,湘中西南城市的中心位置已经凸显,我们应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迎难而上,邵阳的服务业经济将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要增强加大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各级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尽快出台如何抓服务业企业生产,提高服务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方案,要在加大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申报力度和个数上下功夫,要在狠抓服务业企业生产,指导企业多出品牌精品上下功夫,推动全市服务业生产再上新台阶。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适当增加引导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力促社会资金加大服务业投入;要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对发展潜质大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扶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走出去”,引导推动服务业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不断扩大其在行业的影响力;要加大对发展落后县区的督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区加强横向联系和沟通,确立各自区域服务业发展主体龙头,积极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努力形成市县服务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竞相发展的局面。
二是要着力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队伍。发展第三产业,离不开服务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强有力的支撑,2013年,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89家,只占全省2873家的3.1%,虽然暂时略先于大湘西地区,但远落后长沙、岳阳、常德、株洲等市州;2014年,我市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部门要携手共进,要把一些已具规模的个体引进到服务业企业队伍中来,要把符合规模的服务业企业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来,努力壮大队伍,提高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龙头带动作用和整体竞争力。
三是要切实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要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同时下大力气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力争在旅游、物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行业实现突破,逐步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对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传统服务业仍需充分挖掘;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四是要拓宽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服务业企业扩大再生产,大力支持成长型服务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增加对服务业新兴产业的投入。帮助服务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为达到规模的个体户加入服务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大门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资金和从业人员创业服务业企业,为服务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汤艳丽 杨佳国 何敬忠]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