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位于资水上游,东经110°59′~110°40′,北纬26°40′~27°6′。总面积1996.88平方公里,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南部河伯岭山脉腕蜒与东部四明山脉相接,形成东南屏障,中北部黄荆岭石灰岩低山突起,喀斯特地貌发育,背部地势低缓,红土岗地发育,处于衡邵干旱走廊地带。年平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200㎜,年平均日照时数1518时。东邻邵东、祁东,南连东安、新宁,西接隆回、武冈市,北靠新邵、北塔区、大祥区。辖23个乡镇,共631个行政村、27个(社区)居委会,16个工区,9355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91.68万亩,水田62.2万亩,园林面积4.21万亩,林地面积140.4万亩。现有人口104.92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9.6%;少数民族26个,其中回族3286人,占总人口0.32%,其他民族人口占0.08%。富余外出劳力23.4万。
邵阳县属革命老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国家产能重点县。全县形成了以煤炭、石膏、服装、鞋业、大米、生猪、烤烟、油茶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邵阳县被纳入“国家新增一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县”项目;获得“牲猪外调大县”和“重点能源百强县”称号;先后荣膺“中国茶油之都”、“中国油茶之乡”、“全国油茶基地示范县”美誉,“邵阳茶油”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邵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邵阳县坚持以“赶超争先,富民强县”为主题,转方式、调结构,夯基础、增后劲,抓改革、激活力,办实事、惠民生,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2011年以来,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63632万元,年均增长10.6%。2013年,全县GDP接近100亿元,达到994487万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3055万元,同比增长27.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319.8万元,同比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2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6元,同比增长12.8%;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0262元。2013年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69.2%,比上年提高6.56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8.4%,比上年提高4.54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实现程度为71.6%,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1.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民主法治实现程度为94.3%,与上年持平;生态文明实现程度为82.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稳健推进,步伐坚实有力。
二、重点特色产业经济的地位与特征
特色经济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托区域的优势条件和现有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并形成带有区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方经济,从面推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邵阳县一直把发展重点特色经济放在第一位,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闯路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煤炭、建材、油茶、烤烟、牲猪、服饰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破解“瓶颈”,突破“短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2013年,全县重点特色产业经济实现产值364215万元,同比增长15.3%。
油茶产业快速成长,凸显“品牌效应”。邵阳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土壤墒情好,是南方油茶基地之一。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油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出台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综合开发的决定》(邵发[2007]9号)、《关于落实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邵办发[2009]1号)、《邵阳县80万亩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在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技改、创新、创品牌、纳税等方面给予奖励;对专门从事机械化垦覆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农机具购置补贴。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工代赈、扶贫、国土整理、农业开发、农机补贴、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油茶产业开发。如对新造油茶林补助900元/亩,低产油茶林改造补助300元/亩;对完成油茶产业发展任务的乡镇及村支两委给予适当奖励等,有效地促进了油茶产业发展。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对油茶生产的研究和指导。为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还采取“县直机关单位联基地、机关干部联农户”的办法,服务基地建设和土地流转,促进了全县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全县油茶总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新造油茶林7.8万亩,改造低产老油茶林11.7万亩。茶油产量也不断提高,2013年全县平均亩产茶油达到17.3公斤,是油茶低改前亩产茶油3.1公斤的5.6倍,油茶籽产量达3.6万吨,油茶林产值亩产平均达850元。全县42个油茶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4500户,24500人,其中种植大户367户,户均种植油茶面积410亩,油茶收入一项,人均增收2100元。
依托油茶资源优势,培育扶持茶油加工龙头企业,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油茶产品附加值,发挥邵阳茶油品牌效应,让邵阳茶油走出国门,畅销全球。一是着力扶持茶油加工规模企业。招商引进“长江粮油”、“瑞柏茶油”等一批茶油规模加工企业,加上县内培育的“华强粮油”、“兴隆粮油”、“日日恋茶油”等,年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跻身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行列。二是做强精制茶油品牌。加大茶油产业科技创新力度,打造省级、国家级茶油知名品牌。“茶籽皇”、“宝庆桂芳”、“日日恋”、“蓉峰”等一批精制茶油品牌,享誉中外。其中湖南瑞柏茶油有限公司生产的“茶仔皇”牌茶油系列产品,荣获全国首届绿博会金质产品奖、第一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邵阳县华强粮油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宝庆桂芳”牌野生茶油荣获“2008第三届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中国中部国际农博览会金奖和湖南省著名商标。邵阳油茶产业快速成长,茶油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牲猪生产规模化,扣紧产业链条。邵阳县作为全国牲猪外调大县,一直坚持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路径,实行规模化生产,做大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一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25886.4万元,实现增加值83273.9万元,增长6.1%;全县生猪出栏肉猪96.13万头,生猪存栏61.03万头。能繁育母猪4.96万头,增长4.64%。2012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28793.5万元,实现增加值84426.9万元;全年出栏肉猪 102.5 万头,能繁育母猪4.97万头,增长0.2%。2013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50634.5万元,实现增加值83526.8万元;全年出栏肉猪 102.8万头,能繁育母猪4.98万头,增长0.2 %。二是生猪养殖走规模化之路。2011年全县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831个;2012年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83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74个;2013年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67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52个。全县养猪专业合社达62个,入社会员达3500人,人均增收1520元。三是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全县投资上亿元的生猪养殖暨加工基地及配套建设项目3个,已基本完成,投入使用。下花桥合山4万头生猪养殖暨10万头加工基地,金称市湘村良种黑猪种养基地及塘渡口红石集中园区邵阳县鑫恒饲料有限公司,有力促进和保障全县生猪养殖向规模型生产进军,扣紧了牲猪产业化发展链条。
鞋帽服装加工集聚化,构建产业大格局。邵阳县全市鞋帽服装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好,技术条件先进,近年来,加大技改投入,提质升级,同时,大力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借力发展,不断构建鞋帽服装加工产业大格局。一是产业主要聚集在工业小区。全县鞋帽服装加工业主要聚集在经济相对发达、人劳资源丰富的塘渡口镇、五峰铺镇、九公桥镇的工业小区,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2013年全县鞋帽服装加工制造企业85家,年产值285610万元,增长25%。解决劳动力就业12500人。二是产品销售渠道外向型。九公桥邵阳富晟鞋业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2013年创汇1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0%;五峰铺棉织服饰品畅销东南亚,“青蛙王子”、“森林王子”等棉毛衫品牌享誉中外。美鑫、岗森运动休闲装远销港澳地区。三是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县鞋帽服装加工制造规模工业9家,2013年实现产值131150万元,增长22%,实现利税15500万元,增长16%。
三、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邵阳县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特色产业经济仍具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
——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带动能力弱。全县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还主要局限于一、二产业,三产业特色经济元素微小。特色产业社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65.7%,离目标值140%差距较大。如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林地流转不畅,周边环境矛盾不断,油茶加工综合利用率不高,企业规模较小,由于油茶林老化,产量不高,加工企业原料供需矛盾凸现,湖南瑞柏茶油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能力5000吨,需原材料2万吨,年产值可达3亿元。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该公司实际每年只生产1600吨茶油,且85%的原材料靠从县外采购,县内提供的茶籽只有15%。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全县大部分特色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例如发展比较好的五峰铺棉毛衫产业,大大小小企业和个体户100多家企业,仅有2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亟需整合企业,实行“抱团发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特色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发酵”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县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特色产业不多,还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与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特色经济产业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蜂涌而上,产品雷同,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一是特色产业发展“造血功能”不强。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100:28,而金融机构贷款真正投放到扶持特色产业项目上的,仅占贷款总量的45%。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市场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全县油茶产业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油茶苗繁育、油茶生产和加工的链条已成雏形,省以上知名品牌已叫响。但是一直没有建立专业茶油销售市场,加之现代化物流业不畅,成为油茶产业发展的“短腿”。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缺位。目前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务功能发挥不足,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
四、对策与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做强特色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全县区域特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以现在优势资源为依托,确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县城重点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和环保循环型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各乡镇要加快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特色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小区,壮大产业集群。
二是做 强 特 色 产 业 龙 头 企 业 ,提 升 特 色 产 业 带 动 力 。发 挥 工 业集中区 的 集聚 效 应 和 示 范 效 应 ,引 导 龙头企业进入县工业集中区,把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特色产业的“洼地”。重点扶持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名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壮大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同时,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本地产品资源配套率,充分激发特色龙头企业的辐射效益,拉动一、二、三产业质效齐升,提升特色产业带动力。
三是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强化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渠道,进一步调整和充实项目库,实施组团推介,搭建部门间“无障碍”投资平台,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项目,确保招商质量和落地实效。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折不扣地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企业金融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是瞄准特色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点在产业经济,难点在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牢固树立紧迫感和责任感,找准经济发展的发力点,把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重点,重点抓,做活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和特色服务业文章,集中生产要素,创新服务机制,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聚集产业发展合力,使特色产业经济最大程度为社会创造财富,助力小康社会目标早日全面实现。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刘扬]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