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邵阳服务业经济实现新发展

来源: 时间: 2015-03-1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市”总体战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呈现高质高效、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促使“新常态”下全市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邵阳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结构转调升级的抓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服务业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0-2014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计算口径为全部第三产业,下同)分别为278.6亿元、326.54亿元、379.47亿元、435.65亿元和504.78亿元,2014年比2010年增加近226.18个亿,分别同比增长14.4%、13.1%、14.1%、12.8%和13.6%,虽然增速有起伏,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随着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在三个产业中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大,2010年到2014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8.1%、36%、36.9%、38.6%和40%,促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3年的22.5:38.9:38.6调整为21.8:38.2:40.

  (二)对经济贡献作用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GDP总量(现价)1261.61亿元,比2013年的1130.04亿元(现价)增加131.57亿元,同比增长(可比价)10.8%。2014年,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比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9%,比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504.78亿元,比2013年的435.65亿元增加69.13亿元。

  (三)消费市场需求得到激发。2014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21亿元,比2013年的431.87亿元增加56.34亿元,增长13%,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高位增长,限额以上服务业单位中,城镇完成零售额222.51亿元,增长20.5%,其中城区104.03亿元,增长24.2%;乡村完成零售额15.21亿元,增长21.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81亿元,增长19.1%。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稳中有升。2014年全市全社会客运量15094万人,同比增长3%,比2013年增加439.64万人;客运周转量761684.13万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23871.98万吨,比2013年增加3243.38万吨,增长15.7%;货运周转量4600090.65万吨公里,比2013年的4129490.1万吨公里增加470600.55万吨公里,增长11.4%。邮电通讯业务种类丰富。2014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438623.55万元,比2013年的362980.73万元,增加75642.82万元,增长20.8%;邮件收寄量949.85万件,集邮业务289.47万枚,报刊期发数47.06万份,交换机容量618.71万门;移动电话464.32万户。

  (五)金融业服务社会功能增强。2014年全市新增3家商业银行、2家证券营业部、2家保险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9个融资性担保机构,农信社成功改制,邵阳农商银行春节挂牌。新增各类融资总额328.1亿元,增长48.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6亿元,贷款余额达752亿元,存贷比达到43.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六)旅游发展成重要增长动力。邵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2014年,邵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西部生态圈文化旅游规划编制顺利完成,新宁崀山创5A景区通过国家景观评审,新宁成为湖南首个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南山六月六山歌节等有影响、有实效的旅游促销活动,接待游客2257万人次,增长1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4亿元,增 长19.4%。旅游业服务业为2014年的邵阳社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增长动力。

  (七)交通助推器作用初现端倪。2014年,沪昆高铁邵阳段通车运营,高铁邵阳北站站房及广场投入使用,标志着邵阳正式跨入高铁时代。娄邵铁路扩改进入路基建设、怀邵衡铁路全线征拆和开工,兴永郴铁路可望进入“十三五”规划,常桂海铁路有望进入中长期铁路规划。邵坪高速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武靖高速基本完成征地拆迁,控制性工程提前开工。新改建干线公路35.4公里,新开工231.2公里,完成农村通畅工程642.4公里,改造危桥79座等等,交通快速改善和较好的区位优势,造就了邵阳服务业发展丰富的外部资源,助推了邵阳服务业经济的强劲发展。

  (八)科技教育工作全面进步。2014年,全市获省科学技术奖6项,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5%。实现专利授权968件,增长20.6%。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各类教育趋于协调。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民办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改扩建农村校舍60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公办幼儿园29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55所,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添置学生床位53190个。

  (九)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扩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1家,市中心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医专附属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医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比率达到96.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3%。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80个,解决6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十)文体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邵阳“欢乐潇湘”群众文化活动节目在全省汇演中获得6个奖项。送戏下乡演出583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6万次,为5542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40万册。洞口“棕包脑”、新邵孙氏正骨术和隆回滩头手工抄纸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隆回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绥宁侗寨申遗工作进展顺利。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建成体育健身工程215套、室外健身路径工程22个;邵阳健儿在省以上竞赛中获金牌40块,其中,国家级金牌2块。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服务业企业个数和企业发展规模来看,虽然邵阳市服务业个数不断增多,企业发挥着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全省发达市州相比,在企业个数、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来看,不占优势,说明全市的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

  (二)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邵阳市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等方面,而物业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特别是居民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邵阳营利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层次结构。

  (三)服务业人才匮乏。从当前情况来,邵阳服务业的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远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如果要推动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就要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随着全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如何吸纳到胜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将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主动适应新常态促进邵阳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元年”,邵阳在全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湖南东部与中西部的过渡带和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已经凸显,湘中西南城市的中心位置已经凸显,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促进邵阳新发展。

  (一)适应新常态,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要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的发展经验,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打破存在的市场壁垒,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境内部分垄断服务业要按市场化发展的原则,规范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放宽准入限制,在全市逐步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如管理规范、行业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等制度,形成具有全市特色的服务业结构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等行业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领域,加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拓宽服务企业的投融资渠道。要进一步发挥好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额度,对具有重大影响及带动示范作用的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贴息或补助。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升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效率。

  (二)适应新常态,加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在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要更加注重规模化对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更加注重新技术、新理念对服务业行业发展的激发效应,在新兴领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示范和龙头引领作用。要鼓励推动一批服务业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结合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着重打造发展基础好、结构完善的服务业企业,完善管理体制,规范企业制度,吸引高技术人才,扩大企业现有规模,优化企业结构,鼓励企业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不断增强发展实力。要以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租赁和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提升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要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面上引领和点上扶持,不断扩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与覆盖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敢于创新、尊重创新和鼓励创新的产业文化氛围,开创科技人员学术交流、发明创造等有利于产业创新的环境。要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科技对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适应新常态,强力发展营利性服务业。由于服务业的领域广泛,行业众多,又面临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部门共同协调和配合,各级务必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邵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产业摆到突出的地位,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壮大服务业队伍,指导符合规模以上企业申报,特别是要把符合条件的营利性服务业企业的申报工作摆上当前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加强密切配合,确保符合标准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应统尽统。由于服务业统计存在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致使其工作状态暂时还有一些跟不上当前服务业统计工作大改革的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服务业基础工作,在新常态下,要借势发展,谋求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要进一步做强做大服务业,要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扶持培育,要高度重视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生产的运行指导;平时要给企业关爱,切实解决企业和企业员工的一系列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在相关优惠政策上给以倾斜和关怀,要大张旗鼓地给相关扩大再生产的企业给以补足和奖励,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特别是营利性服务业成为助推社会经济的有生力量。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肖曼辉 汤艳丽 杨佳国]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