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质量,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评价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特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税收效益均衡增长。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邵阳县作为省定生态功能限制性开发区和市定城乡复合型类别县,2014年,该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稳步走好全面建成小康之路。
一、产业经济结构与税收效应的现状与特征
2014年,邵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3475万元,同比增长10.4%。人均GDP11713元。2010年以来五年里,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3%。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平稳增长态势,同时,亮点频频,总体经济质量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型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趋优。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2906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2246万元,增长9.3%;其中工业增加值333681万元,增长8.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8565万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8323万元,增长1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7631万元,增长7.9%;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7371万元,增长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044万元,增长2.6%;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240万元,增长13.5%;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1889万元,增长5.8%;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1148万元,增长19.8%。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2:36.1:36.7,分别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下降1.3个百分点、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贡献率为9.8%,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5.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7.5%。
二是产业投资不断加强。2014年全县第一产业投资 256306万元,增长 214.2 %;第二产业投资 682344万元,增长13.3 %;第三产业投资 360979 万元,增长 17.39 %。加大投资力度,握紧投资“拳头”,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效应。全年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375260万元,增长 101.1%。其中 19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9.36 亿元,增长99.58%。工业技改完成投资 350435万元,增长15.3 %。
三是产业税收中三产业税收效应凸现。产业税收效应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2014年,全县完成税收收入42770万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9.2%。从各产业税收占比情况来分析,一、二、三产业税收比重为0.05:45.52:54.43。其中第一产业税收极少。仅24.2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0.05%,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较上年增加15万元,同比增长163%。第二产业税收严重减少。全年二产业共完成税收20493万元,同比下降17.7%,较上年同期增幅减少5个百分点,仅占税收总收入的45.52%,占财政总收入的27.7%;在二产业中,对税收贡献最大的是建筑业,完成地税9395万元,同比增长19.1%,占整个第二产业税收的45.8%。成为二产业税收效益中“小马”奔腾,奋蹄疾驰。尤为可喜的是第三产业税收稳中有升。全年共完成24509万元,同比增长2.4%,占税收收入的54.43%,第三产业税收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彰显了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活力不断扩张。
二、存在的“瓶颈”与困局
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落脚点在于实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壮大财政收入,为改善民生民利增强福祉。目前,邵阳县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步子不快,瓶颈犹在,困局重重。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欠合理。纵向对比,邵阳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2010年,邵阳县三次产业比为28.28:36.54:35.18,到2014年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7.2:36.1:36.7。五年间其中第一产业下降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52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但是总体来说,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大,步子不够快,与全国、省、市三次产业结构相比,存在着第一产业畸高不下,第三产业占比增速滞缓的局面。到2014年,邵阳县第一产业占比分别高于全国、省、市 18个百分点、15.6个百分点、5.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国、省、市11.5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投资活力不足。2014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9629万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占72.3%。第一产业投资 256306万元,其中95%资金是国债项目,主要是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和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第二产业投资682344万元,其中43%是国家投入;第三产业投资360979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占76%, 主要是学校、道路建设和城市改造等项目。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每万元投资产出GDP仅为0.86万元,人均投资17470元。由于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改项目国家投入后,需要配套或自筹资金,而业主资金缺乏,银行部门贷款手续复杂,门槛高,以致不少项目迟迟难以启动,或者进展缓慢,而民间融资不足30%,反映出社会资本对产业投资的渗透力不强,信心不足,活力不够。
三是主导产业税收效应较低。从一二三产业效益来分析,邵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一产业税收比例偏低,占税收总收入的0.05%;二产业中煤炭采掘业个数占规模工业总个数的31%,由于2014年小煤窑政策性关闭退出,全县保留的煤炭企业完成税收2472万元,同比下降48.5%。煤炭税收占工业税收的12.06%,比2014下降7.2个百分点,比2012年占比下降27.62个百分点,比2011年占比下降43.08个百分点。由于受市场的冲击影响,制造业税收紧缩,20个规模工业制造业完成税收7030.5万元,同比下降37.3%;占工业税收的34.3%,比上年占比下降8.5个百分点。
综合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投资现状来看,产业税收不均衡和不合理的症结。一产业比例居高不下,投资强度大,但是税收回报率低;二三产业结构占比提升速度不快,投资主要是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其中第二产业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支撑,税源稳定性差,税收增长乏力,直接影响税收的总量和质量。加之政策性减收严重,一是小微企业税率从6%下调为3%,2014年全县减收326万元。二是起征点月营业额从2万元提高至3万元,全县减收200万元以上;三是营改增减收1000万元以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税收效益。
三、破解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邵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为全国“茶油之乡”、“湖南省油茶生产先进县”。据小康监测报告,到2014年实现程度为79%,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才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效路径。结合邵阳县情,要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突破口,瞄准切入点,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篇章。加大培育新的增长点,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经济结构存量,做优经济结构增量,突出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资源配置率,提升三次产业效益。
二是勇于抢抓发展新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以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为龙头,积极争取国债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资金利用效率,使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每分钱都要用到刀刃上,建立“倒逼”机制和评审机制,确保每个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三是着力培植税收新的增长点,依法征缴税收。加大二三产业特别是重点工业和商贸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建立预算机制,推行精细化考核,设立房地产和重点项目税收一体化,加大依法征缴力度,该征税的必须到位,杜绝税收“跑、冒、滴”,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投资和产业税收协调发展。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