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的生猪产业协会是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在实践中创造,龙头企业带动,政府引导扶持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自1991年第一家生猪产业协会成立以来,全市已拥有各种生猪产业协会126家,会员54000多个。通过生猪产业协会组织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生猪养殖、肉食加工、饲料生产、兽药生产、皮革加工和外贸出口齐头并进的生猪产业链。近三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增长提速,有60%来自生猪产业。生猪产业成为了全市农业招商引资的热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的亮点。
一、生猪产业协会发展的几种模式
全市的生猪产业协会按照“自愿互助、民办民营、自负盈亏”的原则,以服务为重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形成的一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有由龙头企业带动创办的协会74个,占协会总数的59%。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规模较大,相互联结紧密,带动能力强。湘潭伟鸿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从2001年起开始在部分生猪养殖村场建立养猪协会,并以协会为中介,对农户实行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饲料、统一结算、统一贷款的“七统一”管理。运作3年多来,已建立养殖基地28个,发展养猪协会40个,拥有会员3万多户,养殖规模达到80多万头,整个产业链可实现产值近10亿元,为农民实现收入2.1亿元。企业自身也得到发展,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出口创汇84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已达750万美元。
2、基层组织带动型。主要是村、支两委带动农民领办协会,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有这类协会21个,占协会总数的17%。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发挥了基层组织的带头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村、支两委为了支持农民发展生猪生产,牵头成立了青竹生猪产业发展协会。以协会为纽带,将农户组织在一起,在生产上实行以奖代投,在销售上实行“订单化”购销,在融资上实行联保贷款,在饲养上实行标准化生产。目前除本村272户养殖户加入协会外,周边村的800多养殖户也加入了协会。2003年出栏生猪3.8万头,会员纯收入4500元以上,其中养猪收入占总收入的71.9%。
3、能人大户带动型。即主要由能人大户牵头,与农户结成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有这类协会22个,占协会总数的17%。这种模式在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疏通产销环节上作用较大。湘乡市东郊乡新塘村的沈建良等5个养猪大户,于2001年牵头成立了村养猪协会,他们聚集百余农户,由协会统一购种,统一防疫,联手选料,争取贷款,实行科学养殖。现在协会已有会员165个,2003年饲养生猪3.7万头,出栏肉猪2.96万头,其中出栏肉猪500-1000头的规模户有10户,100-500头以上的有130户,全村人平养猪纯收入2040元,占人平纯收入的60%。
4、技术服务带动型。即主要由乡镇农技服务部门牵头领办,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有这类协会9个,占协会总数的7%。这种模式既及时填补了当前生猪产业中的服务空白,也推动了乡镇站办所的职能转变。湘潭县石潭镇畜牧水产站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联合生猪养殖、贩运、饲料经营户及信用社,成立了石潭镇生猪产业协会。协会在立足于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品供销、技术指导、信息发布等服务网络。目前协会有会员758个。2003年出栏肉猪7万多头,贩运生猪50多万头,销售饲料5.7万吨。同时,举办技术培训班40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为会员发放贷款1200多万元。领办单位不仅使农民增收200余万元,而且自身在产业化运作中获利30多万元。
二、促进生猪产业协会发展的基本做法
1、依托优势产业,发挥产业的基础作用。湘潭市粮、猪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70%。这种典型的粮猪型农业结构,是我市在全国、全省农业区域布局中的优势所在,必须因势利导,着力于提升,努力使粮猪产业成为优势产业并进一步做大做强。基于这样的认识,全市提出了“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带动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加快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协会的发展就是依托生猪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进而又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发展。目前,湘潭市已成为全省主要的中仔猪出口基地、猪肉加工出口基地、猪皮加工基地、种猪生产基地、兽药生产基地。
2、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在做大、做强、做活生猪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作为生猪产业协会发展的依托来抓。近5年来,全市每年在生猪产业化项目上的招商引资都在2亿元以上,先后引进了金锣、正大、伟鸿、汉德利、北农大、新五丰、港越、三旺、凯威、大北农、东旺、韶山肠衣厂等一大批生猪产业龙头企业群,为生猪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依托。其中,依托伟鸿公司发展的养猪协会40个,依托港越公司发展的协会7个。
3、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首创作用。尽管养猪协会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会员有多有少,覆盖范围有大有小。但并未要求千篇一律,而是充分肯定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是始终坚持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协会由农民自己参与决策管理。协会的理事会、监事会均由农民自主选举,章程均由农民制定,协会内部事务均向农民公开。二是始终坚持了“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不搞拉郎配。三是充分承认协会的法人主体地位。协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产品验收、资金结算、价格议定及合同订立,均由双方自主谈判,政府部门只负责牵线搭桥,协调服务。
4、强化扶持措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是帮助协会完善章程、建立制度,并积极为协会与龙头企业牵线搭桥,理顺关系。二是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自我服务、风险防范和诚信约束等机制。所有的协会都基本上建立了产品销售、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发布等服务网络和保护价收购、风险保障金、合同管理、诚信约束等规章制度。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农民技术素质培训讲师团,免费派讲师、带资料、带车辆培训农民,协会只需电话预约即可。四是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协会会员新建简易栏舍用地视为农业用地,减免所有费用;市财政每年还拿出300多万元用于养猪协会和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
三、生猪产业协会发挥的主要作用
1、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发展。近几年,通过抓协会、促发展,生猪产业不断壮大。一是生猪优势进一步突出。2003年全市出栏生猪457万头,人平2.24头,比全省多0.74头;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4%,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出 13.3和10.7个百分点,今年1-9月出栏331万头,人均达1.62头。二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数占出栏总数的53%,仅万头商品猪生产线就有13条,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大户32家。三是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全市已有生猪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达400万头;有皮革、肠衣和骨粉等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皮革近2000万张;有饲料加工厂36家;兽药厂6家;4个万头种猪场,8个扩繁场,年产种猪近5万头。加上肠衣、明胶、肉骨粉、有机复合肥等企业,2003年全市生猪及相关产业的产值突破了70亿元,预计今年可达82亿元。
2、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降低了市场风险。以往农民养猪最担心卖猪难、价格下跌。组建协会后,由协会统一组织销售,有的还制定了保护价,解决了养猪户的后顾之忧。二是推进了生猪的标准化生产。协会会员能够有效地根据龙头企业或市场要求的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猪生产,不仅确保了生猪的质量、安全,而且可更好地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三是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部分养猪协会与银信部门联合建立了联户联保制度,确保了农民所需的信贷资金。仅青竹生猪协会已累计联户联保贷款220多万元。
3、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生猪产业链越拉越长,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政府有关部门及传统的乡镇农业站办所难以全面提供的。生猪产业协会及时填补了这一服务空缺,拓展了服务空间,让农民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生产服务、技术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信贷服务等各类服务,解决了农技服务部门想办办不了、办也办不好的事情。
4、推进了农产品出口创汇。目前,全市已有11家出口注册活大猪猪场,4家自营出口大中乳猪分割肉加工企业,15家皮革、肠衣、骨粉等加工出口企业。2003年共加工出口生猪24万头,直接创汇约1400万美元,其中由协会根据出口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收购的19万头,占出口总数的79.17%。预计今年生猪及其产品直接出口创汇可达2400万美元,成为全省主要的生猪及系列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5、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1年至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5%、和7.5%,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2%,这些新增的农民收入中有60%是来自生猪产业。湘潭县青竹生猪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前的200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930元,到2003年,全村人平收入达到3680元,预计今年可达4000元以上,3年增长1倍多。
[湘潭市统计局 陈景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