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产业化之路 实现农民增收

----湘潭县青竹模式初探

来源: 时间: 2004-11-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全村共有410户,1581人,耕地面积1887亩,其中水田1696亩,池塘水面290亩,山林地1171亩,村支两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带领村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支持和拥护,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20元。

    一、“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991年,当时的青竹村农村经济单一,除了稻谷,就是一点散养的生猪和家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支村两委的同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决定利用村里3000亩山地,490亩旱地及房前屋后空坪隙地,发展经济作物,从汝城和郴州组织奈李种苗,建设水果基地,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村上统一供应苗木、培训技术、规划布局、修整基地道路,并确定了土地、村委会、生产者1:2:7的利益分配比例,当年发展基地100亩,92年发展到300亩,93年发展到700多亩,奈李种植已初具规模,然而,由于南北气候差异、种植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南苗北调的奈李给青竹人开了个只开花不结果的玩笑,无奈之下,从96年开始,到2002年将奈李树全部砍光,累计损失100余万元。但村支两委的同志没有迷茫消沉,而是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思路,改变生产经营模式,在有关技术部门的引导支持下,引进新品种,先建设新品种实验示范园,然后成立专业协会,逐步建立集体化生产模式,带领村民向市场、向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的产业方向发展,从此“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并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充实、成熟起来。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协会作为桥梁和纽带,上联公司,下联农户,协会是核心,农户是基础,公司是支撑,它的发展方向就是规模化生产,集体化经营,实施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市场农业,它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民增收,创造公司、协会、农民三赢的利益格局。

    二、成效与现状

    青竹村先后成立了水果协会和养猪协会,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从而进行充实和完善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

    1.制定和完善协会章程,规范协会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农民的诚信度,创造了农户与企业合作和信用的环境。在原来已与湘潭伟鸿肉食品公司、饲料公司和北农大饲料公司签定供养合同的基础上,今年又与湘潭市心连心商业集团签定了安全无公害农产品购销合同,年销优质蔬菜10万吨,并将合作开发10万头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基地,该公司主动垫付生产成本,形成了产、供、销系列运作系统。

    2.运用“五统一”(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的协会运作机制,为农户减少生产经营风险。先后统一引进优良水果品种68个,优良西瓜品种10个,优良生猪品种4个,优良玉米品种2个,并建设了占地50多亩的新品种实验示范园;累计为种养户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45期,培训15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册,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猪舍鸡圈开展现场指导,推广水果栽培、西瓜——玉米——蔬菜套种、水果套袋、无籽西瓜种植、瘦肉型杂交猪饲养等多项农业新技术;为种养大户争取联保贷款412万元。全村现有存栏良种母猪894头,良种公猪18头,品改率达100%,2003年出栏瘦肉型商品猪12624头,全村出栏猪100头以上的有62户,有1户养猪大户,存栏良种母猪23头,年出栏猪230多头,盈利近4万元,全村养猪产值达890万元,创利227万元,人均收入1435元;水果基地1401亩,2003年出产水果250吨,创利17万元,人均收入107元;种植西瓜300亩,出售750吨,创利51万元,人均收入323元。

    3.建造10立方米上流悬浮罩式沼气池150个,推广猪——沼——果(粮、菜)的生态环保农业。

    三、激励与引导相结合

    为了积极稳妥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青竹村在过去的几年中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

    1.通过补贴、奖励等小投入引导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大投入。早在1991年,就通过种苗补贴的方式,激励农户发展水果基地,2002年村上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一是购进一头良种母猪奖励100元,购进一头良杂母猪奖励50元;二是新建猪舍,按每平方米奖励2元;三是无偿提供水果套袋,引导农民采用水果套袋新技术,推广套袋9万个;四是投入40万元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村民对农业投入达600余万元。

    2.千方百计为农民找市场。一是通过订单形式找市场,从2002年起至今已与5个大商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保证农民的利益;二是设立销售点为农民找市场,每到瓜果收获季节,水果协会在湘潭市、县城等处设置销售点,并注重了品牌效应,在瓜果上贴上“青竹优质”标志,保证产品质量,拓宽了销售市场。

    3.开辟融资渠道。经过协会牵线搭桥,争取农村信用社为种养大户发放联保贷款,即由3户以上的农户联合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最高放贷限额为5万元/户,贷款农户对自己所在的联保组合计贷款总额有偿还责任,若有一户到期不能偿还,该组其他成员应代其偿还。这种信贷业务的推行,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挠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问题,改写了农民贷款难、难贷款的历史,同时,也通过联保,科学地缓解了农民贷款的信用危机,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最终实现多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绿色壁垒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最大障碍,青竹村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遵循WTO规则,产品质量标准就必须与国际绿色食品认证看齐。而现在的农产品质量与之差距还有很大,生产规模仍然偏小;另外,产品仍停留在销售原始产品的经营模式上,产品粗加工都没有起步,更无深加工,产业链太短;人才、技术、信息、品牌意识缺乏,发展严重不足;再者,协会作为核心,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对生产要素的调度、集成能力不强,这些都制约了青竹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湘潭四大桥、长潭西线、湘潭北二环线、上瑞高速的建设,而江南九华汽车生产基地、湘潭精正设备有限公司、湘潭河西中港区、金侨教育基地等陆续落户九华工业园区,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典型的城郊区位,将给青竹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带来无限的机遇,将青竹村建设成为长、株、潭的生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今后发展的设想,如创建一个以地方良种——砂子岭母猪为母本,双肌臀大约克为父本的内二元母猪制种场,逐步推广肉质好、生产成本低的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新建一个育苗工厂,运用植物种苗快繁技术,开发优良瓜果、蔬菜种苗;实施科技兴村战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本地人才,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在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过5000元。

[湘潭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