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潭市城镇就业与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4-12-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众所周知,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待业与需解决再就业的下岗人数有增无减;另一方面是就业岗位有限,即使想方设法扩大就业门路,但与日益增多的就业对象很不协调一致,无法同步发展,形成十分明显的反差。据国家统计资料,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2003年比上年又增加200多万人。有关调查资料反映,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进行民意问卷调查时,问及当今最突出的几个社会问题,首推失业与就业的占了35.1%,即占了三分之一的选项率。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极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就业与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解决就业人数增多、办法增多、门路扩大,工作形势令人欣慰;但另一方面,与全国大势相同,待业人数日渐增多,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形势仍不容乐观,问题仍不能忽视,工作仍不容放松。

    1、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湘潭是一个以工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重工业多,中央、省属重点企业多,企业人数占全市总人数的比重大,十几年来,因经济体制改革,失业问题成为全市性重要的社会问题,曾演绎一系列的风风雨雨,湘潭市委、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投入解决群众就业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几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人才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就业,转变思想观念,实行灵活就业等途径,有效地缓解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大大促进了待业人员就业尤其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几年来就业安置特点有:一是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仅近三年来,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由2001年的2.1万人,2002年的2.2万人至2003年的4.29万人,2003年与前两年比,均翻了一个番,超过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的40%。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几年来一直控制在4%以内,2004年上半年又已新增就业人数2.3万,据此速度,全年有望逾越城镇就业5万人的目标任务。二是突出了城镇就业安置。按解决对象的地域看,解决城镇就业近三年依次为:2001年10376人,2002年7145人,2003年38915人,依次占就业总人数的49%、32%、91%;解决农村非农就业近三年依次为:2001年5628人,2002年2335人,2003年247人;解决高校学生就业近三年依次为:2001年4671人,2002年6961人,2003年3774人。使城镇待业人员与下岗职工虽无地可耕,但有事可做。三是创业就业和灵活就业人数占重大比例。按安置去向看,安置在国有企业的:2001年3170人,2002年4460人,2003年7417人;集体企业的:2001年2325人,2002年2726人,2003年5877人;而在个体私营安置的:2001年8032人,2002年9853人,2003年9638人,依次占安置人数总和的38%、44%、23%,其他去向安置的(主要含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等):2001年7609人,2002年5427人,2003年20004人,依次占安置人数总人数的36%、24%、47%,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促进就业安置,缓解就业压力起了重大作用。四是就业岗位不断拓宽。数年来,通过鼓励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中作用逾来愈明显。如湘潭步步高、心连心,其内部安置下岗人员数占了公司全部职工总和的80%以上。通过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如南盘岭社区的钟点工服务社、鲁班殿社区的诚信清洁服务中心、晓塘社区的家政服务等,在安置下岗职工、解决就业问题作用很大,且这些岗位就业的80%为“4050”人员和女性人员。通过就业培训中心的自主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主创业成功率几年来一直在60%以上,就业安置率80%以上。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近几年来在外地务工的人员,常年性的就达26万人左右。通过开发城市公益性就业,仅此就增加2千余个就业岗位。五是就业收入逐年增加。在岗职工收入逐年增加,就近三年来看,2001年在岗职工每人平均工资为10070元;2002年为11158元,2003年为11935元。

    2、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调查资料显示,就业与再就业形势日益趋紧,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旧的压力解决,新的压力又增,三年来,政府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不断强化,但从2001年至2003年三年来实有下岗人数看,数据仍令人心紧,问题的解决永无止境,任重道远。2001年,年末实有下岗职工32211人,2002年为35934人,2003年为29816人,每年均有2-3万人的就业无着问题。近三年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分别是:2001年达9374人,为3.15%;2002年达10334人,为3.65%;2003年达13044人,为3.7%。纵观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其发展趋势是:失业人数逐年增多,这批等待找工作、要吃饭的劳动力大军,其后备力量层出不穷,势不可挡,一年比一年增加。因此,就业安置的压力一年大于一年,安置工作量一年多于一年,历年来,由于加大安置工作力度,下岗职工年末人数逐年减少,三年来失业率才一直控制在4%以内,即使如此,观其发展形势仍令人忧虑,岗位发展有限,压力越来越大。

二、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就业与再就业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其存在的几个问题而言,结合调查情况,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

    ——从就业与再就业对象自身而言,主要有:1、就业观念问题。至今仍有部分待业人员,尤其是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观念陈旧,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对象是:“你们政府要多关心我们,给我们解决吃饭问题”,找政府等、靠、要,问他们现在依靠什么,说毫无保障,什么来钱干什么,“我们也要吃饭,不想点办法,找点事做怎么办?”,观念依旧陈旧传统。多年来的历变磨砺,他们的观念依然纹丝不动,丝毫未改,把临时工作、自谋职业看成“不是工作”。2、就业保险常识问题。部分再就业者对就业劳动保障权利认识不清,保险行业蓬勃发展,保险宣传进行多年,但部分就业对象的保险意识和保险常识十分淡化与肤浅,重新就业没有续保,当然,除了部分是保险意识淡薄的,另就是原单位和现用人单位的问题,此外,还有重新就业收入不多,负担过重等因素的影响,但所有这些,如果就业者有了较强的保险意识和较高的保险常识和法律知识,则问题不会存在的。3、劳动就业对象素质问题。调查发现: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劳动力总量过剩与劳动者素质偏低,即总量与质量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是人多,而是可用、适用的人不多,几年来,历史车轮的推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对劳动者需求的结构上的变化。从体力为主转为以技能和科技人才为主。就调查对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了63%,高中的占31%,大专本科仅占16%,这还仅为年轻段人数居多的调查对象中,4050人员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文化比重结构。4、大龄失业对象就业难的问题,这部分人有的仅年龄问题,就业岗位受到限制,尤其部分又加上文化素质因素,则更是就业艰难。

    ——从主管部门工作而言,首先表现为工作经费问题。再就业培训是政府对下岗职工的一项优惠性免费服务,但培训投入偏紧,影响培训专业的设置、培训条件的改善、培训设施的改进与增加等等,使部分受培人员感到所学受限,学而无用。其次为工作力度问题,尽管在这方面的工作作了最大努力,但因种种原因,如经费、力量等影响,在扩大就业岗位、加强人才交流、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劳务输出信息等诸多方面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掘。

    ——从社会合力来看,首先表现为社会就业岗位的拓展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原因之一:就业基地的培育扶持政策难以充分到位。一方面是再就业扶持政策局限性大,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企业实体,而有些能吸纳就业的企业未在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特定范围内的一些企业又达不到条件要求,尴尬之至,无可奈何。原因之二:园区就业的管理服务滞后。近几年园区工业迅猛发展,园区就业也快速发展,但其就业管理服务却跟不上就业形势要求。原因之三: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就业环境与就业新形势的要求不相协调。调查时对这方面反映颇多,最突出的就是自主创业的环境欠佳。部门收费繁多,有的根本置就业政策不顾,你有优惠证,我有收费法规,你只三年免税,却没说要免费。有些执法部门对自主创业者的一些生产上的问题,不考虑帮助解决改进,热心扶持,反而从教条出发,冷漠对待,谈不上起码的服务意识和根本观念。其次就是政府一些有关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也因部门利益及其他因素,影响彻底到位程度,如被调查者反映的小额担保贷款就是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三、解决就业与再就业刻不容缓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要始终关注和兼顾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主次转化、取向有所侧重的。根据主次矛盾转化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推进,至当今,就业与再就业已转置四项之首,成为当今最大的政治。

    1、关注就业,就是关注民情,就是以民为本。江泽民同志说:“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业与再就业关系着人民衣食饭碗,是群众根本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社会就业安置问题,是当今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2、关注就业,就是关注经济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专著论道:待业大军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必须充分利用,以化为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否则只是消耗物质财富的包袱。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低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3个百分点,得出结论:人力资源浪费,使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人民收入普遍增加,整个社会的需求就大为拉动,国内市场得以拓宽,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反之,如果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则需求萎缩,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链条脱落。

    3、关注就业,就是关注共同富裕,就是关注社会进步。贫富分化不是人们所期望的,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普天同庆。使一部分先富起来是手段方法,并不是根本目标。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赢”,是全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并不断推向更高。

    4、关注就业,就是关注稳定,就是关注自己。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昌,稳定的环境于生产生活十分重要,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则民心安定,形势稳定,经济发展顺畅,反之,则促使不安定因素的滋生乃至蔓延,如早几年的集体上访、阻路挡桥现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也不鲜见,危及社会,危及每一个自然人。

    综上种种,劳动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重视和做好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任重道远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困难较多,问题不少,正因为如此,这一重大社会工程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和合力投入,这是形势使然。根据谢伏瞻先生《当前就业压力与增加就业的途径》文中所述:在本世纪头20年,扩大就业始终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此可知,就业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不断加强。

    一是要彻底转变观念。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传统旧观念的痕迹或多或少在某些人脑子中仍然存在,没有彻底换新洗脑,影响到工作行为上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利益上的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官本位、权力欲依然时有体现,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清晰认识到这些,彻底转变过来,强化服务意识,把群众的就业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从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鱼水关系、充分落实党的根本宗旨的角度出发,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另一方面,就业对象的就业观念转变问题,即新就业观念的树立。要明智的认识到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乃是当前形势下就业的必然和必要选择,同样是就业。

    二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繁荣的经济对促进就业十分重要,就业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承、互为促进的。湘潭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将对促进就业起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对民营个体经济在解决和吸纳失业人员上的作用要给予充分肯定,大力扶持、鼓励其发展;对园区工业、社区建设等均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予以对待,总之,要集所有可用条件,充分挖掘所有潜力,以解决就业问题。

    三要切实落实各项政策与措施。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十分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作为党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应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要努力围绕就业工作尽职尽责,不允许马虎应付,更不允许逆道而行,象调查中所了解的“免税不免费,担保不到位”现象是绝不容许的,要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支持和扶持其壮大发展,成为不仅解决个人就业的平台,而且进而发展到吸纳社会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场所和载体;对这些自主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对以吸纳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国有破产分离企业、对以吸引下岗职工为主体的民营和私营企业,要优惠到位、政策兑现,不要半遮半掩、开空头支票或横打折扣。

    与此同时,要加强政策宣传,力求公开透明,家喻户晓,以强化政策贯彻落实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

    四要完善劳动保障制度。这不仅关系到缓解就业压力,稳定人民生活,而且事关巩固就业成果,有效地引导和扩大就业等问题。对于一些大龄失业和因身体、文化素质等就业颇受局限的对象,政府要重点关注,关注其就业与生活保障;对于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要做好前后服务工作,维护他们的劳动权利和自身利益;对于外出劳务对象,要做好他们的“娘家人”,随时关注和关心。总之,要通过不断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切实抓好落实,使就业成效得以巩固,就业压力不断缓和,以期充分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五要强化服务。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而就业工作则是政府行为,是党和政府取信于民,服务民众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政府尤其是政府专门职能部门,更要加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不仅要做好当前工作,如再就业培训、劳务输出、社区就业、政府公益性岗位就业安置等等,更主要的是要积极主动,不断探索,以求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各项方法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为此,不仅要强化责任,以责任制度对照促进,而且要不断出奇创新,打造亮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以独特工作方法和显赫工作成效向人民汇报。

[湘潭市企调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