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举国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局面,并愈演愈烈,以致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了。湘潭作为湖南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为了解具体情况,拟作一次分析研究,湘潭市企调队近日组织走访了湘潭大学的法律专业、经济专业和湘潭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管理专业共计131位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组织座谈、填答问卷,收集了大量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听取了不少建议和意见,总的一句话,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涉及到高校建设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就业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衔接的问题,涉及到国情国力问题,必须引起且已渐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欲说还休的话题
此次在湘潭大学组织座谈调查中,面对莘莘学子,心中顿涌“人才”二字,可是,就是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面对毕业就业而显出一脸的无奈。国家实行高校扩招和取消“统一分配”来,几经折腾,至如今他们早已由不适应而至习以为常,面对即将来临的就业问题,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和麻木无奈的心态,当问及对就业有何打算时,只是苦笑,一言不发,个中滋味似乎无从说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具体从调查问卷中可知:
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仍然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劳动力就业率达70%,而此次抽样调查推算,湘潭市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刚好达到去年全国整体劳动力就业水准,即仅70.2%,若排除意向性的(未正式确定工作岗位),就业率仅为35%,也就是说,仅所调查的131位学生中,正式签约落实工作岗位的只有46人,包括意向性(口头或信息)也只92人,尚有85人不一定找到工作,并无疑有40人可肯定暂无法找到工作,无业可就的比重分别达64%、30%,这些尚未落实就业门路的学生,有的将无定期待业,有的已打算考研。湘大经济学是个冷门专业,其毕业生考研的达50%。但研究生又容易找到工作吗?!
2、研究生毕业就业曲高和寡。即使是“高级人才”,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比大学生也好不了多少,在湘大调查的32位研究生中,已找到工作的为23人,就业率为71%,多读了三年书,其就业与专、本科学历的学生比较,境况等同。其中男生就业看好,就业率为83%,女生为57%,大多数单位的用人观念仍偏向实用型和体力型,这使高级知识人才尤其是女性学生的就业门路显得狭窄和有限。
3、冷门专业的就业苦不堪言。整体就业困难,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因社会供求的严重失衡更是苦不堪言。调查显示,湘大法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少人问津。调查的38位法律学士,其已签约找到工作的仅16人,为42%;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43人中,仅13人已签约落实工作,为30%,而且,男女就业比分别为1.4:1和3:1。经济管理专业就业难的状况在这次所调查的专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4、已拥有“面包”者也美中不足。紧张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不能一味地挑肥拣瘦,出于种种因素,将就地暂弄一份工作的大有人在。调查中,已正式签约就业的认为工作岗位“还好”的,46人中有33人,为71%,包括意向性的,92人中有51人,为55%;而对用人单位约定的工资待遇认为满意的,79份有效问卷中(单就此项填答而言)仅10人,为12%,不满意的有12人,为15%,57人认为一般,为72%,这些“不满意”甚至包括“一般”的人中,将在唱着“长铗归去兮食无鱼”之际,而又“孟尝君”不再的时候,又会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冲减帐目。
二、为什么就业难——一言难尽的问题
近几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究其根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高校扩招问题,而是包括高校扩招在内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致。
1、扩大招生供求发生变化。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引起就业困难,这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甚或许多家长中得到认同,调查中相当部分学生有此看法,大学生这宝贵的人力资源竟然过剩!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学生认为“资源过剩”,岗位太少。据资料公布,在全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来,大学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发展到2004年的420万人;年均增长由八十年代的7.5%,而至九十年代的42%;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也由1998年80万人、2004年的280万人,到2005年的350万左右,并且近几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在70%左右,每年约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暂时无法找到工作。
2、“高校扩招”美中尚存不足。上述种种,似乎全是高校扩招惹的祸。然而,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教育普及率的水准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有些发展中的国家。国民百人中拥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比率极其之低,目前,在25岁-64岁之间,达到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仅为5.2%,而亚太经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均在24%左右,美国达39%,日本达33%;西方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入学率已是走入大众化(15-50%)或普及化(50%以上),在我国目前刚仅够大众化标准的底限即15%,种种这些,无不说明我国目前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及国际形势比较,极不和谐,国家的“高级人才”在比重上不是“过剩”,而是太低。高校扩招正是关注了这些趋势,是形势使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如此说来,并不是否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高校扩招的固有关联,自实行高校扩招并取消“统一分配”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一年比一年艰难,这也是明摆的事实。难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通过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仅因学生人数增多所致,实实在在地还存在高校扩招中其他一系列问题。
简言之,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是高校在管理体制、就业制度等建设上跟不上教育改革的需要,一些配套措施和手段滞后。高校大量增收学生,学校或联或合或升格,规模增大,而师资力量特别是为适应形势必需增设专业的师资有些缺乏,教育力量不济;同时,成本增大,资金缺乏等等因素,这些影响了专业的调整,影响了教学质量,乃至影响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的优良传统特色;在学生能力培养、就业创业培训以及就业制度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办学无特色,专业素质培训欠差,学非所需,造成注重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注重了数量指标而忽略了投入产出效益的现象。
其次是学校在教育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建设方面尚嫌不足。遍地学校各行其是,盲目追从市场需要,人为地使一些“热门”专业由“热”变“过剩”直至“冷门”,调查中因专业冷门而找不到工作的占了20%。在科学分析预测和长期总体规划上下功夫不够,急功近利,走上纯商业化,在这方面犯了一个大失误,忽略了教育界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产与商业界的资产资源纯属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的问题,因此而走上不良循环,引发出一系列纠缠不清的内部问题和社会问题;这里当然还有一个国家政府利用政策和顺应市场规律,以合理调置资源,控制无序竞争与内部改革失控的主导作用的发挥问题。总之,无论这问题抑或那问题,均不利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如措之不当,还将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3、期望值过高自设就业障碍。由过去的“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走上市场、双向选择,使得大学生的期望因素在就业中的影响度加大,就业变成了择业,找不到工作不全在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而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部分因“高不成、低不就”所致。高校扩招,人数增多,人力资源供需失衡虽在一定程度上说来不无道德,但实质上很大程度也缘于大家都按自己的过高期望,共挤“独木桥”,造成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有人有业不就,有人无业可就,都想去拿金饭碗,享高薪待遇,使机会一次次擦肩而过。此次调查就可以看出,因“工资太少不去”、“单位不在大中城市”、“用人单位太小”等因素而致使未找到工作的占了所调查人数的30%以上,超过了“学生资源过剩”、“专人无人问津”等因素所占的比重。大学生就业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保守,人为地自设就业障碍,使得就业门路变窄,造成就业瓶颈,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结局。
4、不切实际的用工标准拒人千里之外。调查显示,因用人单位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造成无业可就的占了33%,在调查问卷中“找工作不到的原因”选项中位居榜首,学生在校读书,找工作之端也就是步入社会大门之始,要求其有实际工作经验无疑脱离实际,要求过高!这无异于不给学子们实践机会,将可造就的高级实用人才拒之门外。唐太宗教训封德彝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而已。”难道时至现代社会的企业家和单位领导者连这点几千年前的水平也没有?这又展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不和谐的社会现象,高校教育改革至今,一些配套性的政策、理论、环境氛围、制度建设仍显滞后,高校教育改革,学生就业制度的完善,不是教育界一家的事,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每一位学子、每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必须值得政府、全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公民的高度关注和共同努力。
三、以人为本——由来已久的课题
说它是课题,是因为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中,凡成就大业有所作为的,无不与“以人为本”关联密切。周文王之拜相姜太公、曹孟德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刘玄德之“三顾茅庐”、唐太宗之“用人如器”等等即是最好榜样和最佳例证。然而,历史上埋没人才、扼杀人才的例子也不鲜见,现代社会里,真正持之以恒和完全彻底而无私公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也不是普遍一色,用人如用器谈何容易!因此,必须在“尊重知识,以人为本”上多作文章、狠下功夫,切实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使其各尽所长,人尽其材。
1、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局部的、小群体的事,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政府部门要围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在就业环境、就业岗位、就业体制和制度的完善、就业与市场的调节机制的完善和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等诸方面做大量工作;学校和学生自身也要在“扩招”与配套建设上作应有的努力,包括教育质量、理性观念、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并真正从长远需要上作明智选择,更要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出发,尽一点社会义务和公民职责。
总之,国家政府要重视,社会各界要关注,将之摆在重要位置去加以研究、加以探索,并自觉努力地付之行动。
2、发展经济,拓展岗位
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拓展就业岗位不失为一大举措,有为才有位,但必须先给其一个用武之地,才能有所作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自身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造就过硬本领,打破旧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不拘形式灵活就业,通过努力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位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对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要先尽量创造机会、给予各种形式的就业前提条件,包括经济环境、工作岗位,使其无论哪种就业方式,均能得到应有的且必需的生存发展平台。因此,必须发展经济,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3、深化改革,完善机制
高等教育改革是必然和必要的,其改革成果必须巩固和壮大,当然,与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高教改革也有一个边改边探索,以致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前面提到的高教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如改革与实际结合考虑欠紧密,配套改革跟不上等等,这些当然不仅仅是学校一家的事,还牵涉到社会的整体配合上,但不管怎样,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存也必然,其去也必须,既不能由于问题的出现而因噎废食,加以全盘否定;也不可熟视无睹,认为在所难免以消极处之,而要积极、主动地去扬长避短,坚持大政方向,修正负面现象,补充遗漏残缺,在教学规划、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向方法、学校内部管理以及就业培训与指导、就业市场网络体系的健全和规范,就业制度的完善等诸方面多下功夫,以期高教改革的完整、全面,并步步推进和不断深化。
4、更新观念,适应形势
高教改革首先就体现在观念上的更新,扩大高校招生,使享受高等教育仅为少数“精英”的专利而变成大众享受;取消统一分配,又使“学而优则仕”变成凭本事和劳动吃饭。因此,当今的大学生要适应这一形势,正确树立新的观念,调整好心态,脚踏实地,从头起步。不要期望过高,不要依然有:始则“管理人员”,次则“收入多寡”,甚至“国营民营、干部工人”等旧的名字概念与陈旧就业观念的存在,更不要挑肥拣瘦和朝秦暮楚,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要从封建传统的陈旧观念中脱胎换骨出来,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想。行行出状元,处处任展舒,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定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应有的贡献。用人单位也十分必要更新用人观念,立足长远,明确本单位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不患无人才,只患己不知”,人如器具,要各用其长,用其所用;同时,不要脱离实际、要求过高,要从实际出发,从全局和长远出发,伸出援助之手,笑纳孜孜以求的学子,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琢与磨的学问,给他们机会,放任其磨练,让这一块块已经学校小作坊琢就的玉,再在社会这个大作坊加以磨砺,使其琢磨成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湘潭市企调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