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湘潭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均GDP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五期间,湘潭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90.5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32.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比全省同期增幅高2.1 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增幅高3.2个百分点,与九五时期比较,GDP年均增幅提高3.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3.4 %提高到5.9%,上升了2.5个百分点。2004年,湘潭人均GDP达到12475元,比2000年增加 564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60 元左右。
农业经济总量在调整中稳步增长,工业经济规模日益壮大。全市各级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新型产业,积极培育名优特新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50.1亿元,比2000年增长28.3 %,年均增长6.4 %,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按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平牲猪出栏头数、生猪出栏率、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生猪规模养殖率、良良猪比例等五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
90年代中后期,全市大中型企业中一大批重要的基建技改项目相继投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1998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三年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企业内在动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 116.34亿元,比2000年增长88%,年均递增17.1%,比九五时期提高10.4个百分点。继2000年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后,全市经济效益持续好转,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58亿元,相当于前四年利润之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近两年来均保持在130%以上。
扩大内需成效明显,消费、投资需求平稳增长。自1998年中央推行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举措后,全市各级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
1、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启动城乡居民消费,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回升取得明显进展。为了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全市各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尽可能把公务员“加薪”和保证下岗人员生活补贴、离退休人员工资照常发放的政策落到实处,想方设法保证在岗人员的工资照常发放;二是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尽可能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好的环境;三是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工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四是狠抓经济环境治理,千方百计减轻城乡居民负担。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有效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791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2.2%和42.9%,年均分别增长9.2%、9.3 %。2004年,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77亿元,比2000年增长46.9%,年均递增10.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2000年的5185元提高到2004年的6487元,增加1302元。体现了人们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场所档次提升,消费类别进一步扩展的新特点。
2、通过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努力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一良机,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投资需求的措施。一是通过争取国省投资,招商引资等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抓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抓项目资金的落实,尤其是重点技改项目。2000-2004年4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83亿元,比九五时期之和还要多108亿元。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以来,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加大财源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9亿元,随后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已超过20亿,达21.5亿元。
对外经济工作力度加大,外经外贸外资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全市通过抓好出口产品的培植和扶持,全面实施“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和“出口组织多渠道化”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努力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全市外贸出口有了较大增长。2004年,全市出口创汇达4.2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4倍。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由2000年的7.1%提高到15.8%。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日趋活跃,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据测算,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48%左右,比2000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是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交税金约占全市40%。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是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当前我市农民年人均总收入中有60%以上是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的。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据初步统计,2004年我市从业人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含外出打工人员)已占全部从业人员8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湘潭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技术改造投入所蓄积的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湘潭工业进入结构性大调整。全市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有关工业投资上改变以往盲目重复建设,铺摊子的做法,转移到瞄准市场,在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做文章。“八五”时期,全市国有单位共投入技改资金27.9亿元,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设备,到1995年末,全市拥有数控、高精度、大型机床935台,拥有量居全省首位。自1996年以来,我市又争取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安排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2000-2004年共完成技改投入101亿元,全市工业技改进入最佳时期,工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融资渠道拓宽,为促进投资需求的迅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银行贷款投向出现了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的趋势。同时为解决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缓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全市采取了一系列拓宽融资渠道的重大举措,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投资需求的增长。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的立项。4年来,我市共争取国省资金 11亿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近年来,市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市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努力营造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参加一系列招商活动,积极为本市企业搭建平台,引进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000年-2004年4年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共计3.88亿美元。三是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为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正常化运作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信贷对湘潭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2000年-2004年,全市新增贷款 72亿元。全市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公司,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四是启动民间资金卓有成效。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积极培育经济热点,放宽准入机制,使民间投资迅速扩张。4年来,全市民间投资累计达130多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7 %。
非公有制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大的拉力。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据初步统计,2000-2004年4年间,全市GDP年均12%的增长率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约为48%,拉动经济增长5.76个百分点,成为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从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4年间,邮电通讯、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1%,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近年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为经济工作的开展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是搞好经济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无法开展经济工作。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搞好、搞活湘潭经济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间接地促进了湘潭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湘潭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直接拉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从而带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再者,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臻完善,增加了国家、省对我市的转移支付,这其中一部分用于增加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另一部分则转化成企业利润,为企业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
制约湘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化农业尚未完全形成。
近两年来,尽管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主要受惠于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具体体现在农产品结构单一,传统农业自产自销模式未有根本改变。
尽管近年来我市引进和推广了“双低”油菜、草莓、玉米、花卉等农作物,奶牛等养殖业渐成规模,但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与岳阳的藠头、油料的专业化经营相比,还非常弱小,不足以形成真正的产业。
经济增长仍处于外延和粗放型阶段,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湘潭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两者高度相关。说明湘潭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外延式拉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换的前期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腾飞,扩张了经济实力。但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随着经济结构中各种矛盾的加深,已逐渐显现。表现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企业中间消耗过大,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艰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等方面。
1、产业集中度较低,难以达到规模效益。2003年,湘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总产值5064万元,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远低于长沙和岳阳。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本7617万元,仅为岳阳市的81.7%。企业规模小,一方面获得政府支持少,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难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必须导致生产要素的聚集度低,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谈不上规模效益。2003年,湘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871元/年,不仅远低于岳阳、长沙、株洲三地市,而且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0309元/人)。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8.5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3.27元)。此外,能反映规模经济效益的其他指标如全部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等指标也都低于长、株二地市以及全省平均水平。规模效益低下,导致湘潭工业产品在与外部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处于劣势,市场难以扩张与保全。
2、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总规模虽有所增长,但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很低。2003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活动支出总额为3.93 亿元,平均每户企业为1126万元,低于株洲的平均水平。全市R&D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偏低,只有12%左右。创新能力不强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产品更新较慢。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7.1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3.2 个百分点。湘潭市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强,在全国、全省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导致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结构流向不合理。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我市科技人才仍然严重不足,同时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的结构、分布、流向不合理,65% 以上的人才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一些行业人才奇缺,特别是拥有大量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严重偏少。
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主要凭人的主观判断,即使决策者完全立足于社会整体与长远利益,也仍然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可能,出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和产业结构的非良性化。另一方面,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政府扶持政策更多地偏向于亏损落后企业,而效益好的企业不但不能很好得到政府的扶持,还得应付各方面的摊派和伸手,这种扶弱而不扶优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落后、抑制先进作用。没有一大批优势企业的茁壮成长,产业结构调整只是一句空话,实现工业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旅游业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据测算,发展中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可带来6元综合收入,并可以带动GDP增长2.7元左右。尽管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旅游综合收入由1997年的突破亿元大关增加到2004年的20.86亿元,7年增长近20倍,旅游综合收入已占全市GDP的6.3%,但总体上旅游业的发展仍处在低水平上。如果不进一步采取措施,旅游业要在一段时期内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仍然十分困难。当前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一是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小产出”,近年来我市旅游投入虽然得到迅速增加,但与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要求比,仍明显不足。由于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我市的旅游宣传力度也不如其他市,一些好的资源优势没有被他人认可,转化为了劣势。二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旅游业发展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对旅游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建设上的混乱、重复,众多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主题鲜明的整体效应,低劣的设计、规划造成了不少开发败笔,发生在褒忠山、隐山等地方的毁林采石事件更是让旅游景点蒙上污尘。三是一些地方领导缺乏远见,思维起点低,急功近利,没有把旅游作为湘潭经济的战略产业看待。湘潭旅游定位于人文资源上,我市旅游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特色,就是名人故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这是在全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但过去我们没有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开发出这一特色,比如在景点规划上不大气,建设上不高档,管理上不规范,从而使韶山这一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更大更好的发挥。
十一•五时期湘潭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努力推动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发展,争取GDP总量的扩大。GDP作为社会生产的最终成果。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要保障人民生活的较快提高,首先是必须夯实基础,努力推动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发展,努力争取GDP总量的扩大。
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买方市场取代了卖方市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生产能力转变为了市场需求,而且从发展趋势看,这种格局长期持续下去。1998年以后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而以工业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为主的我市抓住了发展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速度发展。但从长远看,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渐淡出,以及入世承诺期的过去,经济发展将呈现变数,保持我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中瞄准具体的需求增长点并着力加以培育,则是一项更具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消费需求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需求。从我市现状看,要坚持不懈地重点抓好我市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链的伸延,努力稳步扩展龙头企业,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形成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型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使农民收入有突破性的增长,农民消费有跨越式的提升。
2、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消费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已成为普遍注重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供给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消费;同时也将直接给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工作力度,切实保障我市农产品早日贴上“安全”标签。
(二)投资需求
挖掘政府投资需求潜力。近几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较大,但从需求讲,今后一段时间内,特别是根据十六大精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投资的方面很多。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些年来虽投资不少,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比如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城市水、电、交通、环境保护设施等;二是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包括教育投资,文化设施投资等;三是国家机关建设投资,如政府搬迁,改善国家管理部门和工作条件;四是国有企业改制中需政府增加的改制成本等。
激活企业投资需求。我市企业虽然近几年技改投资力度较大,但企业投资需求潜力尤其是中小企业投资需求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技术储备不足,有市场、有效益的建设项目准备太少;二是有的企业已陷入困境,无力进行投资;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上述影响投资的消极因素必须靠改革步伐的加快来逐步减少。
促进民间投资和外资的增长。在当前的条件下,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因素,如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汽车、住房消费的税率等仍由国家把持,地方政府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即是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当前的关键是由于我市地域位置的特点,我市必须创造出比其他地区更好的经济环境,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投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和外资的增长。
(三)出口需求
随着我国已经入世,国内外市场趋向一体化。我市经济要长足发展,一定要拉长出口这条短腿。为此,一是努力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扩展产品市场空间;二是在巩固传统东南亚及北美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其他国际市场;三是利用我市现有工业基础与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有较强互补性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我市供给结构。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推进工业化进程。湘潭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对整体经济的支撑和对财政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做大工业是发展湘潭经济的重中之重。为此,应围绕推进工业化进程,继续全面实施“强工富市”发展战略,调整工业的产业、所有制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湘潭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快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高效益,减少亏损。要加快推进企业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企业。要切实抓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基本实现国有工业中小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壮大冶金、机电、化纤纺织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十六大报告表明,我国政府将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预定,国家将会出台更为开放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一选择给相关产业和企业带来了商机,我市的传统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同时,还应发展高附加值的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五年中,使湘潭拥有几个在省内、国内真正叫得响的企业集团。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环境,加强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境外大公司合作,倚大做强,鼓励其收购、兼并、参股、控股。四是发展非公有经济,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制度,并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财源途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五是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要大力实施信息化,重视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多创品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五年,国内、国际市场上,使湘潭拥有几个知名品牌。
2、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经营土地、设施,实现流动升值,将经营城市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在经营城市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城镇扩容提质,要把城镇提质放在首位,搞好城市的美化、绿化和亮化,要立足于高起点,着眼于长远化,不搞急功近利,不搞劣度循环。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创建和态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用经营城市、市场运作的办法搞建设。同时,重新审定湘潭在长株潭一体化中的定位,树立大融城的理念,确立倚靠长株、中间突破、抢占制高点,把长株的优势转化为湘潭的优势。未来5年,湘潭拟可在长株之间凸现湘潭这一角,重点开发易家湾、荷塘地区,借长株边缘优势为我市优势,拟可重点开发房地产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市场、博览、会展等产业,既辐射两市又服务两市,在两市间求发展。同时,还要着力抓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有研究表明,未来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的就业机会最多,因此我市更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会展、物流配送等现代第三产业。
3、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是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增强带动能力,使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我市的生猪产业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对其龙头企业,包括生猪良种繁殖体系、饲料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加工体系和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的龙头企业,要大力扶持,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以确保把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做强做大,并以此带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加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把我市的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建成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的主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二是以建设农副产品基地为依托,调整好产业布局,继续抓好瘦肉型猪、饲料、优质稻、湘莲、干鲜水果、油茶、商品蔬菜、用材林及松脂、水产养殖、茶叶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湘潭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站在全国全省高度看,湘潭经济社会不足仍然存在。
其主要体现在:
(1)经济增长速度偏低。2000-2004年5年间,中部地区的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1%、10.7%、10.5%、9.7%、9.6%和9.4%,只有山西高于11%;而同期东部地区的天津(13.1%)、浙江(12.5%)、山东(12.2%)、山东(12.2%)、江苏(12.2%)、广东(12.0%)、上海(11.5%)、北京(11.3%),以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13.3%)、西藏(11.9%)、青海(11%),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11%。而湘潭5年平均增速为10.68%,在湖南处于中上水平,低于长沙、株洲,在长株潭三角地区处于末位,发展的压力更重。
(2)经济总量较少。2004年,中部六省生产总值(GDP)为32088.31亿元,仅仅与广东(16.39.46亿元)、浙江(15512.4亿元)两省的生产总值(GDP)之和(31551.86亿元)相当。湖南省GDP为5612亿元,湘潭市为332.8 亿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93%。
(3)地方财力较弱。2004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下同)为1783.55亿元,远远低于同年广东(1416.87亿元)、浙江(980.43亿元)两省的地方财政收入之和(2397.3亿元),仅占3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总计的15.0%,比生产总值(GDP)占比低8.5个百分点,相差幅度比2003年扩大0.6个百分点。2004年湖南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17亿元,而湘潭市为12亿元,仅为全省的3.79%。
(4)人民收入偏低。2004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02.86元、7511.4元、7160元、7704.9元、8023元和8617.48元,均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89.6元、2499.3元、2953元、 2553.15元、2890元和2838元,除江西外均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2936元)。而湘潭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2元,低于全省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91元,在全省处于第2。
(5)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湘潭制造业分布行业较广,但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平均拥有资本和创造产值都不高。企业规模小,造成发展环境偏紧,生存难度加大。一方面企业获得国家宏观支持少,另一方面随着各大专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移,国家、省级银行出于控制成本和获利规模考虑,小企业也在贷款审批上处于弱势,从而使湘潭制造业在整体获贷上处于被动,此外,产业集中度低还导致企业生产要素聚集度低,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
(6)生态环境难如人意。虽然近年来已采取得力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但城市工业集中区的废水、废渣、废气、噪声污染仍然严重,除城市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形成湘潭众多的“点源污染”外,来自广大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也较为严重,由于一些养殖专业户不搞良性生物链养殖,当前农村迅速发展的畜牧养殖也使污染加剧。
综合分析,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凝聚,基础更加夯实,优势正在凸显,加速发展的基础正在形成。
(一)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2002年还榜上无名,2003年则排名第78位,2004年名次上升12位,排名至第66位,在省内超过了株洲,仅次于长沙。从二OO四年一季度起,湘潭GDP增速开始超过株洲,2004年湘潭GDP增速达13.4%,与娄底并列全省第二,仅次于长沙。今年1-6月,湘潭GDP增速为12.7%,仅次于长沙、娄底。
(二)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加速增长。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市企业处于拼设备、拼老本的状况,缺乏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和动力,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从“九五”开始,这种状况逐渐改变。近年,全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增幅在省内外排名逐渐靠前。2004年,城镇以上投资增速达88.8%,在省内排第二。到今年8月,我市城镇以上投资增速达92.3%,在省内地区中排第一,占比已达到6.6%,仅次于长沙。考虑到我省经济结构仍为投资拉动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当前的强劲增长,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三)优势产品梯度涌现,优势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是湘潭工业的四大支柱,虽然近年来,一批在国内独领风骚的如电解二氧化锰、发动机活塞等产品市场正被后来者所分割,但随着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的加大,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更多的新产品在推出,湘钢宽厚板特种钢、湘机的电动客车、江麓的大型塔机、江南系列轿车以及三元净化器、无机房电梯等,这是一批处于行业发展前沿、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大批量投产实现后,将使湘潭制造业出现新一轮增长高潮。
(四)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湘潭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沉淀,特别是到了近代,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军事、文化名人,聚积了较为浓重的崇文兴邦的社会风尚。湘潭大专院校去集绝对数居全省地市第二,多项教育指标居全省前列,加之大中型企业较多,专业技术人员也比较丰富,这就构筑了湘潭经济的核心竞争优势。
[湘潭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