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五”的开局季度里,全市经济承接前期的快速发展势头,稳健起步,来势看好。
大 势 研 判
新农村建设掀起热潮。今年湘潭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百村示范工程”列入了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首,并出台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目前,100个示范村的办点干部和后盾单位已经到位,并积极展开工作,召开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宣传党的政策,了解民意并将道路改造,农网改造和水利建设列入当前的重点工作。
农业生产和冬修水利取得较好效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96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虽比去年同期偏低,但仍为较高水平。去冬今春,全市共投入3亿多元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烧窑港续建已完成土建工程,易家湾堤防加固完成投资1500万元,株洲航电枢纽库区工程建设、花石水库横塘湾副坝除险工程均全面竣工。此外,一批中小水库和骨干山塘完成了保安除险扩容。
春耕生产正在展开。为支持春耕生产,供销、农机、农业、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联合行动,整治农资市场,保障农资供给。农机部门已备农机及配件价值2000多万元,农业部门组织水稻种子入库110万公斤,其中杂交早稻40万公斤。今年湘潭市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20万亩左右,目前早稻播种完成,预计早稻种植面积可达160万亩。
当前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宗农产品价格下跌。由于稻米价格低,农民惜售,存粮增加,加上农资价格较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目前生猪价格已降至盈亏平衡点附近,从事养殖的农户形成一定的恐慌心理,也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因猪价下跌而下降,一季度农民出售肉猪的单价由上年同期的8.21元/公斤下降到6.55元/公斤,降幅达20%,人均出售肉猪金额388元,同比减少115元,减幅达23%。猪价下跌导致一季度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4元。
工业保持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7.24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产值89.52亿元,增长2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51.4亿元,增长12.8%;民营工业产值38.12亿元,增长29.8%。产销保持衔接,产品销售率为99%。
四大产业增长不平衡。机电产业完成产值21.38亿元,同比增长55.2%。呈现出订货较为充足,大、小企业竞相增长,产值、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
此外,一批已改制或将改制的市属企业,如压缩机厂、开关厂、离心机厂都表现出较好来势。民营企业中,电气设备、平安电器、霞城电工厂、迅达均有良好表现。新材料产业开始加速,完成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39.8%。特别是电化已从去年的低谷中走出,完成产值近亿元,同比增长31.4%; 出口交货3267万元,增长45.3%。冶金行业仍受市场低迷困扰,一季度完成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湘钢产值26.9亿元,增长6.3%。由于目前板材市场有所好转,湘钢正调整生产结构,全力保板材生产。由于金迪停产检修,生产回落,纺织化纤行业完成产值2.3亿元,同比下降30.2%。
品牌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受工业行业生产状况影响,纳入统计的16个品牌工业产品产量10增6降,其中江南奥拓轿车、湘机交流变频电机、工矿电机车、电化无汞电解二氧化锰、江麓塔吊、迅达燃气具产量增幅都超过20%,而湖铁硅锰合金、韶峰优质水泥则降幅超过20%。
50户中小企业新产品生产实现快速增长。一季度实现新产品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64.2%。
企业效益下滑。1-2月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0.50亿元,同比下降56.5%。其中赢利企业赢利额1.14亿元,下降30.9%;亏损企业亏损额0.64亿元,增长30%。全市企业利润下降,从资金层面讲,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所致。自去年以来,湘潭市工业企业资金占用加大,费用增长较快。今年,费用虽有所下降,但资金占用仍然坚挺,其中1-2月应收帐款净额29.7亿元,同比增长14%;产成品资金22.4亿元,增长38%,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4.2亿元,增长8%。从行业角度讲,则与冶金行业利润下降有很大关系,冶金行业1-2月亏损985万元,而去年同期赢利1.19亿元,若剔除其影响,则全市工业企业利润为593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利润5982万元。
消费市场较为活跃。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9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万村千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乡镇已建立了连锁超市27家,达到日用品、医药“二合一”标准的有15家,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今年湘潭市拟增开24家乡镇店,715家村级店。“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将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激活农村消费市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6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较1-2月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27亿元,同比增长9.3%,扭转了前2个月的负增长态势;技术改造投资12.75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较前2个月减少1.7个百分点。
——重点工程开工率较高,全市91个项目,已开工60个,开工率达66%。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湘潭市工作重心调整影响,行业间投资升降互现。
——园区投资来势较好。一季度九华经济区完成投资1.5亿元,增长2.7倍;新材料工业园、德国工业园完成投资1.3亿元,增长2.8倍。
——受雨季较长影响,一季度物流项目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其中步步高物流配送中心一季度完成投资850万元,为年计划的14.2%;三和医药物流中心完成投资350万元,为年计划的11.7%。
——受部门计划及上级批复影响,一些项目尚未开工。如电网改造、输变电工程、梅塞尔制氧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
外贸出口有所下滑。据海关统计,1-2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551万美元,同比下降9.1%。其中出口完成5166万美元,下降23.7%。尽管全市出口下滑,但农产品出口形势看好,头两个月实现农产品出口474万美元,增长24.4%。其中畜牧产品出口361万美元,茶叶出口27万美元,湘莲出口10万美元,竹制品出口10万美元。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及重点企业调查情况,二季度湘潭市出口将有所突破,出口预计稳中有升。
招商引资形势喜人。一季度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9亿元,主要引资的产业为汽车、机电一体化、化工、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等。新批外资项目5个,增资项目2个。合同外资4207万美元,同比增长2.5倍。实际到位外资5356万美元,增长1.5倍,完成全年任务的三分之一。到位外资情况较好主要得益于各县(市)区去年新批的小项目陆续到资。目前市直大项目还没有外资到位,预计在二季度将有爱心友好医院(750万美元)、湘钢梅塞尔(增资1200万美元)等大项目实现到资。
财政增收势头仍在延续,但后期增收压力较大。一季度,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不含基金)66978万元,同比增收超过亿元,达12169万元,增长22.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342万元,同比增收8861万元,增长26.5%;上划两税和上划所得税分别完成15979万元、8657万元,分别增长20.7%和7%。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一季度,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3.6%,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税收增量占财政总收入增量的62.9%,拉动财政总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而非税收入尽管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只有四分之一强,但拉动财政收入增长8.2个百分点。
——县(市)区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较好,增幅远快于市本级。一季度,全市五个县(市)区共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34901万元,同比增长30.5%,增幅快于市本级16.2个百分点。县市区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52%,同比增收81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增量的三分之二,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近15个百分点。各县(市)区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均在20%以上,最快的为岳塘区,增幅高达45%。
一季度财政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速,但在后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不小。一是财政收入经过了连续五年的高速增长已形成了较大的基数,要在高基数上增长难度较大。二是湘潭市的许多财源项目建设正处在前期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产生大的财税贡献,对财税收入增长的支撑力度不大。三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将使湘潭市减少税收8000万元。四是财政自征收入增长空间不大。财政自征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行政性收入、罚没收入以及国有资产转让等非税收入。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财政部门严格“收支两条线”,行政性收费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尤其是逐步规范收费行为,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财政自征收入没有了新的增长点。从一季度情况看,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共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94万元。据我们了解,今年非税收入将减少8000万元。其中行政收费标准的降低及部分项目取消减少收入1400万元,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减少4000多万元,罚没收入减少1000万元,X牌收入减少1600万元。
除上述不利因素外,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亦是不少。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品市场、金融保险企业和旅游等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将提供良好的税源,为税收的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受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推动,营业税和契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全市财政收入仍将保持稳步增长,但增收压力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市城调队对市区200户城市居民收支的抽样调查,一季度湘潭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3041元,同比增加380元,增长14.3%。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全面增长。一季度城市居民工薪性收入1921.4元,同比增加294.5元,增长18.1%。经营净收入269.84元,增加52.1元。通过投资房产和有效的资本运营,城市居民实现了财产性收入的成倍增长,一季度财产性收入达57.8元,同比增加33.4元,增长2.37倍。
据市农调队对300户农村住户调查,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467元,同比增长11.3%。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加101元,增长27.7%,占现金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8%提高到32%。
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特点,既是“十五”时期良好发展势头的延伸体现,也是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多种矛盾交织在湘潭市作用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湘潭市经济运行状况怎样,将与湘潭市目前面临的宏观环境密切相关——
环 境 概 览
国家政策引领中部地区发展。今年国家宏观政策对中部地区倾斜,这意味着地处中部、以重工业为主、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湘潭市经济今年将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资源价格改革亮信号。今年湘潭市出现的新情况是在原材料价格保持上涨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却在下跌。1-3月,全市原材料价格同比累计指数为101.77%,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达106.57%,有色金属材料、电线类指数更是达121.32%。而同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35%,其中冶金工业产品价格指数为81.01%,价格倒挂现象明显。这说明在市场的作用下,资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今年3月国家相继出台的消费税调整和成品油涨价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资源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平抑我国资源价格偏低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和国际收支失衡。但调整无论是从强度还是范围来说,都未一步到位,有专家分析更大层面的资源价格改革还会在今后的时间内展开,对此,我们应有更大的心理准备。
金融新增贷款投向发生新变化。今年,中央将继续实施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将由以城市建设为主更多地向支持农村建设转变。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仍是严防投资过快增长。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11个行业,今年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规模将受到严格监控。因此2006年银行业“紧信贷”的格局仍将延续。从湘潭市的实际情况看,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 355.12亿元,同比增长15.4%;贷款余额为 197.57 亿元,同比仅增2%,存差继续呈扩大之势,存贷比由去年同期的62.97%下降到55.6%。如果今年一季度存贷比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则全市贷款可增加26.2亿元。新增贷款投向主要是:一是继续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一季度湘钢、电厂等重点企业新增贷款3.7亿元。二是支持了园区建设。湘潭商业银行与高新区签订协议,贷款2亿元用于德国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三是支持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季度,全市农信社新增贷款2.1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此外,民营中小企业获贷状况得到改善。目前,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信贷需求较大,一季度全市乡镇企业新增贷款2654万元,同比多增1662万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新增1.36亿元,同比多增7125万元。
“十一五”期初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湘潭市将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将面对不少严峻的挑战。对此,湘潭市宜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抢抓机遇,以发展来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决 策 建 议
积极应对宏观政策调整,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3月出台的政策调整,明显带有政策引导的倾向,它对湘潭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从近期看,主要是负面影响,最直接体现是推动成本上升。2005年全市消费成品油约22.4万吨,按当前成品油的涨价幅度推算,即使不考虑消费增加,今年全市将直接增加成本支出约5300万元,超过今年头二个月全市规模工业利润之和。由于湘潭市的重工业经济特征,原材料购进和产成品销出运量需求较大,考虑油价上涨导致运价上涨的连锁反应,实际增加的成本支出还会大一些。由于成品油价格具有较强的传导性,价格上涨影响广泛,最终必将影响人民生活。从农村方面看,200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61.3万千瓦,其中柴油机21.6万台,动力达116.1万千瓦,柴油涨价对农民总体影响较大,必将相应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此外,油价上涨对出租车、城市公交车运营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对于农民和公益性行业,国家配套了相关的补贴措施,我省的具体方案尚在讨论中。湘潭市当前重要的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将来配套措施的落实,以维护稳定大局。对工交企业,则应大力鼓励节能降耗,努力减轻成本上升影响。
从长远分析,3月出台的政策调整对湘潭市经济增长也有利好的一面。一是整体推动。政策调整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举措,将对与宏观经济形势关联密切的湘潭市经济产生长久的正向推动。二是产业拉动。湘潭市近年来上马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投资,项目回报可被看好。如汽车行业,新政策出台后,将抑制大排量豪华轿车的消费,促进低排量经济型轿车的生产,湘潭市的“江南系列”轿车,以及今年列入省、市“一号工程”的吉利汽车,后期形势均可看好,并有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三是联动第三产业。如物流中心高效率配送给各经济体带来的实惠将更加明显,物流中心的效益更能直接体现,这将刺激加快湘潭市物流中心的建设。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步伐。 “十五”末期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湘潭市一些增长点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减弱。今年突出表现:一是主宗农产品价格下跌,冲减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二是冶金行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减弱,使建立在冶金行业特别是湘钢基础上的工业增长风险加剧。因此,响应中央号召,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保证湘潭经济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可从几个方面着力:
——鼓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十五”期间,湘潭市机电产业走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主要是一批骨干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了主动。如湘机的大中型交流电机、江麓的大型起重设备、江滨的发动机活塞、平安电气的矿井通风机。为鼓励创新,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转移,以促进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目前,湘潭市自主知识产权总量较多,拥有有效专利917件,在全省排第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规模也在全省排第三,但尚有很大潜力可挖掘。如湘机的百吨车、轻轨车,一直没有形成批量生产。一些有独特产品的小企业则由于融资等方面困难,难以做大。因此,在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方面,政府应引导各部门、各企业谋求共赢发展。如引导吉利汽车与湘机混合动力技术对接,利用城市公交车转型之机展示湘机混动力大巴形象等。
——利用科技实力,争取国省支持。近年来,湘潭科技综合实力比较优势凸现,先后被确定为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湖南省车辆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这些构成了宝贵的城市科技名片。而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力度,如3月20日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就签署了额度为500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支持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等等,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政策、措施出台,湘潭市宜早抢机遇,利用城市科技名片效应,努力争取国省各级部门的支持,以期在抢抓机遇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湘潭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