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党和国家立足关注未来,以人为本,把“普九”义务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上的倾斜,一时间,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培养蔚然成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因历史缘故、配套性体制、客观经济形势发展速度等适应度上的差异,导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相随出现,且严重影响“普九”义务教育的均衡、快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普九”教育良性发展,则成了党和政府,包括全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和长期的课题。鉴此,近日湘潭市企调队在全市进行一次有关情况调查。调查显示,全市“普九”义务教育整体情况令人欣慰,城乡差别问题令人担忧,完善和推进“普九”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一、“普九”义务教育整体推进
经风历雨数十载,湘潭市的“普九”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是“普九”成果得以巩固。2005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初中入学率达99.55%;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0.11%,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1.02%,均在省目标考核指标数以内(省指标:小学年辍学率为0.5%,初中年辍学率为1.5%),小学和初中年辍学率均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目标完成情况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位。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得以改善。2005年,全市教师学历合格率居全省第二。就全市小学而言,小学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人数的50%,高中学历的占49%;中学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高中学历仅占3.95%;教师年龄多以中青年为主,小学教师里中青年占55%,中学教师的中青年教师占60.4%,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
三是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学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市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幅达到10%,全市增加教育投入2317万元,与此同时,努力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共争取资金7478万元,为前五年的10倍,创历史之最。资金的增加,改善了教育事业经费不足的状况,解决了多年来平调、统筹、挪用学校收费资金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此外,如学校危房改造、学杂费收费制度的规范执行和违规现象的整治、“两免一补”的推行等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2005年12月28日头版头条报道,在《发现》杂志社与搜狐网2005年联合举办的“中国网民眼中的中国教育——2005年中国地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活动中,湘潭市的教育满意度在全国被调查的344个城市中名列第9位,是全省唯一进入全国前10名的市州。湘潭市“普九”义务教育整体形势令人欣慰。
二、城乡教育差别令人忧心
无庸置疑,数十年来,农村“普九”义务教育在城乡“普九”义务教育整体推进中有了较大发展,但比较城区“普九”义务教育的发展仍显滞后。地域和经济条件因素,使得农村“普九”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艰难,城乡差别日益拉大,问题日显突出,不能不令人忧心。调查显示,城乡“普九”义务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别甚大。农村“普九”义务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因受当地县、乡(镇)、村经济条件制约,各地差距较大,与城市比较更是相差甚远。就“十五”期间而言,全市共投入教育经费42亿元,市本级占了11亿元,占总投入的26%,即便不计地区差异,则平均每县市区所占比重也不足15%,县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几乎为城市的一半。2005年,全市共争取社会外来资金和教育费附加征收资金7478万元,市本级为333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40%,而县区农村则显现出“庙多僧众粥少”的局面。湘潭县河口联校负责人反映,就本联校18所学校,早些年间,时有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现在教师基本工资得以保证,但政策性工资如生活补贴等仍未完全到位;1997年为迎接“两基”验收而进行的项目建设,其工程款至今仍欠60余万元。全县其他乡镇有的更为严重,甚至出现建筑包头锁门封校事件;危房改造县局有专项资金拨给,但缺口仍然很大,危房仍存,按政策当地镇、村应投入10%的配套“危改”款,也因镇、村经济不佳而无法兑现,更谈不上其他教育经费投入,象谭家山镇(煤产地)、响塘乡(锰产地)每年多少投入点教育经费,而90%以上的乡镇则无分文投入。
当然,教育经费的投入城市学校也不尽如人意,调查得知,市和平小学、市十一中也存在缺口和债务,但比较农村中、小学校,境况则因生源因素(择校生可收择校费)等要好解决得多。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存在严重偏差。调查显示,就教师学历而言,全市小学教师的学历情况,市区师资队伍中大专以上的学历人数占比为53%,高中学历占比为45%;县区农村师资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为41%,高中学历人数占比为56%。中学教师学历情况,市区中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为96%,高中学历人数占比为3.96%;县区农村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94%,高中学历人数占比为4.87%。就教师年龄而言,全市小校教师年龄情况是,市区中青年教师占比为57%,县区农村中青年教师占比为32%;中学教师年龄情况,市区中青年教师占比为62%,县区农村中青年教师占比为46%。综上所述,城乡教师结构表现为两个特点:其一,中学教师从年龄和学历上优于小学;其二,城市学校教师年龄和学历优于农村。湘潭县教育局和河口联校负责人反映的情况表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现象,突出表现有年龄老化和专业科目老师短缺。全县50岁以上教师占了近70%,县师范停办,因待遇问题,大专院校的学生不愿来农村任教,多赶往城市,而市局反映,近三年来湖师大等校湘潭籍的学生无一返潭就业,师源不足,尤其是体、美、音、计算机等专业科目教师严重缺乏,用一些调查对象的话说,当前农村教育是“爷爷奶奶教小学,伯伯叔叔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
三是城乡教学条件差距继续拉大。在农村尤其是边、穷乡镇谈现代教育标准,简直是多此一举,好一点的乡镇尚存在电脑老化不堪用、学生活动无场地、图书资料很短缺、教育仪器极残缺的现象,那些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就更不用说,单建校债务就够喝一壶,被扰得几无宁日,贫穷的日子逼得一些乡镇走上恶性循环:重视经济指标,忽视教育性社会指标,以致反过来因人才、文化科学因素又牵制影响经济发展,没梧桐引不来金凤凰嘛!相反,一些城市学校投入上亿元,甚至数亿元建设“示范性学校”,有的学校甚至有条件建设超标准运动场等高标准设施。
四是“普九”效果农村滞后城市。所有的问题最后直接影响终极目标,即是教学质量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仅“普九”义务教育效果,从调查得知,城市中、小学校,几乎是人满为患,而农村中、小学校却要反复劝学,仅年辍学率指标看,2005年全市小学年辍学率为0.01%,而湘潭县达到0.46%,湘乡市达到0.5%,韶山市达到0.47%;相反,雨湖区、岳塘区年辍学率分别为-1.16%、-1.13%,就是说,三县市辍学人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城市两区却有从外地涌来学生。这又说明一个现象,在城市学校,则有择校费可收,在农村,则要力行“两免一补”方能保持“普九”指标达标。初中年辍学率,其格局与小学大同小异。
三、缩小城乡差别势在必行
有专论提及:中国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几个精英或少数高级人才,而应该是为祖国多培养合格公民,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延续、优化、发展和强大。而在中国又有一说,即是“十亿人民八亿农民”,这又足以证明农村教育的主体地位。因此,解决农村“普九”义务教育的种种尴尬和困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十分重要和紧迫,势之所逼,势在必行。
一是要对农村教育实行财政政策性倾斜。历年来,城市学校的建设已超过农村学校甚远,差距日益拉大,要缩小差距,必“矫枉过正”,农村学校百业待兴,不在财政政策上予以倾斜是行不通的。有专家提出,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则要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模式上进行重构,此论很有创意,值得关注和重视,因为县级分担主体模式弊端很多,各地差异,负担很重,力不从心,不能确保农村教育投入的兑现和稳定。因此,可以加大中央、省、地市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责任,确定一定比例;同时,按徐州经验,可在县区财政结算中心设立教育结算机构,统一管理和监督经费的使用。
二是制定一视同仁的城乡办学标准。“普九”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决定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重城轻乡,公立学校不论城市、农村,其生均成本、办学公用经费、校舍设施建设应保持相对一致的标准,在投入上按标准拨给经费,在验收检查上促使其达到均衡。对于一些重点中学、实验学校,在财政投入上也等同其他学校,不足部分可引入市场运作自行解决,以杜绝“多吃多占”。
三是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这有两层意思,其一,要解决好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使城乡教师待遇差距缩小,在市、县财政投入可予优先考虑,力杜“孔雀东南飞”,争取“引得凤凰来”。其二,关注农村教师的学习待遇,针对农村教师结构上的比例失调,采取选送培训方式,多培养农村学校中可塑性中青年教师,以缓解并逐步消除专业科目老师缺乏的现象,稳定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保证农村教师的延续稳定。
四是继续推广和严格执行“两免一补”。“两免一补”旨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生活问题,此所谓“新世纪扶困助学工程”,这不仅要在财经预算上确保一定比例,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在社会各界去努力争取,要广泛开展“教育回报社会”活动,集社会各界力量来扶困助学。在专款专用上要用其所用,以真正做到“集有余以补不足”。
总之,教育尤其是“普九”义务教育是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应充分显示其公平公正原则,为社会稳定发展计、为民族优化强大计,能说一个“不”字吗?因此,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在立足关注未来、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普九”义务教育行动中,着力倾斜农村教育,致力缩小城乡“普九”义务教育差别,以促使城乡“普九”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全面、健康发展。
[湘潭市统计局 颜平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