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来源: 时间: 2006-06-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经济更是持续、快速增长,GDP平均增长速度由九五期间的8.5%到十五期间的达到12%。这样的增长速度源于哪些因素?增长质量如何?在十一五期间这种增长速度和趋势能否持续?其动力点又在哪里?分析这些问题,对总结湘潭市经济发展经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经济学家从需求的角度,根据消费、投资净出口方面的增长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化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关系的可用公式表示: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可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湘潭市经济增长因素变动的特点及问题

    1、 根据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长变化得出表(1)

湘潭市经济增长因素剖析表(1)

    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和消费始终是拉动湘潭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表(1)显示,温饱问题解决以前,消费毫无疑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从十五时期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消费需求不够旺盛,总消费的贡献率比九五期间下降5.1个百分点,弱化了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使对湘潭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投资则是一个点就燃,调控灵敏的领域。投资总量的扩张对湘潭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总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由九五时期的44.3%上升到十五时期的44.9%。这说明,投资需求的增长是湘潭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湘潭市经济增长因素剖析表(2)

    2、从供给角度看,湘潭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上升。特别是十五时期增长较快,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即比九五期间提高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平稳增长,虽然九五期间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到十五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3%,已成为湘潭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3、湘潭市的货物及服务进出口的近年来的增速较快,但绝对额不大。净出口率不太高,说明湘潭市出口产品竞争不强,尚未形成出口集群效应,原有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及土畜产品方面,多属初级产品加工,并未形成精深产品加工,因而出口附加值低,创汇率不高。近年来,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湘钢、电化、湖铁等产品出口量明显加大,出口创汇增长较快。全市经济外向度提高,外需对湘潭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第一产业增速十五时期比九五时期要快主要是由国家政策导向所致,但对地区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增速十五时期比九五时期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并且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增速虽然十五时期低于九五时期,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有所下降。也就是说九五期间由于工业生产处于低谷阶段,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三、二、一现状。到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在GDP的比重为15.43、43.33、41.2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符合湘潭市经济发展的趋势。

    对湘潭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分析

    湘潭市消费率在2000年以来增长平稳,增速趋缓。由于“消费热点”缺乏,加上教育、医疗等方面给居民负担加重,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性化,因此,消费率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弱化。湘潭市作为湖南的工业城市,九五期间由于工业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高,整体效益不好,结构不合理等“顽症”一直制约着湘潭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到2005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3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据测算工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0.43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主要动力。

    湘潭市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之路?采取什么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传统工业化走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粗放型之路。我们应总结几十年发展工业的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湘潭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促进湘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科技进步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循环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依靠科技进步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人才等方面下功夫。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依靠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的市场竞争主体。要鼓励、支持企业与掌握高新技术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采取技术入股或技术培训等方式,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知识、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转移与转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转移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

    2、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

    湘潭是湖南的工业基地,一直靠五、六十年代建立的湘钢、湘机等十二家企业来支撑湘潭工业。在九五时期有湘锰、湘纺二家破产、停产。十五时期湘钢、湘机等大企业在经济发展周期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强工富市战略,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加快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中心为重点的“三个中心”,总体经济发展思路的前提下,首先要坚持做强做大主业,选择科学的、高起点的产业定位,后者必须与湘潭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相吻合,强化主业的产业配套与延伸。其次要推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加大培育产业龙头,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第三是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理念上要有世界目光,在战略上要坚持项目带动,在运作上要防止本地企业的“边缘化”。

    3、遵循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市投资日趋活跃,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49亿元,到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174.17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人均615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2元,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当消费、净出口增长相对稳定时,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增长的发挥是主要拉动作用,同时也将增强未来一个时期的供给能力。只有积极引进外、内资和民间资本,才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才能避免低投资带来的低就业、低收入和低储蓄的恶性循环。

    据测算十五期间湘潭市GDP平均每年增长12%,其中总消费和总投资分别增长9.5%和14.2%。由此测算出“两轮驱动”对全市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总消费0.79,总投资为1.18。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需要总消费增长0.79个百分点,总投资增长1.18个百分点。如果湘潭市十一五时期要实现GDP增长10%的目标要求,则需要总消费平均每年增长7.9%,总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1.8%,这个速度低于十五时期全市经济发展势头。据有关专家测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的标准以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3-5个百分点为宜。经测算湘潭市GDP如果要在十一五期间达到年均增长13%的目标,则总投资应保持每年增长20%左右的速度,才是比较适度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应适应国际趋势和国内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投资结构的优化上,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原则。还要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启动社会投资等方面下功夫。这既是加快湘潭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有利于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及动员民间资本的投入。

 

[湘潭市统计局 黄日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