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生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增收。今年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回落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了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最近,县统计局组织,乡镇统计站参与,采用逐村摸底的办法,对22个乡镇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进行调查,并抽选130名外出务工人员了解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湘潭县农村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工在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着收入偏低等诸多问题。
一、湘潭县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特征
1、总量增加,队伍庞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务工收入的增加。据调查,2006年全县农村外出劳动力达24.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39.6%,外出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8%。其中,县内乡外5.7万人,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3.6%,市内县外5.3万人,占22%,省内市外5.9万人,占24.5%,省外7.2万人,占29.9%。外出务工人员年工资总收入达28亿元,人均11644元;县以外务工总数为18.4万人,年总收入21.4亿元,按农村总人口计算,人均达2031元,占到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2、大中城市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据调查,县以外务工劳动力中,有87%的人是在地级市以上的大中城市,省内以长株潭为主,省外则珠三角、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具吸引力,农民工认为:大城市条件较好,管理也比较规范,而且相对县级以下小城镇来说,工资水平要高一些,调查中,地市级城市的年均工资是县以下城镇的1.2倍。
3、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收入运输业最高
24.1万外出劳动力中,按从事的行业排序,工业最多,达6.7万人,占27.9%,建筑业6.5万人,占27%,两者合计占54.9%,第二产业成为外出务工的主要行业。而从事服务业的3.66万人,占15.2%,餐饮业2.98万人,占12.4%,商业贸易2.4万人,占10.1%,运输业1.78万人,占7.4%。从产业分布来看,重活、脏活、累活仍旧是以农民工为主。而从行业收入水平来看,运输业人均年收入达15439元,列所有行业之首,说明技术含量在经济收入中充分体现,其后是商业贸易业、建筑业、工业、餐饮业,最低是服务业,人均年收入仅10061元。
4、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高于留守者
2005年,湘潭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年,而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7年,高出平均教育年限0.8年,也就是说,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调查的130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4人,仅占3.1%,初中96人,占73.8%,高中24人,占18.5%,高中以上6人,占4.6%。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92.3%。而且,外出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重达到37.8%,远远高于留守劳动力。
5、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外出务工,一方面长了见识,看了世面,另一方面又挣了收入,增长了技能,所以,大多数年青人都有着外出打工的意向,而外出务工人员中,青壮年占了绝大多数,130名受访者中,30岁以下的63人,占48.5%,30-45岁的52人,占40%,45岁以上的只15人,仅占11.5%,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1.2岁,比全县劳动力平均年龄低7岁。
6、外出打工者具有长期性
“好地方还是在远方”,这是外出打工者的感慨,他们或是亲戚朋友介绍,或是自己联系,或是经劳动部门和中介机构组织,千方百计寻找致富门路,调查的130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亲戚朋友介绍的占69%,自发外出的占用18%,劳动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介绍的占13%;而且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都有长期的打算,除当年新增的以外,在外打工的人员中绝大多数具有两年以上在外务工经历,多的达十多年,中路铺镇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在广州一家企业一干就是十五年,由于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资一涨再涨,现在月薪已突破八千元。
二、目前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仍然偏低
外出务工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虽达到9.7年,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真正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缺乏,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中技和高职以上仅占4.6%,这使得大多数务工农民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更难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报酬。
2、外出务工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外出务工主要通过亲友介绍外,相当一部分是自发的,这种盲目的外出务工,一方面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增加了务工成本;另一方面给务工目的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稳定。劳动及中介机构还没有发挥组织农民工外出的主导作用,只有13%的人是通过劳动或中介机构组织出外务工的,这表明目前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流动依然是无序的,而且政府在其中的组织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对部分中介组织还持不信任的态度。
3、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偏弱
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本地龙头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适应市场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途径。而湘潭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县,一产业占了县域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由此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不强,据调查,本县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只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3.6%,而到县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76.4%,是本地吸纳人数的3.2倍。
4、农民工缺乏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政府高度重视外出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一些不法雇主唯利是图,利用务工农民就业增收意愿强烈、法律意识淡薄等弱点,以各种理由损害农民工的利益,政府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调查中,60.6%的务工农民没有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76.7%的务工农民没有办理劳动保险,16%的务工农民存在被雇主拖欠工资的现象。而且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被调查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9.2小时,而46%的务工人员认为他们的工资收入与付出相比,严重偏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务工农民的沉重心病。
5、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使未成年子女留成了“留守儿童”。他们或是祖父母、父母监护,或是亲戚监护,也有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由于缺少至亲的父母关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而部分儿童由于祖辈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过度溺爱,难以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出现偏差,调查中就有91%的外出务工人员担心子女的教育和生活问题。
三、做好农村劳动转移工作的建议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这几年县委“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发展加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县内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吸纳水平仍然偏低,因此,要继续加快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县,享受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2、加大组织程度,为农民工外出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劳动部门要加强与优势企业的联系,并建好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疏通用人单位与农民外出务工的渠道,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用提高组织化程度来保证农民工转移的质量。
3、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就需求而言,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供应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培训教育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便能让需求与供应达到很好的结合点。因此,我们应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程,尽快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尽早掌握专业技能,在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抢占先机。
4、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一些地方强调优化投资环境,而忽视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采取过硬措施,加强对农民工使用企业的监管;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检查的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在享受养老、工伤保险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逐步享受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工纠纷和案件的查处,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让农民工开开心心的外出,舒舒坦坦的创收。
[湘潭县统计局 田建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