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潭县以“建设省内经济强县,实现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主攻工业”的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发展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体制创新,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还是规模工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说明工业尤其是规模工业发挥了在县域经济中的领跑作用,规模工业企业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1、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壮大,对县域经济贡献作用日益增强。
2006年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9家,完成产值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完成工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36%;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68.7%,规模工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8.3%,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149家规模工业企业2006年度上缴税金12362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27.7%。而且,规模工业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2006年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20873人,发放工资30639万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规模工业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突出工业这个主题,全县规模工业发展呈加速态势,2001年全县规模工业只有78家,到2006年已达149家,新增规模企业家数逐年增加,2004年为15家,2005年21家,2006年27家,而且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不断做大做强,2006年企业年均产值达2762万元,而2004年、2005年分别为1713万元和2557万元,2006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有24家,过5000万元的有6家,过一亿元的有6家。
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使效益不断提升。149家企业中亏损企业只7家,亏损面4.7%,盈亏相抵共实现利润6230万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2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达99.8%,总资产贡献率9.6%,产值利税率4.5%,全员劳动生产率6.7万元。
3、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支柱作用明显。
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了产权,使企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149家企业中,国有或集体企业只有7家,产值45086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11%;而民营企业达到142家,产值36.64亿元,所占比重达到89%。2006年,规模工业产值比上年增加11.1亿元,增长43.1%,国有或集体企业仅增加865万元,只拉动0.3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增加11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42.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担当了规模工业的主力军。
4、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
通过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和企业自身技术改造,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逐步得到控制,规模企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些新兴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149家企业中,矿产及资源类企业33家,产值10.8亿元,占26.2%;食品加工类企业13家,产值8.88亿元,占21.6%;化工类企业22家,产值6.53亿元,占15.9%;水泥建材及玻璃制品企业17家,产值4.45亿元,占10.8%;机械制造企业20家,产值4.41亿元,占10.7%;另外金属冶炼加工企业17家,产值占8.1%;竹木及皮革制造企业10家,产值占3.4%;医药企业4家,产值占3%;自来水生产企业1家,产值占0.3%。而从发展的角度看,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类增长较快,与上年比较,三类企业分别增长了107%、71.3%和45.7%,而矿产资源类和水泥建材及玻璃制品企业只分别增长13%和16.5%。
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来看,矿产资源和化工类企业位列前二名,机械制造业紧跟其后,体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2006年,规模企业上缴税金12363万元,其中,矿产资源类占42.4%,化工类占15.6%,机械制造类占10.7%,其后依次是金属冶炼加工、水泥建材及玻璃制品、食品加工、医药和竹木及皮革制造企业,上缴税金分别占9.4%、9.3%、6.9%、2.5%、2.5%;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矿产资源类占28.1%,食品加工类占20.2%,化工类占14.9%,机械制造类占11.6%,其后依次是水泥建材及玻璃制品、金属冶炼加工、竹木及皮革制造和医药企业;而吸纳劳动力和发放工资最多的是矿产资源类,其后依次是建材、食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
5、板块发展已成趋势,天易工业园龙头地位初显。
十大板块中,规模企业多集中于板块的中心区域,而位于长株潭核心区的易俗河板块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2006年的149家规模工业企业,易俗河板块占43家,谭家山板块21家,中路铺板块10家,响塘板块22家,姜畲板块18家,石潭板块7家,河口板块10家,射埠板块7家,花石板块6家,青山桥板块5家,其产值占了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0.2%、23%、3%、8.3%、8.8%、3.1%、2.7%、1.7%、3.7%和5.3%。从纳税情况来看,谭家山板块列第一位,占37.8%,易俗河板块占29.5%,其后分别是响塘、姜畲、河口、中路铺、花石、青山桥、石潭、射埠板块,纳税所占比重分别为8.4%、6.9%、3.9%、3.8%、3.1%、2.5%、2.4%和1.7%。200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3.1%,易俗河板块就拉动24.2个百分点,花石板块3.5个百分点, 谭家山板块拉动3.3个百分点,姜畲板块拉动2.6个百分点,石潭板块2.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易俗河板块具有非常强的发展后劲。
规模工业在快速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仍存在几个不容忽视的是问题:总量仍旧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占有力不强、科技含量偏低,面对入世之后,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1、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2006年规模工业企业年均产值虽然达到2762万元,比上年增加210万元,但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与长沙“四小龙”比较差距就更大,说明湘潭县规模企业个头仍然偏小,市场抗风险能力低。
2、企业产业层次低,科技型企业少。经过近几年的改造,规模工业虽在产业结构上有了很大的调整,但传统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资源型及“双高”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科技型企业发展缓慢,149家企业中,资源、化工、建材、金属炼制企业101家,而高新技术企业仅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也只占规模工业产值的8.7%。
3、缺乏品牌效应,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县仅有知名品牌8个,且都是省内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仅有湘莲和槟榔,而机电、医药等产品还未真正形成气候。
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这对工业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的湘潭县来说,既是一个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有不小的压力,湘潭县有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必须乘势而上,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做大做强规模工业。
[湘潭县统计局 田建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