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湘潭市工业发展情况解析

来源: 时间: 2007-04-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自2000年以来,湘潭市通过大力实施“强工富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着力建设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工业发展不断提速,效益、贡献稳步增长。2006年的工业发展,在“好”的要求下保证了“快”,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了又一个好的平台。
2006年,湘潭市主要工业产品产能扩张,年末生铁达到530万吨,粗钢达到485万吨,钢材达到385万吨,铁合金达到13万吨,焦炭达到180万吨,电解铝达到5万吨,水泥达到500万吨,原煤达到85万吨,汽车达到2万辆,发电设备容量达到198万千瓦,化肥达到33万吨,房间空调达到10000台,棉纺锭达到18.59万锭,化学纤维达到1.6万吨等。其中产能扩张最大的是钢材和发电设备容量,分别提高54%和44%。

    2006年,湘潭市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大,实现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工业发展速度高位运行,实现工业增加值165.8亿元,增长(可比价)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可比价)20.3%。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在钢产品降价、湘钢公司增速较慢的情况下,在全省仍保持了第六名的位置。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71.9亿元,增长18.3%;集体企业4.6亿元,增长8.5%;非公有制企业68.4亿元,增长23.8%;投资企业5.7亿元,增长15.5%;轻工业37.9亿元,增长20.2%;重工业112.7亿元,增长20.3%;大型企业55.9亿元,增长14.8%;中型企业30.9亿元,增长18.4%;小型企业63.8亿元,增长28.1%;园区企业19.1亿元,增长29.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计中,主要行业发展情况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1.76亿元,增长17.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95亿元,增长13.8%;纺织业4.05亿元,增长8.4%;化学纤维制造业0.47亿元,下降61%;水泥、石灰制造业2.38亿元,增长24.2%;通用设备制造业12.10亿元,增长46.5%;专用设备制造业6.76亿元,增长3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54亿元,增长24.3%;电力生产业5.44亿元,增长12.5%;皮革鞣制加工业9.24亿元,增长14.7%;屠宰及肉类加工业5.01亿元,增长54.8%;槟榔食品制造6.5亿元,增长52.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52亿元,增长7.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4亿元,增长18.9%等。

    2006年,湘潭市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工业,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2006年湘潭市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构筑平台。

    1、坚持以抓大工业的思路为原则,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格局。湘潭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工业,优势、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市情,湘潭坚持以抓大工业的发展思路推进新型工业化。所谓大工业的思路,就是彻底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地域界限,凡是湘潭境内的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外资或民营企业,不论是市属企业还是中央、省属企业,不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只要是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就一视同仁地扶持,引导其发展。并注意抓好五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做大做强标志性企业。支持湘钢、江南、湘机、电化等10家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湘潭工业的标志和支撑工业发展的龙头。2006年,这10家标志性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10亿元,同比增长20%;在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增量中,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贡献率达25%以上。二是加快工业园区的发展。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来打造,坚持“产业立园、特色强园”,促进企业集中、资本集聚和产业集群。经过多年集聚和整合,湘潭市各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各具产业特色、凸现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群体,产值过亿元企业已达到20多家。如江南与浙江吉利集团合资,在形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后,又引进了德国的AR公司,并与湖南国润投资公司、聚龙科技公司等进行合资合作,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环保型汽车三元净化器和汽车零配件,两大项目分别落户德国工业园和九华工业园,带动了近30家生产上下游配套产品的厂房进园区。三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按照滚动淘汰发展的原则,筛选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6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006年,这60户企业完成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35%。特别是针对这60户中小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措施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以加速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使之成为创新引领和支撑湘潭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全市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重点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商标。主要是坚持以品牌壮产业、以产业育品牌,尽快培育壮大优质高速线材、大中型交流电机、城市轻轨车、江南风光小轿车等30个在全省、全国畅销的拳头产品。五是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的优势,重点依托湘钢、湘机等骨干企业,依托九华工业生产基地、德国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带动和促进资本、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相对集中,拉长产业链,增强产业相关度,培养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钢材压延加工、工程机械、矿山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同时把清洁能源(风力发电)、生物医药作为新的、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2006年,冶金、机电、纺织、新材料四大产业产值达3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66.2%。

    2、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湘潭市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主要抓手,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求发展,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抓重大技术改造。这些年湘潭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技改投入的大幅增加。这几年全市工业技改投入每年都在80亿元以上。湘钢年产500万吨钢和宽厚板二期工程、电厂二期工程、湘机的电机扩产工程、江南、江麓的军品高新工程、韶峰的日产2500吨干法生产线等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达效,湘钢产值由2002年不足50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40亿元,电厂、湘机、江麓、江南等骨干企业的产值近年来都增长了2倍以上,为全市工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二是抓大企业裂变发展。大企业多,是湘潭市工业的最大优势。因此让以这些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起来,是湘潭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最大希望所在。湘潭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湘潭市加快企业裂变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对大企业裂变发展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大企业的发展步伐。重点支持了湘钢钢城产业园、九华产业园、电机的风电产业基地、江麓的轿车齿轮自动变速箱、江南的远通泵业、电厂的石膏板等裂变项目的建设等10个裂变项目。争取到“十一五”末,裂变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达到350亿元,实现利税达到30亿元。三是抓项目招商引资。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节会招商、网上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引进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境内外投资者和知名企业。如高新区德国工业园已有7个德资项目入园投产;九华工业基地围绕发展汽车、机电产业,引进浙江吉利集团、香港恒通公司等一批重大项目及20多家汽车配套生产企业,总投资规模达到120亿元。

    3、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湘潭市立足现有基础,制订出台了《湘潭市“十一五”10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6个重点产业集群子规划。明确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目标要求、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对10个产业集群,每个都有一名市级领导牵头负责,并明确了一个行业办负责联系一个产业集群的工作机制。2006年,这10大产业集群已拥有规模企业45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力争到2010年,1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要达到900亿元以上。为加速产业集聚,湘潭市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来抓,致力发展园区经济。2006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利润总额6.5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28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在园区的发展,湘潭市坚持做到“三个突破”:在思路上突破,在体制上突破,在政策上突破。重点是整合园区资源,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对园区实行松梆、放权、让利,从关键环节、关键部位入手,着力解决影响园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真正把园区办成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使园区真正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平台,力争到2010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4、坚持以促进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立足科技创新,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湘潭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既有科技资源优势,又有传统工业的“包袱”。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多,科技基础较好、科技力量较强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来改变湘潭产业技术层次偏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总体状况。一是突出抓制造业信息化。湘潭市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90%,自2002年被列入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以来,市政府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连续四年共投入引导资金125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7.08亿元。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示范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6.5%,利润平均增长49.9%,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缩短48%,新产品贡献率达到42%,设备新度系数提高12个百分点,库存资金占有率降低15个百分点,全市已有24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二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湘潭市全力实施科技项目工程,组织实施了几十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科技项目。以科技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采取科技、经济部门协调联动,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配套的方式,从立项和资金方面连续几年滚动扶持,有效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全市经济增长质量。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98.8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两大领域正逐渐成为我市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0%。三是突出抓企业自主创新。近几年来,湘潭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扶持20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加快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向“湘潭制造”的转变。去年规模工业共完成新产品产值67.6亿元,同比增长30.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14.5%;全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5、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多年来,湘潭市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资源消耗大,而且“两头在外”,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紧张局面愈演愈烈,以高消耗为特征的外延或扩张的发展路子,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全市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节能降耗、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活动。在企业中大力宣传节能知识,倡导节约意识,广泛推行比价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对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和重点耗能企业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制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2006年,30户重点耗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个百分点以上。如湘钢通过实施废渣、废水、余热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从矿山烧结、炼铁到炼钢、轧材,该公司主体装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基本上实现“工业用水闭路循环、含铁废料闭路利用、余热闭路利用、煤气闭路回收”的“四闭路”目标,年获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电化的热电联产项目、电厂的灰渣综合利用项目也顺利实施,既改善了环境,又提高了效益,去年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认真贯彻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在全市20多家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试点,鼓励扶持企业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污染严重、超标排放的企业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坚决关闭。近几年来,先后有2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停产整顿。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实行产业准入制度,对技术条件差、规模较小、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严格限制发展。大力扶持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的发展,重点是加强10大项目建设。如湘机的MW级风力发电设备、凌天科技的地温空调、迅达集团的沼气灶、春天机械的汽化炉等,这些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来势相当好。

    2006年,湘潭市立足工业发展“好”字当先,卓有成效,然而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兄弟地市相比还有差距,工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业结构不优。从产业结构看,冶金、化工等传统重工业的仍然偏高,占规模工业的70%,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供需矛盾突出,受宏观调控制约明显。从产品结构看,工业中间产品多,终端消费产品少,企业处在两头受挤的被动局面,也不能更多地分享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工业总量不大,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只有165.8亿元,只占全省的7.5%,规模工业企业户数也只有500多户;产业关联度不强,虽然湘潭市产业集中度较高,但是在产业内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彼此配套成龙的产业链,产业中龙头企业的个体优势没有形成为带动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企业科技研发费用普遍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定价权的产品和全国知名的大品牌。三是节能降耗减排压力较大。湘潭市高能耗企业较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平远大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企业清洁生产的推广难度较大,面临的环保压力也比较大。

    目前,全省上下已形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热潮。湘潭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作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点支持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成员,理应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理应成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理应切实解决新型工业化路上的“工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能耗排污不少”三大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朝着新型工业化目标迈进!

[湘潭市统计局 张海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