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开春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植农业经济新亮点,发展优质精品高效农业,一季度农业生产取得良好开局,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运行态势。
一、全市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共完成农业增加值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分行业看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增长。农业增加值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6%;牧业增加值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6.2%;渔业增加值完成1.0亿元,同比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完成0.3亿元,同比增长3.5%。
2、春耕备耕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已组织储备价值280万元的农药,10万余吨各种化肥,80吨农地膜,准备价值近3000万元的农机及配件,其中,小型柴油机5000多台套,水田耕种机3500多台套,储备的水稻种子己被各地农户陆续用于农业生产(入库92万公斤)。二是去冬今春,全市完成水利投资3.36亿元。三是围绕“培养、示范、推广、服务”八字方针,通过“百万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等形式,全市共培训农民工8万人以上,至3月20日止全市已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86期次,印发资料2万余份,市、县农口部门组织和配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4场次,培训农民1.7万余人次。春耕物资的准备及各项农技服务的开展,为全年农业生产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畜牧生产走出低谷,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市生猪、牛、羊及家禽出栏(笼)全面飘红,其中肉猪出栏131.26万头,同比增长5.8%,其原因:一是年初存栏量稳定,2006年末全市生猪存栏216.66万头。二是价格看涨,一季度生猪平均价格9.9元/公斤,同比上涨25.3%。一季度牛出栏0.38万头,同比增长8.6%,羊出栏2.34万只,同比增长4%,家禽出笼238.15万羽,同比增加5%。
4、水产生产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一季度水产品产量为2.1万吨,同比增长4.5%,究其原因:一是今年以来,水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价格平稳,需求不断增加;二是成鱼轮捕上市后,半成鱼和大规格鱼种稀养速成,带动均衡上市增产。去冬以来,各地充分利用可养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并在精养上下功夫,水产品结构不断得以优化,且产量不断增加,全市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5、首季农民现金收入平稳增长。据市农调队300户抽样调查资料预计: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4元,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为575元,同比增长23.4%;家庭经营收入为851元,同比增长5.7%;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为47元和208元,均有一定幅度增长。
二、当前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一季度全市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虽然其来势乐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种植成本增加。一季度,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态势,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尿素、复合肥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为1750元/吨、1100元/吨,同比上张12.9%、10%。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加之制假、售假、贩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定层面上打压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贷款不便,资金短缺影响投入。据调查,一部分农户虽然愿意增加农业投入,但由于手头资金短缺,贷款手续繁琐,加之农村信用社改制以来,放款指标限制,难以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春耕的投入。
3、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外出打工,劳动力缺乏。春节过后,湘潭市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力,普遍选择外出打工,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这一现象,在一些边远农村尤为普遍。
三、下一步湘潭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形势的趋好也带动了农资价格的上涨,过高的农资价格涨幅既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资价格的有力调控已势在必行。同时,应建立一定的农资储备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
2、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农业生产领域投入。有数据表明,我国金额机构存款的20%来自农村,但是农业贷款只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4%。而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资金缺乏,制约了生产规模的发展,生产结构的优化。因此,湘潭市在引导农信社、商业银行支农的同时,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对于部分小额农业贷款项目,只要发展势头看好,政府要勇于为农民担保,为农民鼓劲,为企业解忧。
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工业的快速增长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当地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这样,农民通过在本地就业增加了经济收入,又能较好地组织本地农业生产。
[湘潭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