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当前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07-05-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五”期间湘潭市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十五”前湘潭工业制造业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产品质量和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湘潭是具有老工业基地典型特征的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就被确定为全国23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以重工业为基础,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湘潭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对财政的贡献率达65%,制造业的兴衰,关系到湘潭经济的兴衰。但是湘潭的制造业普遍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设备老化、工艺陈旧、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等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2002年,中共湘潭市委提出将湘潭打造成“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决策后,制造业信息化成为了促进工业发展的推进器。

    二、运用制造业信息化推进了企业全面创新

    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湘潭市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的原则和“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基本工作思路,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突出数字化设计、计算机管理和数控机床三个重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全市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攀升。湘潭市32家示范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4%,利润年均增长49.9%,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缩短49.15%,由过去的120天缩短到50天,新产品贡献率从36.5%提高到52.1%,库存资金占有率由2002年的42%,下降到2006年的21.06%。设备新度系数提高12个百分点。

    1、推进了企业体制创新。制造业信息化要求管理科学化和程序化,不仅能有效调控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减少企业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化,进而带来了企业决策、人事制度、营销机制等方面根本性变化,推动了企业体制变革。

    2、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应用遍及生产、销售、采购、库存、财务、质量管理、行政后勤等各个环节,理顺了企业内部的产、供、销流程,实现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湘潭钢铁公司自提出“数字湘钢”的工作目标后,成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ERP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建设工程指挥部,ERP上线后,强化产销一体化管理,实现了管理控制一体化,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统一,有效地规范了企业运行管理,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2002年企业直接清库挖潜、降低库存4343万元。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7.5亿元,2004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 2005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一年一个台阶。

    3、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增强,目前湘潭市电机、工程机械、轨道车辆、电器设备等行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全市85%以上规模制造业企业都采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其中建立了局域网的企业占60%(与互联网专线联网的达40%),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占100%,应用于生产管理的占45%,应用于办公自动化的占35%。应用范围遍及生产、销售、采购、库存、财务、质量管理、行政后勤等各个环节,理顺了企业内部的产、供、销流程,实现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设计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如:湖南江滨机器厂从设计数字化入手,引进美国的专业软件进行活动塞模具设计、活塞温度场分析、结构失效分析、疲劳强度分析;引进奥地利的专业软件,进行发动机模拟仿真,指导活塞设计。初步实现了发动机活塞设计的数字化,产品设计及加工能力大为增强,企业效益也连年大幅增长,2002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2005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

    4、提高了制造装备水平。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纳入数字化设备改造资金过4亿元,制造装备的新度系数提高了12个百分点,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全面提升了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如江南机器集团公司投入4300多万元建立了4个数字化车间,全面加强了4CP的集成应用,通过4CP工程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公司的设计、工艺和生产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提高设计效率30%-50%,工艺汇总时间减少10倍以上,数控车间加工关键件,缩短加工时间70%左右。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江南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湘潭电机集团技术中心分别获2005年、2006年国家级技术中心。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结几年来的示范应用情况,发现湘潭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湘潭市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湘潭市的多数企业却是在此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广应用过程中才真正开始的,单元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信息集成程度很低,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甩图板”的初级阶段。这种少数高水平级骨干企业与多数入门级中小企业共存的基础差异问题,使湘潭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2、制造业信息化人才仍然缺乏

    湘潭市信息化人才总量较大,但人才的行业分布严重不平衡。信息化技术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信息化实施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骨干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人才极度匮乏。同时,高层次研究人才和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太少,制约了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十分迫切。

    3、开放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强化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瞬息万变,完全依靠湘潭的人才、资源与技术,闭关自守,闭门造车来发展信息化是不可能的,怎样吸纳市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人才、技术与资源来推进湘潭信息化建设,是湘潭市“十一五”期间应思考和加强的重点。

    四、几点建议

    1、强化“一把手工程”。所谓的“一把手工程”就是由企业老总亲抓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企业老总首先要通过学习与研究理解信息化的本质与内涵,下定决心;其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负责进行信息化的方案设计,为优化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该改的改,该变的变,坚持到底。同时,要注重信息化基础建设,统一企业编码的设计,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与流通机制。

    2、开展多样的培训活动,使信息化的思想深入人心。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包括技术上的指导,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理解信息化过程中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的转变,使他们明白信息化的长远意义。

    3、让软件开发商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开发实用的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符合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没有一套万能的软件能够适合各个企业的情况。这就要求企业与软件开发商展开良好的合作,让软件开发商进入企业展开实际调研,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软件。由于制造业企业问题都比较复杂,所以企业不要急功近利,要给软件开发商足够的时间展开调研。同时,由于高校研究人员的流动性,企业最好选择专门的软件公司合作,以利于系统的维护与二次开发。

    4、注重人才培养,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是在于人才。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企业要学会借助“外力”,即与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湘潭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