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养民贡献大——2006年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 时间: 2007-06-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从过去的“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直到目前提出的“非禁即入”,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湘潭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规模扩张、增速加快、比重上升、贡献加大的良好态势。

    一、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006年,湘潭市各级党政全面贯彻实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有关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在引导上下功夫,在管理上扶持帮助,在环境上不断治理和优化,努力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得非有制经济已成为提升工业优势过程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一个板块,赢得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势喜人的大好局面。

    1、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可观,税收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2006年,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累计实现增加值20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湘潭市GDP的48%。2006年,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交纳税金18.9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涌现出来的纳税贡献大户越来越多。2006年,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纳税3179.62万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纳税贡献”特等奖;湖南湘钢梅塞尔气体有限公司纳税2793.5万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纳税贡献”一等奖。

    2、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工业经济中的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6年,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3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增幅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产值18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占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5%;规模以下非公有制工业完成产值5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总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有2家;过2亿元的企业有12家。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年度非公有制企业GDP纳税贡献大的60户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就有40家,占66.67%。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6年,在全市10个标志性企业销售产值排名中,非公有制企业占了2家。在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增加。例如:湘潭县有私营企业781家,其中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至1亿元的有32家,500万到1000万元有40家,100万至500万元的有131家。可见,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势力在不断增强,企业规模在迅速扩大。

    3、非公有制经济大大拉动了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入园企业848家,其中进入各大工业园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占了812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95.8%。很多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已成为各大园区的龙头企业,例如,吉利集团成了九华工业园区的优势龙头企业;迅达成了双马工业园区的标志性龙头企业;平安电气成为了先锋工业园区平安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区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都成了各产业园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大大促进了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

    4、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投资实力十分强劲。据统计,2006年,湘潭市城镇以上已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2.4%。从全市物流中心、商业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看,列入统计的8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占了7家,占87.5%。这7家企业2006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15124万元。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凑响了主旋律。2006年金侨世纪苑、建鑫城市广场等8处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额为58413万元。从以上这些投资项目的投资进度看,湘潭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势头,确实振奋人心,发展后劲十足。

    5、非公有制企业成为了国内贸易的骨干力量。据统计,2006年,湘潭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全市列入统计的13家主要零售业网点,非公有制商业企业就有10家,占76.9%。这10家非公有制商业企业,2006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72146万元。全市列入统计的9家主要住宿餐饮业网点,非公有制住宿餐饮业就有8家,占88.89%。这8家非公有制住宿餐饮业,2006年累计完成营业额18032万元。以上数据表明,湘潭市非公有制企业在国内贸易中已经成为了骨干力量。

    6、非公有制企业成为了外经贸易发展潜力巨大的生力军。据统计,2006年,湘潭市实现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9.3%。其中,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73.26%;进口比上年同期增长8.44%。全市列入统计的13家产品出口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就有8家,占61.5%。这8家非公有制企业,2006年累计完成出口额4951万美元。尽管非公有制企业在外贸产品出口中没唱主角,但在丰富出口产品品种、增加出口产品花色以及谋求扩大出口市场方面,湘潭市非公有制企业都不失为是一支发展潜力巨大的生力军。

    7、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据统计,2006年,湘潭市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4655家,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达22.1万人,加上个体工商户,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74.0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3.2%。尤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接近80%,从而扩大了就业,培育了新型劳动者,为振兴湘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促进了湘潭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生产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灵魂,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还没有突破“思路决定出路”这个瓶颈,仍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企业场地拥挤、设备陈旧简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还是靠简单再生产。

    2、非公有制经济大型企业少,拉动能力较弱。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很需要龙头企业拉动。但是,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类大型企业仅1家,规模一下子难以形成、企业档次上不去,招商引资进来的港澳台企业、外商企业达到大型规模的还没有一家。

    3、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培育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科技型人才,是非公企业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之源。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人员整体素质、科学技术含量与湘潭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4、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模式亟待改进。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族式的内部管理模式所占比重还不小,真正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还不多,无形中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后劲。

    5、“三大难题”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发展中,仍然遭遇土地瓶颈、资金瓶颈和环境瓶颈等因素制约。

    6、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员工的三项保险办理难以到位。至2006年末,湘潭市只有500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为8000名员工买了养老保险;213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为15248名员工买了工伤保险,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从业人员达22万。

    三、推进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应有新思路

    如何推进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彻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分析湘潭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借鉴外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经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拓展发展思路;要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破解土地、资金和环境等难题;要理顺服务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老板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应不忘回报社会,大力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企业家,在政治上应充分信用,并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以形成全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氛围,从而,大力促进湘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湘潭市统计局 李立武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