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既给湘潭县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又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迎头赶上长沙先进发达县市成了全县发展的当务之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富裕、和谐湘潭县,是全县2008年至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湘潭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快发展?我们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与先进发达地区比较,总体评价是:发展加速,差距拉大,机遇不少,赶超有望。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0-2007年是湘潭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重要阶段。其显著特点:一是经济总量连续七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是湘潭县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速度最快、运行最稳的经济周期。2007年全县实现GDP101.5亿元(初步核算数,待市认可),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创历史新高,总量首次跃上100亿元台阶,跨入全省“百亿俱乐部”行列。七年间,年均增长11.4%;二是七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2007年全县GDP总量比2000年增长112.3%,总量翻了一番多;三是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突破1万元大关。全县人均GDP由2000年的4720元,到2007年突破1万元,比2000年增长111.9%,年均增长11.3%,人均GDP也翻了一番多。
2、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优,工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湘潭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0.5:21.7:37.8调整为2007年的31.8:31.3:36.9,二产业占比提高9.6个百分点,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3、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新型产业,积极培育名优特新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县粮食总产量90.8万吨,增加2.24万吨,增长2.5%。生猪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出栏牲猪281.8万头,比上年增长5.5%。
4、工业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在“主攻工业”战略的指引下,湘潭县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近两年顺利启动了六大乡镇板块,大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园区和板块共同领跑湘潭县工业的格局,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一是规模工业发展加快;由2000年的63家发展到2007年的173家,年均增加16家;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6.6亿元增长到2007年61.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37.4%;户均规模工业产值由2000年的1050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3554万元,产值过亿元企业2007年达到8家。二是园区和已启动的六大乡镇板块以占规模工业46.7%的企业数,集聚了60%的规模工业总产值,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9%。三是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作用增强。2007年共完成工业税收2.1亿元,是2002年的4.8倍,工业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的63%,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54.6%,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
5、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七年来,湘潭县围绕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全县投资运行基本形成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工业技术改造和社会事业投入协调发展的格局。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总量达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七年间累计投入145.5亿元,年均增幅达22.5%,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30.2%提高到48.3%,提高18.1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比由2000年的24.1%年高到43.5%,提高19.4个百分点。
6、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000-2007年年均增长10.5%,居民消费中吃、穿、用所占比重下降,文化、教育、旅游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比重快速上升,消费结构升级逐步加快。
7、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6369万元,同比增长26.3%,比2000年增长273.8%,年均增长达到20.7%,如果剔除国家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影响,财政总收入比2000年增长348.8%,翻了两番多。
8、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七年来,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23元,比上年增长15.1%,2000-2007年年均增长11.3%;农民收入快速提升,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200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达到5025元,同比增长15%,2000-2007年年均增长10%。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湘潭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等优势,其发展速度理应保持一个较快的步伐,通过比较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发现湘潭县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其一,经济总量与先进地区有差距。2007年,湘潭县实现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00亿元,而同期的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分别达到290亿元、245亿元、145亿元、205亿元,分别为湘潭县的2.9倍、2.45倍、1.45倍、2.05倍,而且这种差距比上年明显拉大,2006年,这四个县市GDP与湘潭县总量之比为:2.66倍、2.39倍、1.36倍和1.97倍。2006年湘潭县人均GDP8578元,而同期国家、省、市分别为15973元、11830元、15455元,湘潭县为全国水平的53.7%,全省水平的72.5%,为全市水平的55.5%。GDP总量虽排在全省第8位,而人均GDP在全省88个县市中排41位,人均生产总值长沙县已超过两万元,达到29407万元,1万至2万元的有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攸县、株洲县、醴陵市、韶山市等24个县市,而湘潭县还不到10000元,仅为长沙县的四分之一强。
其二、财政收入差距更大。2007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6369万元,同比增长26.3%,这在湘潭县是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却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增长速度;而同期的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增幅分别达31%、27%、26.2%和34%,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31.5亿元、23亿元、12.5亿元和10.85亿元,分别为湘潭县的5.59倍、4.1倍、2.22倍和1.92倍。望城县2000年财政收入2.1亿元,与湘潭县的2.06亿元相差无几,仅七年时间,就超出近7个亿。
2、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6年,湘潭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34.5:28.7:36.8。全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1.8:48.7:39.5,全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7.8:41.7:40.5,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4.4:45.5:40.1的比例。湘潭县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6.7个百分点,比全市高20.1个百分点,而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3个百分点,比全市低16.8个百分点,说明湘潭县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初级工业转型的阶段。
二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说湘潭县是农业大县,但农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浓,缺乏竞争力,商品率不高,2007年,牧业商品产值仅为19亿元,商品率为87%,而种植业商品率仅为41%,全县农产品商品率仅60%。就产品而且言,只有粮食和生猪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份额,而比起岳阳的油料、浏阳的花卉等专业化经营,逊色不少。加工方面,富石肉联厂、新皇粮营养米业、宏兴隆湘莲等企业都还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规模,近比不上岳塘的伟宏、韶山的港越,远比望城的旺旺集团和株洲的唐人神集团差距更大。
三是工业的内部结构不优。一方面优势产业比重较小。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2007年全县仅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2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仅11.7%,与全省、全市水平相差甚远。而资源型、小化工、小玻璃、小水泥及小冶炼企业总产值占了规模工业产值的71%。另一方面,规模企业总量偏小,支柱作用不强。2007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173家,产值61.5亿元,企业平均产值3554万元。而望城县182家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达4836万元。
四是城乡结构不优。湘潭县县城搬迁只有12年的历史,建制镇发展也不快,城镇化水平较低。2006年城镇化率为25.16%,分别比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的39.67%、34.69%、31.21%、37.26%低14.5、9.5、6.1和12.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30%的下限,仅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因此,对经济发展的聚集能力不强。
3、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待增强。
近几年,全县规模工业发展加快,但要形成龙头带动作用的工业集团尚须时日;2007年,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比重低于第一产业0.5个百分点,且在县域经济中难以担当主导地位,严重制约着财政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高。规模工业个头小,影响率不强,市场份额不大。2007年全县过亿元的企业只有8家,全部工业总产值90亿元,也就是说,全县173家规模企业、3000多个体私营企业产值的总和还比不上长沙县的一个三一重工;2007年工业税收2.6亿元,对全县税收的贡献率为65%,而长沙、望城、浏阳、宁乡都占到了70%以上,浏阳的烟花鞭炮产业税收将近占到全县税收的一半。
4、投资不足,制约经济发展后劲。
2007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总量达到36.3亿元,但这是在低基数上的增长,象长沙县投资总额达到131亿元,浏阳、望城、宁乡分别达到122亿元、120亿元和143亿元,湘潭县的投资总量基本上只“四小龙”的四分之一;而且投资中,生产性投资只占51%,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三、2008年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展望2008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依然较好。国际方面:尽管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但世界经济依然保持活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发展的高峰期,专家分析,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未来五年内不会改变,按照惯性发展,中国经济在2008年仍然将维持11%以上的高位增长,投资政策的控制,货币政策的紧缩,将对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货币供应依然充足,将推动投资和消费正常增长。
省内来看,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湘潭县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天易经济带的建设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从自身来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初步形成;一是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年攀升,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一批重大项目将加快建成投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二是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增加,规模扩大,不论从比重还是从增速看,都超过了规模以下工业,为湘潭县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强力支撑;三是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将激活消费市场,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
综合以上因素,预测2008年湘潭县经济增长将好于上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率可望保持在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24%,第三产业增长12%。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发展与稳定,熟轻熟重?湘潭县不少人的观念是稳定更为重要;但发达地区的经验是发展与稳定同等重要,只有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用发展解决社会矛盾才是最有效的办法。望城县2002年以前财政收入与湘潭县相差无几,县域社会矛盾也比较多,但因为突出了“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了提质加速,GDP年均增长在15%以上,近五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亿元,2007年,财政收入达12.5亿元,土地征用收入近9亿元,发展让政府有了解决社会矛盾切实可行的办法,拆迁补偿的提高、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化解了征地拆迁的突出矛盾,而用政府资金解决教师的津贴、老干部的补助、企业改制人员的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使社会矛盾明显减少。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决不能用疆化的思维去理解和谐与稳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责,以发展为荣,坚持以人为本,讲求社会和谐,突出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浏阳市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示范”的机遇,长沙县抓住了“城市扩张”的机遇,望城县抓住了“融城”的机遇,湘潭县得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实验区”的机遇,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用实实在在的发展缩小与先进发达县市的差距。
2、创新机制,谋求发展。从湘潭县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纵向比似乎较快,但横向比,却是步履蹒跚,与长沙“四小龙”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然而,湘潭县的地理位置并不比人家差,资源并不比人家弱,但发展却比别人慢,究其原因,观念落后于人,机制不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浏阳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始终坚持“冠三湘,进百强”的经济发展思路并一以贯之,围绕经济发展创新用人机制、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真正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如对经济发展快的乡镇书记、乡(镇)长,重奖10万元;在考核中,主要经济指标占70分,而且只看结果不重过程,这样,避免做虚功、看表面,真正是凭实绩论英雄。因此,只有在用人机制、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上有所突破,真正体现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才能使湘潭县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3、主攻工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工业就没有竞争力。近几年,湘潭县“主攻工业”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比较,还是与先进发达地区比较,工业仍是“短腿”,湘潭县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所以很有必要加大“主攻工业”的力度。一是做多,现有体制下,培育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是每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浏阳市是革命老区,丘岗山地占了县域面积的80%,多数乡镇比我们的乡镇更显偏远,但浏阳的工业企业遍布了全市各个地方,2007年规模工业总数达583家,而湘潭县仅173家,因此,走扩张之路发展规模企业是湘潭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工业企业在县域范围内扎下了根,那么开花结果才指日可待;二是要做大。长沙县经济发展的加速缘自世界500强企业的进入,浏阳的加速缘自浏阳花炮的上市,望城的加速缘自旺旺集团的带动,宁乡的加速缘自“圣得西”“忘不了”和青岛啤酒;湘潭县要尽快找到加速点,用引进的办法培育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用引导的方式促进企业的整合提升,走集团发展之路,力争发展5亿元、10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大型企业,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规模企业的提升;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促使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湘潭县粮食生产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位,生猪产量全省第一,全国第五,但农产品只有产量优势,没有经济优势,关键是没有形成产业链,加工增值相当薄弱;相比之下,望城以旺旺集团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年产值达17亿元,税收5000多万,浏阳的素菜、黑山羊等农产品加工业,成了县域工业的第七大主导产业。因此,必须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把农业产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农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力。
4、加快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建设是现代工业产业聚集的要求,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较方法,浏阳市近年开发了生物医药、机械、纺织三个工业园区,短短几年实现工业产值达95亿元,税收5.5亿元,而且园区呈几何增长之势,镇头镇的纺织工业园,已有过亿元企业2家,2007年为新引进企业征地1500亩,纺织工业园将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汩罗市2006年财政收入4.1亿元,2007年却净增近1.9亿元,关键就是发展园区工业,全市6.1亿元财政收入,园区就贡献了70%。湘潭县“1+9”的板块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天易生态工业园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最近的湘潭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天易经济带列入了着力发展的“三带”之中,我们要利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高起点、高规格做好天易经济带的规划,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用超常规的手段,加快园区内的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易生态工业园基础工程;同时要加快产业规划,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大商,招优商,招对县域经济有贡献的商。
5、以房地产为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对房地产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了大中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但中小城镇尤其是象易俗河这样的县城,房地产市场有着较大的潜力。长沙县2007年房地产税收超过7亿元,占了全县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望城县2007年房地产税收也接近3亿元;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长沙、望城房地产发展的经验,在长株潭城市群落中找准位置,承接株州、湘潭市区扩张的要求,发展高档楼盘,优化物业管理,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房地产业尽快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做活红色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使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充满活力。
6、扩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湘潭县投资拉动是最主要的因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比重都在60%左右,2007年,湘潭县GDP预计增长13.7%,其中出口和消费拉动5.7个百分点,投资拉动8个百分点。国家对投资增长的调控,是有保有压的调控,湘潭县是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投资增幅都在30%以上,但相对而言不是投资增长过快,而是投资不足。湘潭县只有增加投资,加大投入,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保证在追赶长沙四小龙及经济发达县市的征途中,不至于拉大差距,也只有加大投入才能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从而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湘潭统计局 田建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