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工业经济产业提升与结构调整成效与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08-06-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湘潭市系老工业城市,也是能耗高、污染重的重工业地区。"九五"以来,湘潭市委、市政府针对湘潭工业化进程不快、工业企业普遍亏损、经济结构不优等问题,制定实施"强工富市"战略,着重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和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目前湘潭工业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谋划湘潭工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迎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湘潭工业经济传统产业提升与工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湘潭工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提升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低耗低污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控制和治理高耗高污产业发展为基本手段,在发展中推进结构的有效调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工业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7年湘潭实现工业增加值216.3亿元, 比2006年增长(可比价)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3亿元,比2006年增长(可比价)25.5%,连续三年的增速为19.0%、20.4%、25.5%。工业企业实缴税金30.3亿元,比2006年增长32.4%,连续三年的增速为15.1%、22.4%、32.4%;工业税金对地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率为80%,比1997年高出约3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9.2%,比1997年提高25.2个百分点。每公顷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270万元,比1997年提高了(可比价)113万元。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6.2%,比1997年提高21.8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65吨标煤,比2006年下降8.48%,比1997年(可比价)下降21.9%。

    近10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可比价)17.6%,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4%,比1997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而一产业下降了4.8 个百分点

    (二)、优势产业得到提升,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良性调整。

    钢铁业、机电业、化工业、建材业、化纤纺织业以及军品业,是湘潭传统的支柱产业。1997年,前五大产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0.5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5.2%。在以上支柱产业中,钢铁业、机电业是技术和市场的优势产业,钢铁业、化工业、建材业和纺织化纤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近十年来,湘潭严格控制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的新增,并且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拥有电机制造核心技术的机电产业和钢铁产业两大优势产业的发展。由于湘潭的钢铁、电气机械、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重化工业仍然突出,2007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构比为23.9:76.1。现在,湘潭十大工业产业(按增加值排序)2007年增加值、能耗构比及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可见,湘潭工业结构朝着节能减排、提质提效的方向发展--十大工业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占比由1997年的74.5%%提升到82.4%;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产业、建材产业、化纤纺织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明显减小;钢铁产业在扩能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并举下实现产业提升,增加值占比明显提升,能耗占比占比下降。

    另外,几个高科技新兴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生物药品产业,2007工业增加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新能源装备产业,2007年工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等。

    (三)、政府监督和扶持,在传统支柱产业中打造出了工业的"航母"和排头兵。

    扶强扶大扶优扶高,是发展湘潭工业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余年来,举措效果非常明显,大企业对湘潭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拉动作用十分突出,使湘潭工业经济朝着又好又快发展。如:
钢铁产业中的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扩能、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投资并举,是湘潭工业经济中的"航母", 2007年产钢548.2万吨,是1997年100吨钢的5.48倍,完成工业增加值65.1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2.6%,是1997年的6倍,占全市的比重比1997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达32.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的47.3%,是1997年的23.9倍。而其吨钢能耗由1997年1355吨标煤下降到2007年的680吨标煤,吨钢能耗降低率为47.7%;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减小,2005-2007年分别为:89.7千克、71.4千克、58.9千克。机电产业中的湘潭电机集团公司,系全国电机制造行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74亿元,是1997年的7.9倍。建材产业中韶峰水泥集团公司,电力产业中的湘潭发电公司、化工产业中的湘潭电化集团公司等企业均在扩能发展的同时,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了产业的"排头兵"。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利税,比1997年都是十倍以上的增长。

    (四)、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占住半壁江山。

    近十年来,湘潭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向纵深地带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民营经济为主要实现形式,通过整体或分块置换、租赁承包、破产出售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企业改制和重组,促使原有资源配置格局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公有制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其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97年的17家增加到51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0.6%,比1997年提高了37.6个百分点。

    (五)、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是在买方市场下、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在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中进行的战略性调整。湘潭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弹性高、利税高的行业和产品(如湘钢公司的宽厚板、湘机集团的风力发电装备、吉利公司的中高档轿车等),使之成为湘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工作成效在2007年得到了充分的诠释。2007年湘潭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协调发展,是十年来速度和效益匹配最好的年份。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1.2%,比2006年提高41.1个百分点,比1997年提高12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5.55亿元,比2006年增长98.45%;实交税金30.3亿元,比2006年增长32.4%,比1997年增长461.1%。多数工业行业实现利润保持增长,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利润增长。湘潭十大主要产业2007年实现利税构比及变化情况,见表2。

    二、湘潭工业经济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与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相比,湘潭工业经济在结构性方面、产业集群(又称"狼群经济")发展方面以及其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总量大的产业不多。2007年湘潭工业增加值216.3亿元,比长沙少555.26亿元,比株洲少130.8亿元,仅占湖南省3360.6亿元的6.4%;实交税金30.3亿元,比长沙市少120.8亿元,比株洲少7亿元,仅占湖南省571.2的5.3 %。除钢铁产业约占1/3总量外,其它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总量10%以上的仅1个。

    (二)、产业结构仍然不优。湘潭工业生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又是消费热点的电子信息设备、高档轿车等产品的新兴产业不多不强。如2007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实现增加值0.21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0.1%。

    (三)、产业集群和产业合力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不长不紧。发挥地区优势工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其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工业,加强业主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拉长捏紧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增强地区后发优势。然而,目前湘潭的工业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成立了行业协会的产业仅矿山装备业一个。

    (四)、能耗高与资源消耗大、污染大的产业比重大,后发劣势明显。湘潭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虽说这些工业是国家的需要,且符合市场需求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虽说不能用新型工业化评估的完全标准来衡量一个地区,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客观存在,能源与资源消耗大容易受制于人,当前乃至今后国际国内市场铁矿石、煤炭、石油涨价给湘潭工业经济主要产业带来威胁,很容易使现在的优势变为后发劣势。

    (五)、品牌效应弱,大路货经济比重重,精品名牌经济比重轻,"湘潭造"在全国地位下降。目前,湘潭虽然高质量产品比重较大,但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仅1个,总体上看,经济竞争力同长沙市、株洲市等兄弟市州比有较大差距,同沿海地区比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规模大、享誉市场、有竞争力、迎合消费点的知名品牌,品牌效应差,大部分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应利润空间也小,从而导致全市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工业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等等。

    三、转变服务理念与方式,提升优势产业与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是湘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湘潭应定位为工业区,工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湘潭的主题。那么,当前及今后,再提升优势产业与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湘潭现有工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职能,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具体措施方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湘潭应该把握好。

    (一)、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快对国家需要,竞争力又较强的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同时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有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主体功能分区,加强产业引导,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设专业化园区,打造形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迎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以工业区定位接受城市群内产业布局调整和转移,重点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的跨越发展。三是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大力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电机制造业及其他电气机械业;要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加快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电力产业、化工产业等传统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推动信息化进程,创新产品,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要制定并落实落后产能的强制淘汰制度。四是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火炬创新园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湘潭九华工业园IT产业、汽车产业,高新区的湘潭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和无污染新材料产业,易俗河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

    (二)、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随着我国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四川灾区重建任务量很大,也随着社会消费开始快步进入"重型时代",重化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要采取一切措施,克服资源涨价等困难,立足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着力创造竞争优势。目前湘潭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产业,主要包括钢铁、电气机械、电线电缆、矿山装备,工程机械等。抓住国际产业、沿海产业转移契机,加大利用内资外资的产业导向力度,充分利用湘潭 "后发优势",加速产业链的整合,将支柱产业优势转化为集群竞争优势。

    (三)、用财政奖励扶持资金、产业集群资金增强湘潭工业企业市场竞争的内力,扶持具有市场优势的外向型工业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市场的竞争是无情的,企业不进则退。现在,湘潭的工业企业既有发展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要整合与规范已有的各种财政扶持、奖励制度,取消返税制,对已稳步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好的科技研发项目、技改项目、集群发展项目、裂变发展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外企合伙项目以及品牌建设项目等,应予以财力支持、奖励,让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的刀刃上;要注重多产业支柱的建造,增强湘潭经济抗行业周期性萧条风险的能力。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发挥产业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和产业中企业共存共荣。

    (四)、实践平衡经济理论,实行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对工业的倾斜,使工业企业在培育期减轻负重。工业和旅游业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外向型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地区间收支平衡)的主要途径。政府要提高非工业用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其次,政府要在大力发展三产业的同时,对餐饮住宿业、高档商品贸易业、娱乐服务业、房产开发业等高消费行业,取消所有免税、减税优惠政策,要创新税制管理,强化征税措施(如对餐饮业销售不开发票的予以50倍的罚款;对有关高消费服务行业每月按服务员人数定额收税等)严厉打击逃税抗税行为,以保证按税种、税率100%征税到位,从而,让先富起来的人在高消费中为社会多作贡献,实现相对的平衡和共同富裕。由于我国地区财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现在地区差别也越来越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可采取必要的区域利益保护(如采取措施尽量控制有关高消费在本地实现)。通过以上三大策略,使各级财政有更多的资金解决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城乡基础建设、外向型经济扶持、提高职工工资标准把握人力资源(有经济专家说,低工资、低消费,容易导致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落后且进入恶性循环)等问题。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李新华  张海斌  张薇]
[责编:袁 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