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来源: 时间: 2008-07-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上半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定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广大干群共同协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8.6亿元,同比增长4.8%,分行业看,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增长,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6.3亿元、1.1亿元、17.8亿元、2.7亿元和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1%、4.9%、4.7%和12.9%。

    2、种植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市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为117.15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07.66千公顷,同比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16千公顷,同比增长0.7%;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24.79千公顷,同比增长2.3%,其中:蔬菜、瓜果类,西瓜播种面积分别为18.82千公顷、1.23千公顷和0.98千公顷,同比分别增长2.5%、19.4%和28.9%。

    3、畜牧业生产来势较好。上半年,全市共实现牧业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4.9%;生猪价格的高企,经济效益的提高,拉动全市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4、农民收支同步增长。据对全市3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99元,同比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8%,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为2224元,同比增长27.3%;农民人均现金支出3117元,同比增长9.7%,其中生产费用支出1125元,同比增幅达16%。

    5、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稳步推进。今年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的第三年,在取得较好成果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今年又选择了100个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村级班子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村,开展“百村帮扶工程”。由县市区领导联点落实,市县两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基层设施,发展当地经济。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对照年初计划稳步推进。

    二、主要特征

    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运行情况总体来势较好,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农产品价格稳步提高,其特征较为明显。

    1、粮猪型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漁服务业总产值51.55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36.42亿元,占总产值比重为72%,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其中:生猪总产值达到33.5亿元,占总产值比重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种植业总产值为8.9亿元,占总产值比重为17.3%。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养殖业权重的加大,一定层面上折射出全市的生猪生产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据畜牧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小区4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800户,同比增加240户,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户由上年的2.1万户增加到目前的2.5万户。 

    2、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质品率不断提升。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07.6千公顷,同比增长0.6%,优质稻面积为56.3千公顷,同比增长11.3%。由于早稻生长期间,气候适宜,禾苗生长普遍好于上年,其结实率、有较穗、千粒重明显增加,预计全市早稻产量将达74万吨,较上年增加1万吨。

    3、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据统计,上半年,消费品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粮食、蔬菜、水产品、禽蛋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9%、28.1%、12.4%、5.3%,生猪收购价格则高位运行,据湘潭市城本调查队调查资料反映,生猪收购价格目前已维持在15-1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上涨14%。虽然,今年养殖成本上升,但养殖户还是取得了较好收益,从调查资料反映情况看,上半年生猪头均获利在500-800元。农产品价格的不断走高,一定层面上将拉动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到2224.1元,同比增长27.3%,拉动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4.5个百分点。

    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显现快速增长态势,共完成投资额10.49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分别增长15.9%、17%、17.3%;从资金来源看主要是自筹资金的投入,投资额达9.9亿元,同比增长16.8%。从资金投向看主要集中在住宅投资,上半年住宅投资完成额为6.89亿元,同比增长23%,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农村居住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三、主要问题及影响

    纵观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虽然整体健康发展,来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种植业成本增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农民的增收带来了一定影响。今年以来,农资市场化肥价格大幅上涨,大部分化肥品种价格涨幅超过了20%,其中:尿素、碳铵、磷肥、25%复合肥、40%复合肥、钾肥价格分别达到2600元/吨、760元/吨、500元/吨、1800元/吨、2800元/吨、4600元/吨,同比分别上涨36.8%、68.9%、25%、40.6%、69.7%、130%;同时,由于柴油价格及人工成本增加,水田机耕价格由去年的单季55元/亩上涨到80元/亩;加之,农药、种籽价格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初步匡算,由于农资价格和生产费用的增加,农民种粮每亩增加成本达130元左右,一定程度上冲抵了增加粮补和提高保护价收购所带来的实惠,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并末得到有效改善,一定层面上打压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给农民的增收带来了压力。据农业部门对全市部分种粮大户跟踪调查效益分析表明:其早稻收益每亩在30-80元,而一般农户由于不具备规模效应,虽然增产,但其收益并不明显。

    2、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亟待完善。上半年,全市牧业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生猪价格的不断上扬,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目前生猪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竣,生猪蓝耳病在一些地方发生,面对以往的经验教训,农户对生猪养殖还是心存疑虑,由于生猪养殖的风险较高,缺乏有效的防疫“武器”,特别是对那些养殖规模偏小的散养户,目前的防控手段其效果不尽理想,加之,生猪的养殖投入较大,虽然目前效益可观,但风险尤存,生猪产业承受市场、疫情等多重风险,农民养殖获利期望不确定,导致一部分农户少养或空栏。

    3、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一些地方的小机埠、小渠道已基本荒废,部分山平塘长久失修,难以发挥其作用,抗灾能力明显减弱,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有较大突破,但由于历史欠帐多,还是有部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强。

    4、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由于目前粮价、猪价保持高位运行,全市以粮猪为主要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导致这些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生产效益降低。同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元贬值,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出口受阻。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科技支农力度。过高的农资价格即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支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合理、适量施肥、用药,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化解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给粮食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农资质量的监管力度。

    2、继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强化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进一步强化畜牧行业执法管理。

    3、利用相关举措,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契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次,把握好国家相关政策,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4、培训输出齐抓,着力发展劳务经济。抓住目前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的良好机遇,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工作,一手抓培训,一手抓输出。整合部门资源,畅通劳务输出渠道,狠抓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好发展劳务经济这篇文章。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