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初步分析

来源: 时间: 2008-09-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工业化和城市化被称为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是时代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经济现代化规律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湘潭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兼顾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湘潭正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目标迈进。 

    一、湘潭市城市化发展特点

    1、城市化发展由外延扩张为主逐步向内涵提升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市加速各项改革,实行了县改市、乡改镇的政策,并降低了城镇建制标准,由此带来了城镇数量的迅速增加。而城镇数量的增加,扩展了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从而直接推动了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1990年到2007年,全市设立城市由1个增加到3个,建制镇由18个增加到37个。城镇人口也由100.48万人增加到136.25万人。 

    2、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中心城市是指地级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区(不含其所辖县级市)。2007年,湘潭市市本级城市人口为8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52%。由于大量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推动了市本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2000年到2007年,其城市人口按2.7万人/年递增,远远高于总人口1.87万人/年的递增速度。目前,湘潭市城市化的发展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模式从单个城市建设转向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发展,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 

    近两年来,湘潭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随着各项政策效应的逐步发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并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这些年湘潭市在城市和城镇的建设中,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带动了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发展;以提高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更好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 

    二、湘潭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差距和问题 

    1、城市化水平偏低 

    与全国城市化发展的平均水平比较,湘潭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化发展水平偏低。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3.9%,湘潭市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2.7个百分点。湘潭市总人口居全省第13位,城市化率居全省第3位。在长株潭城市群中位置落后。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开始出现后工业化时代的“逆城市化”现象。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崛起,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过程中,湘潭市却仍处于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初始阶段。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2007年湘潭市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9.3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6.89%、城市用气普及率82.2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64辆/万人、建成绿地率40.11%、城市道路网密度6.82公里/公里2,都低于长沙市和株州市。湘潭市城市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使得城市总体实力与周边城市差距较大。城市整体实力较弱,吸收外来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抑制了湘潭市城市规模的扩大。 

    3、城市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城市就业质量不高,特别是进城打工人员。一是职业不稳定。据调查进城农民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占一半以上,每周工作不到20小时的占4%,说明就业者职业不稳定,时常处于就业和失业的交替中。二是雇员合同签订率低、雇工权益得不到保证。据劳动力调查,城镇企业雇员合同签订率为51.4%,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只有37.1%,有62.9%的没有签订合同。 

    4、城市外来人口稳定性弱 

    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在城市承担的大部分是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收入低,工作脏累苦的职业。为了寻找高一点收入的工作,他们往往在城市居无定所,哪里有活干,哪里收入高就流动到哪里。在农民工大量向城市集聚的同时,涌现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农民工问题。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反映,进城后就业困难,生活无保障,居住、就医、小孩入学等都存在问题,有的甚至由城返回农村。 

    三、加快湘潭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按新型城市化要求,湘潭市城市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模式转型,走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1、坚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化建设不应再是单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大量增加,而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要把城市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起来,走资源节约的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走经济高效的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 

    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础,新型城市化则是新型工业化的载体。城市在重视工业立市的基础上,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工业立市和环境立市有机统一起来,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的新型工业化增长方式,有力拉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要坚持“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带动战略,认真总结推广近年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产供销一条龙”的做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除城市化发展的制度约束。目前城镇的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以城镇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进城农民因身份所限,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户籍制度已成为造成城乡分割的根本原因,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大障碍。应逐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户籍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或乡村人口的管理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让进城农民能安下心来长期定居。 

    4、运用市场机制多方融资。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如发行政府公共债券,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充分利用民间投资等,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