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湘潭市生猪价格持续走高,广大养殖户收益颇丰,导致各路资金相继涌入,全市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放大。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出栏肉猪411.44万头,同比增长5.8%,生猪存栏243.76万头,同比增长9.6%,全市生猪生产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然后,9月中旬以来,湘潭市生猪市场行情出现异常波动,肉猪、种猪和仔猪价格均急剧下跌。对此,湘潭市农调队对全市部分养殖户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查,调查反映,目前,全市瘦肉型肥猪价格跌至每公斤11.8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0.5%,比上半年平均价格下降28.1%;长大二元杂母猪由年初的每头2300元跌至1300元,下跌43.5%;瘦肉型仔猪(7-8Kg)由年初每头700元下跌至240元,下跌65.7%,本地良杂仔猪价格由450元下跌至140元,下跌68.9%。
猪价的下跌,对养猪效益产生明显的影响,目前自繁自养的肉猪每头利润由高峰期的600-800元降至150-200元,外购仔猪育肥的每头亏损200元左右。生猪价格的异常波动使养猪户产生恐慌心理,由惜售发展到抛售,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猪价下跌。针对目前猪市异常波动,分析其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加强科学预测,对增强养猪户的信心,保持全市生猪生产稳步发展,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一、猪价波动的原因
一般来讲,生猪生产的周期为三年,分4个阶段即高潮期、回落期、低谷期和回升期,每个阶段约8个月左右的时间。生猪价格高涨→生产盲目扩张→出现供大于求→猪价下跌。此轮生猪价格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亦是生猪供需出现失衡所致。具体分析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引起。
1、政策因素的扶持。去年以来,国务院针对生猪价格的持续上涨,为稳定生猪生产,抑制通货膨胀,保障居民肉食供应,2007年相继下发了两个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文件。文件对2007-2008年两个年度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猪场改扩建、生猪外调大县奖励、疫病防控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市存栏生猪达到243.76万头,同比增长9.6%;1-9月肉猪出栏411.44万头,同比增长5.8%;能繁母猪存栏25.7万头,同比增长32.6%,且有可能存在进一步增加的势头(逐步成熟);同时,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由去年的2.1万户增加到2.5万户,同比增长19%;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到738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95户,增长25.9%;良繁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改扩建4个万头规模的扩繁场,6个良种生产场,目前全市种猪场达到23个,存栏种猪达到9000头,同比增长28.6%。
2、市场需求的拉动。去年以来,生猪市场一直维持高价位,肉猪价格曾上涨到每公斤19元,利润每头达到600-800元,甚至上千元;瘦肉型仔猪价格每头(7-8公斤)上涨到700元左右,养一头能繁母猪年利润上万元;全市23个种猪场的种猪均出现供不应求,二元杂种猪价格上涨到2300元,大约克、长白原种猪价格平均达到3600元,高的达到4000-4200元,出现了近年来种猪市场少有的繁荣景象。巨大的养猪利润空间使养猪成为社会投资的热门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全市共新建、改扩建3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722个,建筑面积35.6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9600多万元。
3、生猪疫情的有效控制。针对近年来生猪疫病频发的现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猪疫病的防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实行免费防疫的政策,层层签订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加强防疫督查,狠抓落实。加上养猪户的防疫意识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大幅度提高,今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猪发病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4、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家为保障国内猪肉市场供应,特别是奥运会期间的猪肉安全供应,采取了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宏观调控措施。如湘潭市伟鸿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家自营肉食加工出口企业,今年1-9月仅出口猪肉产品1.5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0%;据欧中经合组织官方网站题为“四万吨猪肉运抵济南,奥运期间肉价稳定”一文报道:“这四万吨进口猪肉是商务部为确保奥运期间国内猪肉价格稳定,临时从美国进口的20万吨猪肉的一部分”;此外,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大批外向型企业受出口影响,停产较多,也导致猪肉消费下降。
二、应对措施
生猪生产在维持20多个月的高价位、高盈利期之后,目前,已开始步入低谷期,如何在低谷期内稳定生猪生产,防止大起大落,需要采取行政、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综合措施,以防出现大量宰杀淘汰母猪,影响正常生猪生产,从而再次导致肉价大幅上涨,引发市场物价全面上扬。
1、继续实施并完善扶持政策。“猪市”不同于“房市”、“股市”。俗话说,“粮猪安天下”,生猪生产周期长,其生产正常与否,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农民增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市场的异常波动,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提供市场信息。继续实施并完善国家出台的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继续实施能繁母猪保险、良种补贴、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猪场改扩建、生猪外调大县奖励、防疫免费等政策的前提下,参照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尽快出台生猪保护价收购政策,建议从财政和信贷两方面支持肉食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猪价低于成本线以下时,按保护价收购农户的生猪,使农户每头猪能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此外,采取出口退税、进口收税等政策,鼓励屠宰加工企业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民族生猪产业的发展;保护种猪和能繁母猪,防止大量宰杀母猪。种猪和能繁母猪是发展生猪生产的基础,在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建设的同时,扩大对良种生产场的支持力度,保护种猪生产;扩大对良种精液的补贴范围,特别是加大对养猪大县的良种补贴,加快品改步伐,提高商品猪质量;积极引导养殖户在生猪低谷期淘汰老龄、低产、有繁殖疾患的母猪,引进良种后备母猪;要改能繁母猪补贴为引种奖励,对引进的良种母猪每头奖励50-100元,提高良种母猪的比例。
2、按市场规律组织生产。养猪生产者都知道,生猪生产必须经过母猪培育、母猪怀孕、母猪产仔、仔猪育肥四个阶段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个过程至少要用18个月的时间,生猪产品又是鲜活产品,用库存来调节的难度较大。市场一旦供大于求,仔猪、肥猪价格就下跌,养猪生产者就无利可图,社会上就有可能出现宰杀母猪的现象。而要恢复生产,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养猪生产者要把握这一规律,提高市场预测能力,利用养猪业的市场波动规律和猪的生物学特性,科学组织生产,在低谷期坚持,等待时机。这样,肯定能够取得好的养猪效益。首先新建、扩建猪场要在低谷期进行,此时,种猪、仔猪价格较低,待种猪产仔、肥猪出栏时,争取赶上仔猪、肥猪价格的上升时机。二是养猪生产处于由高峰期转向低谷期时,要及时淘汰生产性能差和老龄的母猪,少留仔猪,对育肥猪要及时出栏,不养“长寿猪”。因为价格是不可能一下子回升的。三是在高峰期转向低谷期时不宜进仔猪和种猪。因为此时购买的仔猪和种猪价格很高,出栏和产仔时正好赶上价跌,容易造成亏损。如今年4-5月份购进的仔猪(价格高达700元),由于出栏时肥猪价格低,亏损是必然的。四是在低谷期或低谷期的后期要多留后备种猪,因此时选留的后备种猪,正好在价格上升期或高峰期产仔;此外,低谷期的后期仔猪价格非常低,此时引进仔猪育肥,效益肯定会好。
3、依托养殖技术降低成本。目前养猪已进入低谷期,并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养猪生产者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面对的是同行业的竞争,面对的是优胜劣汰,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唯有提高技术含量,降低养猪成本,减少亏损或有微利,等待价格回升。为此,在技术上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加强防疫保健,减少死亡,降低死亡损失,如果因猪价低,不重视防疫,一旦发生疫情,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调整饲料配方,养猪不是追求最高的生长速度,而是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要根据饲料原料价格的变化,减少豆粕、玉米等高价饲料的用量,提高棉粕、糠麸以及青粗饲料等低价饲料的用量;三是实施人工授精,减少公猪饲养费用;四是科学饲养、精心管理。越是猪价低,越要把猪养好,要按时驱虫、定期消毒、及时扫栏、定时定量、适时出栏,不养大肥猪;五是要推广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既降低养殖成本,又保护环境;此外,越是行市低,越要注意安全养猪,不要违法使用“瘦肉精”等有促生长作用的违禁药物,自觉维护养猪行业的公平竞争,以及生猪养殖的信誉,为生猪生产留足长远发展的空间。
三、生猪行情预测
生猪生产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生猪产业经过一年多的恢复发展,目前存栏生猪充足,说明肉猪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特别是能繁母猪大量增加,已占存栏生猪的10.5%,有的地方甚至更高,超过正常比例4-5个百分点,说明生猪生产发展的后劲充足。尽管目前劳动力工资、防疫保健等成本增加很多,特别是占养猪成本70%左右的饲料原料价格(玉米每吨1900元左右,豆粕3800元左右)居高不下,但生猪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在我国养殖与屠宰加工相脱离的现行体制下,生猪只能采取随行就市、活体销售的方式。根据养猪生产的周期规律分析,未来生猪市场走向为2008年下半年进入市场低谷期,生猪价格维持在每公斤12元左右,养猪生产略有利润;明年降至最低点,生猪价格有可能降至每公斤10元以下,养猪处于保本或亏损状态,养猪生产全面进入行业低谷期。养猪户根据以往“养猪越多,亏损越多” 的经验,为减少损失,农户有可能大批淘汰母猪,空栏增加。因此,防止“猪贱伤农”,保护养猪生产正常发展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