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活力的体现,对于农业大县湘潭县来说,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对提升县域经济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2年湘潭县委九次党代会上,确定了“建设省内经济强县,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提出了“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由此拉开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进程,通过六年的努力,工业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高,效益在提升,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在增强。
一、县域工业发展的成效
1、工业发展加速,总量不断壮大。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突出工业这个主题,全县规模工业发展呈加速态势,2002年全县规模工业只有72家,到2008年已达212家,规模企业个数增长了2倍,新增规模企业个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4年为15家,2005年21家,2006年27家,2007年29家,2008年35家。而且企业通过扩充和技术改造,不断做大做强,2008年企业平均年产值达4724万元,而2002年仅只有1310万元。2008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有44家,过5000万元的有28家,过8000万元的11家,过亿元的有12家。
正是由于规模工业的快速增加,使得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增长4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0.2亿元,是2002年的10.6倍,年均增长48.3%;完成增加值32亿元,是2002年的10.3倍,年均增长47.5%。
2、规模工业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由于坚持科学发展,工业经济通过结构调整,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走规模化的道路,把企业做大做强,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规模工业占79.5%,实现了20%的企业贡献80%的产值,而2002 年规模工业仅占30%,规模企业占比六年间提高50个百分点。二是通过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和企业自身技术改造,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逐步得到控制,规模企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些新兴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2008年,矿产及资源类企业36家,产值26.6亿元,占26.5%;化工类企业30家,产值12.7亿元,占12.7%;水泥建材及玻璃制品企业33家,产值8.1亿元,占8.1%;这三类企业产值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而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类企业增长较快,其中食品加工类企业20家,产值25.4亿元,占25.4%;机械制造企业29家,产值8.4亿元,占8.4%;医药企业4家,产值占1.4%。三类企业所占比重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同时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使效益不断提升。212家企业中亏损企业只9家,亏损面4.2%,盈亏相抵共实现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产品销售率达99.6%,总资产贡献率11.6%,产值利税率6%,全员劳动生产率9.1万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222%,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3、小区发展优势明显。 非均衡发展的普遍道理,让工业向板块集中,工业小区优势明显。2008年的212家规模工业企业,易俗河板块占78家,谭家山板块25家,响塘板块26家,其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6%、21.3%、8.4%。从纳税情况来看,谭家山板块列第一位,占42.6%,易俗河板块占30.5%,响塘板块占7.7%。2008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7.4%,其中:易俗河板块就拉动21.2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易俗河板块具有非常强的发展后劲。天易工业园,2002年还只有12家规模企业,通过几年的招商引资,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1家,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4、规模工业对县域经济贡献作用明显增强。 2002-2008年,是湘潭县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县域GDP增长在8%-10%之间,偶尔才会有超过10%的增长,而2003年之后,增长速度都在12%以上,五年累计增长85%,年均增长13%,GDP总量由52.6亿元增加到135.1亿元,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工业特别是规模工业的快速增长;2002年,县域经济总量中,二产业仅占23.4%,而2008年,二产业历史性的站到了第一位,占比达到36%。六年间比重提高了12.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19.5%上升到55.5%。
其二是工业经济对财税的支撑力度逐年加大。自2002年以来,湘潭县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到2008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7.08亿元,比2002年增长244%,年均递增22.9%,实现工业税收2.5亿元,年均递增31.2%,年均递增速度快于财税增长8.3个百分点。
其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消费市场,间接拉到了县域GDP的增长。湘潭县农民在本地企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6.2%提高到2008年的25.4%,提高了9.2个百分点,同时,规模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也由2002年的6740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62元,提高了近2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工业加快发展的体会
1、解放思想带来的结果。湘潭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生产第一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第九次党代会之前,无论是人大会还是党代会,具有引领性的主题报告在指导思想上总是把农业摆在第一位,突出的是“无粮不稳”“以农业为基础”;当时的工业企业屈指可数,仅红燕化工、花石水泵、石鼓电线电缆在县内有一定的影响力,72家规模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作坊式的。九次党代会之前,县委审时度势,首次提出“主攻工业”战略,尽管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但有县委的坚定决策,且经过全县上下无数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层面多角度的反复讨论,正式确定了“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工业发展首次摆到第一位,由此拉开了“主攻工业”序幕。
2、绩效考核带来的结果。为了“主攻工业”,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县健全和完善三大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板块经济建设领导小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逐步建立服务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政策保障体系。为推动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我县相继出台了四个政策性文件,分别为《湘潭县关于推进“1+9”板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潭县关于加快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湘潭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湘潭县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考核评价体系。自2003年以来,县委实行绩效考核,“主攻工业”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完成产值是目标之一,硬性目标是“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用“硬的指标、硬的验收办法、硬的扣分机制”逼迫乡镇政府抓工业,“硬指标”即经济基础好的乡镇,必须新增一个以上的规模企业,较差的乡镇则新增一个产值过300万元的企业;“硬的验收办法”即统计局在年度验收时,不仅是验收产值指标,而且必查税收完成情况;“硬的扣分机制”即没有完成就扣5分。
3、突出招商引资的结果。围绕 “经济总量翻番,进军全省十强”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心,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菜单来抓。对引进项目重奖,对引进人重任,大引进带来了大发展,小龙王、胖哥、一笑堂、力威液压、中联陶机、圣雅凯生物、至诚机械、东方PHC管桩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
三、存在的问题
湘潭县工业虽在快速发展和壮大,但总量仍旧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占有力不强、科技含量偏低,而且工业化程度不高,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力不强。
1、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2008年规模工业企业年均产值虽然达到4724万元,但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与长沙“四小龙”比较差距就更大,全县950家工业企业,3580户个体工业加工户,一年的产值才126亿元,比长沙县的中联重科还少十个亿。说明湘潭县规模企业个头偏小,市场抗风险能力低。
2、企业产业层次低,科技型企业少。经过近几年的改造,规模工业虽在产业结构上有了很大的调整,但传统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资源型及“双高”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科技型企业发展缓慢, 2008年,212家规模企业中,矿产及加工、玻璃、水泥、化工、冶炼企业占了114家,比重达54%。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1.5亿元,仅占17.1%。
3、缺乏品牌效应,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县仅有知名品牌8个,且都是省内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仅有湘莲和槟榔,而机电、医药等产品还未真正形成气候。
4、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力不强。根据工业化进程划分标准,我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期,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8年,湘潭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2%,而全国为42.9%,全省38.4%,全市45.5%,长沙县更是高达60.8%。说明县域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力还不强。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工业意识不强。尽管出台了很多“主攻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农业大县的思想仍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思维上讲:抓农业,丰收了是人努力,欠收了是自然灾害,因此毫无风险可言;而抓工业呢?有环境问题,有政策制约,有市场左右,还有背后的风言风语,从项目一开始就与风险并存。加上现在的考核机制也淡化了企业的培育,所以,工业发展没动力,服务企业,也就是走一走,看一看,喊一喊。
2、工业投入不足。大投入才有大产出,湘潭县固定资产投入虽然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46亿元,但仅相当于长沙“四小龙”的四分之一,这与大县地位、与“主攻工业”和“工业强县”的战略、与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工业投入才12亿元,而据我们测算,要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工业投入应保持在每年20个亿以上,实际投入相差太大。政府对工业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国家是保大项目,银行是保优项目,县域项目则只有区区几百万的引导资金。
3、抓工业办法不多。从重视程度不高和资金投入不足,而影响到抓工业办法不多,象一个100多万人的大县,拥有2.5万财政供养人员,真正服务企业的人员不到300人,乡镇企业站非但不是政府财政供养人员,而且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没几个,安于现状守摊子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从领导层到实施层,抓工业企业办法不多。
五、培育壮大工业企业,促进“三化”进程
工业发展是一个地区活力的体现,培育壮大工业企业,不仅可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促进财政的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一方面湘潭县农业具有总量优势,生猪生产全国第五,粮食生产全国十大先进县标兵,但要变总量优势为经济优势就得加工增值,生猪加工方面,韶山有港越,岳塘有伟宏,株洲有唐人神,唯独具有养殖优势的湘潭县仅有个产值2000万元的友谊。如果我们对80%的生猪进行加工,一年增加产值近20个亿。所以通过工业化加工,能促进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推进工业化,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移,2008年规模企业吸纳的劳动力达3.5万人,比2002年增加2.1万人,使城镇化率提高近2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按现有水平计算,湘潭县每年的城镇化率将加速0.6个百分点。
第三,推进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工业就有人流物流,工业发展首先带动的是房地产,长沙县搬县城之初与我们差不多,但工业发展的神速使一个县城的房地产与省会同步;如果我们每年能吸纳4000劳动力,这其中有5%的进镇购房,每年将增加3万平方的住房需求。而且工业发展将带商贸及娱乐服务等相关第三产业。
因此我们要借“两型社会”建设之机,利用优越的交通和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是以大格局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一点”即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天易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用3-5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县城,5-8年实现与株洲全面对接;注重“三带”即107经济带,潭花经济带,320经济带,在107经济带,发展谭家山资源精深加工、中路铺的建材、茶恩寺的竹木;在潭花经济带,利用河口、射埠、回龙桥三个高速互通建立工业小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20经济带则发展姜畲小区和云湖桥小区。形成“一点三带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是以大投入加速新型工业化。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是要解放思想,要有“负债投入、多元投入、集中投入”的发展理念,借资、引资、积累民间资本并重,力争完成工业投资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年投入总量达到20亿元以上。加快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真正起到“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努力将天易生态工业园打造成为湘潭县经济增长的核心。
三是以大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各产业实行分类指导,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对粮食、湘莲、生猪等传统产业,重点抓加工转化,提升效益;对槟榔、矿产等产业,重点结合“3581”工程建设,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对机电、医药产业,扶持做大做强;力争三年内培育一家上市公司。
四是以高科技带动新型工业化。把握湘潭县被确定为新一轮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的契机,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全县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用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增强工业企业的活力。
[供稿:湘潭县统计局田建国 ]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