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力渐弱 湘潭工业主行业看旺

来源: 时间: 2009-08-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来,国家和湘潭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风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很具成效的。随着危机风暴对中国经济影响力与破坏力逐渐减弱,湘潭工业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低谷期走了出来,发展速度逐月攀升。今年5月至7月,全市规模工业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6.46%、20.96%和23.80%,1-7月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6.96亿元,同比增长16.5%。7月份,在湘潭拥有的36个工业行业中类中,同比为增长的有28个行业,占77.7%,其中,机械装备业增长31.8%,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增长4.2倍,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5倍,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26.5%,化工行业增长16.6%,水泥石灰制造业增长39.9%。作为湘潭第一支柱产业的钢压延加工行业,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虽是下降8.3%,但环比增长5.4%,其中,钢材产量7月份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4.9%。 

    一、工业发展的特点 

    1、汽车制造产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很快,但整个工业的重化型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1-7月,汽车(轿车和工矿特种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78亿元,同比增长1.9倍;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3.6倍。虽然湘潭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纵观全市规模工业中拉动增长内容,轻工业实现增加值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1.9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5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8.0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在重工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大多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 

    2、大中型工业企业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而少数的则成为了亏损大户。由于湘潭主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多产业法人单位,市场应变能力较强,技术优势明显,融资能力也较强,主导产品与今年来国家拉动增长的宏观政策相吻合。因此,这些企业抵抗这次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表现出了很强的实力。如:湘潭电机集团在直流、交流电机的生产严重受影响时,其风力发电设备和工矿载重车制造业强力支撑企业的发展,1-7月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66%;湘潭钢铁集团以线材、棒材、中板、宽厚板等多端口、多层面的条钢压延加工生产应对市场变化,在1-4月生产下滑后,借政策和市场机会奋勇而上,5月份恢复生产,6月、7月满负荷运行,7月钢产量达48.5万吨,设备综合效率达到99.4%,创历史新高,产销率超过100%,当月创利1.2亿元,两个月扭转前几个月的巨亏还有盈利6000万元;电化集团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随着电解二氧化锰对美国出口的恢复,生产而恢复正常;江麓、江南、江滨、线缆、平安、伟鸿等大中型企业均有较快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7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63亿元,同比增长19.0%。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也有几个单产业的企业目前成为了亏损大户。

    3、县(市)区发展基本平衡,非公有制企业活力较强。1-7月,5个县(市)区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雨湖区33.8%,岳塘区28.7%,,湘潭县25.2%、湘乡市20.5%,韶山市22.2%。在1-7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166.96亿元中,非公有制经济的122亿元占73%,同比增长23.4%。其中,股份制企业88.97亿元,同比增长2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12亿元,同比增长107.8%;私营企业17.34亿元,同比增长39.3%。 

    二、目前湘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出口大幅下降。1-7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9.06亿元,同比下降52.8%,其中5月份出口最少,6个月份的口交货值具体数额分别为:3.71亿元、3.60亿元、3.84亿元、2.29亿元、1.29亿元、1.97亿元、2.36亿元。从经济类型看,只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是增长的,增长583.9%,其余经济类型的均为下降,国有经济的下降59.6%,集体经济的下降100%,股份制企业的下降35.2%,私营企业的下降46.9%。从行业看,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行业及增速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增长12.7%;竹木制品制造业增长16.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0.2%,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16.7%;出口交货值下降的行业及下降率为:精制茶加工业下降52.1%,纺织业下降100%,服装业下降11.73%,皮革鞣制加工业下降100%,化工业下降17.5%,塑料制品业下降37.3%,陶瓷制品制造业下降47.05%,钢压延加工业下降61%,铁合金冶炼业下降100%,稀有稀土金属炼冶业下降71.1%,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75.1%,汽车制造业下降20.8%等。 

    2、效益大幅下滑。1-6月,在全市799家规模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93家,占比11.6%,同比增长31%;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4.13亿元,同比增长仅2.4%;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亿元,同比下降75.8%;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8.2%,同比下降16.7个百分点。 

    三、解决两个主要问题的建议 

    1、政府应切实做好为出口型企业发展的服务工作,赶紧修复“第三驾马车”。虽然出口转内销也是力争获得的好势头,但国际市场不能放弃,它是拉动湘潭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怎样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工作?首先是,税务机关应制定更加有利出口、拉动生产的有关出口退税率提高等政策,并应及时宣传、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其次是,政府应在对出口企业在全面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制定《服务方案》。如,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供电及商务等部门在提升出口企业自身素质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潜在的风险问题等方面,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2、政企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保效益。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对投资信心、消费信心、经济杠杆与资金平台功能发挥等方面的深层影响,最终达到“经济萧条”的目的。风暴来了,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承受其巨大冲击和破坏力。对工业经济来说,只有保效益,才能做到不出现萧条,才能保增长。怎样使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政府应在已有的措施上,再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实施服务企业保效益的系统工程。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加强政企之间商讨互通,把握企业自信心。控制各方面的生产成本,尽量减少各种费用的支出。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捕捉每一个商机,并通过信息化进一步规范之前企业在快速发展中的运营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管理,防范风险。信息化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御寒的棉衣。立足今天,把握明天,企业应在信息化平台上加强技术创新,让危机时期蓄积的能量转为经济复苏期的市场竞争能力。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张海斌]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