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时间: 2010-03-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潭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日的湘潭,已是湖南融入“泛珠三角”的前沿、“中部崛起”战略承东启西的要冲、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现将近年来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整体回顾,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势与不足进行剖析,就后期如何加快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议。

  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6-2009年,湘潭经济总量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突破400亿元,2007年突破500亿元,2008年突破600亿元,2009年突破700亿元,达739.38亿元。4年间GDP年均增速达14.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6年的5.6%提升到2009年的5.7%,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实现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89.33亿元,比2006年增长22.9%,年均增长5.3%。按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平生猪出栏头数(2.7头)、生猪出栏率(209%)、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9.3%)、生猪规模养殖率(65%)、良良猪比例(85%)五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48.9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为47.2%,比2006年提升7.9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由2006年的532个增加到819个,增加了287个。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34.7亿元,较2006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1.8%。

  三产业发展加快。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2.3亿元,同比增长13%,2006-2009年间年均增长13.2%。

  (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需求拉动作用明显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2亿元,同比增长19.6%,2006-2009年间年均增长18.4%。

  投资主力拉动经济增长。2006-2009年4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3.7亿元,是“十五”期间五年完成投资总量的2.4倍。

  出口仍保持较大规模。2006-2008年,湘潭市出口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三年年均增长38.7%。但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受对外贸易大气候影响,湘潭市出口出现较大收缩,2009年实现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3.2%,降幅在全省市州中居第三。

  (三)三方效益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较好

  工业企业效益仍然可观。2009年,尽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湘潭市工业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全年全市规模工业仍完成利税59.98亿元,虽比上年下降5.8%,但较2006年增加29.74亿元,增长98.3%,其中利润增加20.03亿元,增长1.49倍。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四年三个台阶,2006年突破30亿元,2008年突破40亿元,2009年突破50亿元,达58.1亿元,同比增长19.1%,2006-2009年间年均增长24.5%,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9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782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50.7%与49.4%,年均分别增长14.2%与12.9%。

  二、湘潭在全省及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差距

  虽然在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湘潭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有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与全省尤其是长沙、株洲两市相比,湘潭所具有的优势主要有:

  (一)工农业产业基础优势

  农业方面: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2009年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达18千瓦/公顷,超长株潭平均水平3.04千瓦/公顷,居全省前列;机械化耕作程度达到81.02%,超过长株潭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二是粮食生产水平较高。水稻复种指数为189%,分别比长沙、株洲高48和2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达473.66公斤,虽与株洲持平,但高出长沙20公斤。三是生猪生产水平较高。2009年,全市共出栏生猪558万头,人均出栏水平高出全省1.2头,出栏率高出全省34个点,且两个指标明显优于长沙、株洲;同时生猪规模养殖水平、良良猪比例等指标也位居全省全列。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全市已形成粮食、生猪、竹木、湘莲等四大产业体系。是全省及全国闻名的种猪繁育基地、商品出口基地、皮革加工基地和兽药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17个,分别比株洲多1个和3个,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01.1亿元,比株洲多74.3亿元。

  工业方面:湘潭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早在“一五”、“二五”时期,湘潭就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城市。通过多年的发展,湘潭工业已发展成门类齐全、行业涉及面广、分布有致的工业体系。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8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10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9家,过1亿元的179家。二是优势产业主导作用日趋明显。2009年规模以上机械装备、钢铁及金属制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建材、发电、电子设备、化工与新材料以及皮革等9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7%,比2005年的占比提升了22.7个百分点。其中机械装备拥有规模工业企业达240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8.9%,比2005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另外钢铁及金属制品产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也达70家。三是园区经济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园区和“两型”建设示范区5个,市级园区2个,入园企业达841家,已投产企业53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2 家。2009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4.1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19%。重点园区高新区以风能发电设备、电气电缆、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九华示范区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设备为主导产业。园区正成为湘潭工业的最大亮点和重要支撑。四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得到有效抑制。2009年,湘潭传统工业的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电力生产和皮革等6大“双高”行业出现负增长或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SO2 、 COD、镉 和砷的排放强度分别为16.57 千克、5.62千克、0.21 克、0 .22克,比2005分别下降了33.1 %、28.8%、46.3%、54.8%。

  (二)人才技术、科技优势

  人才技术方面:湘潭拥有一大批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每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居全省第一,每万人拥有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数居全省第二。2009年,全市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0.4万人,比株洲多4.1万人,专任教师6000人,比株洲多2500人。

  科技方面:目前,湘潭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占全省的50%;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占全省的18.5%。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74亿元,同比增长32.5%,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3%,研发(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62%,均居全省第二位。

  (三)资金供应优势

  2006-2009年4年间,全市共争取国省资金23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共计10.48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2.1倍,4年引进外资总量与株洲基本持平。4年间,全市新增贷款220.46亿元,在量上虽不足长沙新增贷款量的十分之一,但与株洲基本持平; 4年间全市新增贷款量比十五期间增长2.49倍,而株洲增长2.12倍,长沙增长1.42倍,湘潭增速居三市之首。2006-2009年,全市新增存贷比达57.8%,高出株洲8.5个百分点。

  (四)交通区位优势

  湘潭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得湘潭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内环和要塞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尤其是长潭西线,把湘潭和长沙紧紧连在一块,从湘潭九华到长沙坪塘只要15分钟左右,长沙所具有的优势湘潭也具有了。同时长沙、株洲各相距约40公里,成“品”字状,构成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金三角”城市群。

  (五)农村具有近郊优势

  湘潭的农村人口数量较少,且湘潭下属的两市(县级市)一县离中心城市长株潭较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优势比较明显。

  差距和不足主要有:

  (一)发展实力方面的差距。比较长株潭三市,湘潭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均排在最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平均指标没有达到长株潭的平均水平,实力上的差距使湘潭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承受更大压力。常德、岳阳等城市发展明显加快,大有赶超发展之势,使湘潭在城市竞争中承受着巨大压力。

  (二)工业竞争力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规模大的产业不多。2008年湘潭工业增加值298.1亿元,比长沙少1013亿元,比株洲少142亿元。除钢铁产业约占工业总量1/3外,其它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总量10%以上的仅1个。二是产品结构不优。湘潭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偏低,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因此,在本次金融危机湘潭市工业经济受到的冲击明显。2009年,全市工业品出口形势呈逐月下滑态势,全年累计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3.2%,下降幅度分别高于长沙、株洲23.5与20.8个百分点。三是品牌效应弱。虽然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2件,“中国驰名商标”7件,“湖南名牌”58件,“湖南著名商标”93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潭投资项目2项;拥有工业上市公司3个。但是由于大路产品经济比重达,精品名牌经济比重小,加上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使得“湘潭制造”在全国还未取得应有的地位。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整体看,一是发展规模仍然偏小,对经济协同带动作用偏低。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2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4%,而工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2%,服务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仍难与工业相匹配,对整个经济的协同带动作用偏低,与长沙和株洲相比,增量和增速都存在差距。二是内部结构不优。虽然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但发展基础较低,占国民经济比重仍然偏小,传统服务业仍是湘潭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湘潭市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湘潭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40%以上,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占到近50%。大型的服务业企业和规模经营的服务连锁企业比较缺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发展后劲面临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生产潜能和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全市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不多,可抵押物太少,使得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加上政府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的投入较少,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农村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比较脆弱等问题仍然长期困扰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资金短缺,造成投资缺乏后劲。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建设步伐的加快,湘潭市一些地区和部门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已逐渐开始显现,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后,缺乏后续项目的继续支撑。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并进行严格的项目清理和新开工项目控制,这些政策在防止了某些行业投资过热的同时,也抬高了投资的“门槛”,使得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金问题历来是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难题,轻则影响项目建设进度,重则导致项目无以为继。目前,湘潭市许多投资项目,甚至重点项目都遇到了资金瓶颈。全市城镇以上投资中,应付工程款达到16.42亿元,较上年增加5.4倍。

  三、对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要更新发展理念,结合湘潭特点,依托自然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粮食、生猪、湘莲等优质特色产业;提质改造槟榔、皮革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休闲垂钓、生物医药和农业服务业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当前,要依托伟鸿食品、宏兴隆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粮猪两大主导产业,一方面加强隆平论坛,全力推进三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推广双超配套技术,提高“绿色、有机、无害化”产品占有率;另一方面转变生猪发展模式,变生猪养殖大市为加工大市,变生猪外销大市为优良种猪、仔猪、特色种猪繁殖基地。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湘潭市土地流转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至2008年末,全市耕地流转面积为17.02万亩,涉及农户5.2万户。近几年湘潭市土地流转步伐虽呈加快之势,但由于一些细节问题,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不尽如人意。建议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将部分土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能手和专业大户中,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和驾驭市场风险能力的优势,以吸收当地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积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确保工业增速提效

  湘潭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对整体经济的支撑和对财政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随着近几年湘潭市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对湘潭市经济主导作用更加凸显,目前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左右,因此,湘潭市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主要靠工业来支撑。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工业增长后劲。首先充分利用湘潭市人才技术、科技以及资金优势,进一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校企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交流,开展地区间的科技项目合作攻关,推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是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以国家加强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投资为契机,紧盯国内外产业和技术发展前沿,抓好后续工业项目储备、包装和开发。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深度挖掘、二次开发,启动一批具有产业发展前瞻性、技术含量高、新型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主要投向百个重点扶持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项目等,对龙头项目,优惠政策要一次性给足、资源要素重点倾斜、服务保障全力以赴,进一步提高已建成项目的生产效能。三是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创造产业集聚效应。首先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进行功能分区,积极引导企业入园,高标准规划,提高产业集聚度;其次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引导企业入园兴业;然后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以重点产业的突破带动服务业的升级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后,按照工业化的规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加快增长。现代制造业往往是与现代服务业相伴随的,现代服务业可以通过为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则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广阔的产业基础。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的湘潭来说,加快服务业升级意义犹为重大。

  1、鼓励制造企业向下游服务业扩张,在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利润空间。现代制造企业生产与服务功能日益融合,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制造业高度发展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向,附加值中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服务含量在整个企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湘潭工业企业大部分属传统制造业,由于过度竞争,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但一些企业通过加强售后服务营销,取得了另外的利润空间。如湘机的北京地铁、长春轻轨项目等。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型,依托骨干企业、重点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向设计、研发、营销领域转移,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将大有可为。

  2、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要倍加珍惜湘潭连锁超市业已形成的营销网络,以发展精品商贸、培育特色街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发展商贸服务业必须与城市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建设商业设施,无论是老城区改造,还是新城区建设,都要预留用地空间,把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化商业购物门店、商业街统筹规划,相应配套完善餐饮、娱乐、综合服务功能,同步实现商业服务业崛起、城市功能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湘潭市工业“买全国、卖全国”,有大量原辅材料进出,大量产成品购销。湘潭市两县(市)是牲猪产出大县,粮食产出大县,农产品购销也非常活跃。这些为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因此,宜以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湘潭的区位、产业和综合交通优势,把发展物流业与城市建设、发展工农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加快物流企业建设,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努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4、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打造“毛泽东成长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为着力点,着力发挥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创新现代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会展、娱乐、信息等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培育文学艺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创作鼓励机制,增强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培育发育良好、机制灵活、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文化含量”。

  5、改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要加快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以完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逐步将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金融企业,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要在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创造企业与银信部门沟通和协调的平台。

  (四)稳步投资步伐,提高投资效益。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使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把有关“三农”问题列入投资项目规划中,以加快推进湘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另一方面除政府投资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对交通、电力、水利、邮电等领域的项目,可通过提供特许经营、市场保障等优惠条件帮助投资者进行融资,降低其投资风险,增强其投资意愿。二是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供求转化效率。首先要解决资金向传统的钢铁冶炼、电气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等行业“扎堆”情况,引导资金向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转移;另一方面在目前国家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形势下,湘潭市除了应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外,应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加快湘潭市两型社会投融资公司建设步伐。同时还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另外应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抢占先机,“筑巢引凤”,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工作,吸引更多的国外产业和东南沿海产业来湘潭市投资建厂。三是搞好项目的开发储备。首先要充分发挥湘潭市伟人故里、人文湘潭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人文等第三产业投资项目,同时抓住“两型社会”扎实推进这一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符合“两型”条件的投资项目。此外,对于已向国家、省直有关部门申报的重点项目,要密切跟踪、加强衔接,确保更多的产业项目得到中央、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刘敏 蔡和清]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