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市经济在1-2月实现“开门红”的基础上,3月份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生产加快
工业增长加快。3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9.03亿元,环比增长9.3%;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5.07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较1-2月加快7.1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整体运行良好。一方面是减产企业大幅减少。去年一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纳入全市月报统计的16家重点工业企业中,减产的多达9家,减产面高达56.3%。而今年一季度,减产的企业只有两家,其余14家企业产值均实现不同程度增产。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来势喜人。16家企业一季度共实现总产值111.53亿元,同比增长27%。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3.7亿元,同比增长4.2%。春耕备耕工作有序进行,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较足。目前,全市早稻种子储备量达到100万公斤,其中杂交稻种子储备80万公斤,常规稻储备20万公斤;肥料总储备8.15万吨,其中尿素储备1.5万吨、钾肥1.05万吨、复合肥3.1万吨、碳铵1.9万吨、磷肥0.6万吨;另外,农药和农膜的储备量也高于去年。生猪产业发展势头平稳。一季度,全市出栏肉猪136.05万头,增长3.8%;生猪存栏275.63万头,微增1%。
2、内需走强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扬。一季度,全市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4.88亿元,同比增长44.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79亿元,增长44%,较上年同期(-10.5%)提高54.5个百分点。主要亮点:一是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拉动强劲。一季度全市完成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33.63亿元,同比增长68.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二是重大项目推进顺利。一季度,全市完成投资过5000万的项目21个,过1亿的项目8个。
消费市场平稳较快发展。一季度,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60.3亿元,增长17.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亿元,增长23.6%。部分类别消费购买力旺盛,发展势头向好。一是住房消费持续升温。一季度,全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为28.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倍;商品房销售额达7.26亿元,同比增长2.3倍。二是汽车消费火爆。近些年,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加之国家相关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湘潭市汽车消费步入快速增长的阶段。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一季度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69.3%。三是享受型、健康型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如化妆品类增长55.4%,中西药品类增长4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2.9%,体育文化用品类增长42.9%。
3、结构优化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一是近5年来轻工业增幅首次超过重工业。一季度全市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92亿元,同比增长27.7%,超过重工业增幅3.2个百分点。二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一季度,四大战略性产业中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倍;通信及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倍;先进装备制造业及精品钢材深加工业分别增长18.2%和11.2%,增幅均高于前两月。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投资力度加大,二、三产业投资实现同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48亿元,同比增加0.44亿元(2009年一季度仅完成0.04亿元);二产业完成投资28.06亿元,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7.99亿元,同比增长30.9%;受政策性激励,湘潭市物流企业纷纷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强力拉动了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全市三产业一季度完成投资26.34亿元,同比增长63.5%。
财政收入结构趋好。主要表现为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大幅提高。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12.03亿元,同比增加4.01亿元,增长50%;税收收入增量占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量的89.5%,拉动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3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0.66%,较上年同期提高6.73个百分点。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长迅速,增幅分别为100.2%、74.4%;营业税增长平稳,增幅为14.2%;个人所得税受个人利息所得税免征影响,较上年同期下降10.2%。
4、资金供应较好
招商引资情况良好。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引进省外境内资金20.04亿元,增长6.6%。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753.94亿元,较年初增加62.7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为490.91亿元,较年初增加43.16亿元。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75.12亿元,较年初增加36.58亿元。
5、效益、民生改善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1-2月,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37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税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1.6倍;其中利润4.31亿元,同比增加近4亿元。846家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83家,亏损面为9.8%,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7.02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97亿元,增长19.5%;上划两税收入完成4.46亿元,增长1.1倍;上划所得税完成1.59亿元,增长24.6%。从收入分级次看,市本级和县(市)区收入增长极不平衡。一季度,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9.45亿元,同比增长51.7%,增幅超全市财政收入15.9个百分点。县市区共计完成财政总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20.1%。五个县(市)区收入增长极不平衡,收入增长最快的韶山市(84.6%)与增长最慢的湘乡市(6.4%)收入增幅差距达到了78.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逐步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6.8%;失业人员再就业4750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完成39.5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6%。伴随着就业形势的逐步好转,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5234元和2513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16.3%。
物价温和上涨。3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累计上涨1.8%,环比下降0.5%。特别是食品类、居住类同比累计分别上涨7.2%与2.0%。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目前全市经济平稳较快运行,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工业实现增产增效面临较多的困难和压力。一是原材料价格较快上涨挤压了企业增效空间。一季度,全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同比累计上涨10.2%,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累计上涨3.6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6.58个百分点,指数差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二是作为2009年湘潭市工业增长亮点之一的湘电风能发电装备产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新兴的风电产业受国家扶持政策和旺盛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成长迅速,国内大批企业蜂拥而上,去年以来,风电产业市场竞争加剧,从去年6月份开始,风力发电机组的价格就呈逐月下降之势,这对湘电的风电产业形成很大压力。三是作为湘潭优势产业之一的皮革行业恢复生产难度较大。
2、重特大项目不多,投资后劲暂显不足。一季度,全市城镇以上新开工项目248个,同比增长22.2%;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103.39亿元,同比增长13.1%。新开工项目中,计划投资1亿元以上的9个,同比增加1个;计划投资2亿元以上的6个,同比增加2个。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仅有1个,同比减少3个;计划投资额为30亿元,同比下降47.3%。
3、出口持续低迷。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和国内经济的回升向好,我国、我省出口延续2009年底以来的向好势头,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从湘潭市看,1-2月,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额2.4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0.74亿美元,下降42.3%,增幅连续两个月居全省末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4、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去年底湘潭市能繁母猪数量比重达到10.4%,生猪存栏达到280万头,生猪产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直接导致目前湘潭市生猪市场供过于求,加上生猪疫情影响,生猪外销受挫,使得今年来湘潭市生猪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农民养猪出现亏损。截止3月底,全市生猪出栏价格为每公斤9.8元,同比下降17.6%。据成本调查队测算,目前养殖户平均饲养一头猪至出栏约需成本1220元,若按头平重110公斤出栏,已经出现亏损,亏损额达到了140元左右。由于养猪亏损,致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一季度同比下降8.4%。基于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较大(一季度为25%),而近期爆发的生猪疫情,使得乳猪、中仔猪死亡率升高,如果不及时补栏,势必给后期生猪存栏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加大农民增收难度。
三、后期工作对策建议
1、全力帮助企业挖潜增效,确保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政府: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最新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销售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针对既符合“两型”产业发展政策,又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在后期的政策和资金上要作相应倾斜并加以扶持;另一方面,紧紧抓住当前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做好产品推介,争取一些大项目采购湘潭市企业生产的机器设备。同时针对本地企业可以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如政府在采购时尽量购买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企业:一是抓好精益生产,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二是抓好市场销售,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抢抓订单;三是抓好原材料、燃料合理库存,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四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压缩产品库存与应收账款,加强成本管理,挖掘增效空间。
2、优化投资环境,确保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在当前外需持续低迷,消费需求拉力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当前仍要全力确保投资快速增长,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劲拉动。一是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放宽、提速、减负为核心的行政服务体系。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二是要做好项目的融资工作。尽快落实2010年(第七届)银企洽谈周信贷合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抓住当前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条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省政策性资金笼子;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将民间投资的启动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三是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当前要进一步调优资金投向,提高投资效率。要充分发挥投资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要重点扩大工业投入和技术改造投资,要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地区产业结构特征,有计划、有重点地调优产业投资结构,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并形成新的增长极。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防止重复建设,最大限度提高投资效益。
3、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信心。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既可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扩大即期消费支出,又能使新一轮的消费拉动具有持续性。当前应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与农村低保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覆盖面等。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结构层次,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当前,要落实好国家和地方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汽车、摩托车、家电、以及普通商品住房等消费升级。同时,要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提高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三是要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积极拓展文化、旅游等休闲消费领域,充分挖掘新的消费资源,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消费市场增添新的活力。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稳定出口需求
稳定出口需求,最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要以抓好出口名牌的评选为重点,加大培育工作力度,扶持、保护、发展一批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品牌。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积极引导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同时,要加大对出口企业扶持力度。针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保护和反倾销,密切关注重点企业、重点商品、重点市场的出口,结合湘潭市实际,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维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刘敏 蔡和清]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