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农村经济社会在中央各相关惠农政策刺激下,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中央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其政策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潜能得到较大释放。
五年来,湘潭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一、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十一五”期间,湘潭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助推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运行,取得了喜人的变化,特别是“千年古制”农业税于2006年的的全面取消,一定层面上更助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五年间,虽经历过风雨,但终究见彩虹,在各种利好因素刺激下,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7元,较上年增长15.3%,增速比城市居民收入提高3个百分点,相比2005年,增加4540元,增长87.1%,年均增长15.9%;收入人均总量位居全省第二,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9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95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运行,中央惠农政策叠加效应的逐步放大,湘潭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国家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保障的转移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所致。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2005年的37.6%提高到2010年的46.1%,其权重五年间提高8.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所占权重位居收入结构之首。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纯收入的比重则比2005年下降11.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权重已退居第二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收入结构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这样加以解读,在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农民家庭经营性并末受到影响,大部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照常进行;当前的农民收入,将有悖于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收入,其收入的增速超过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速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消费结构变化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运行,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家财富不断累积,中央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不断增加,加之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民用于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消费支出与日倶增。
2010年,湘潭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为人均5073元,比2005年增长60.0%,年均增长9.9%;湘潭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承载能力的增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比重逐年加大,生存型消费其权重不断下降,中央惠农政策在最近几年得到很好的诠释。
三、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1、膳食讲究一个“精”
“十一五”期间,湘潭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3,比2005年下降4个百分点,全年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人均为2297元,比2005年增加733元,增长46.9%,年均增长8.0%;2010年农民人均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消费量分别为294.2公斤、11.9公斤和21.1公斤,相比2005年分别下降4.1%、11.2%和15.9%;蔬菜、奶及奶制品、蛋类及蛋制品、瓜果类人均年消费量分别是190.3公斤、0.8公斤、6.1公斤和13.7公斤,相比2005年分别增长7.8%、34.5%、36.0%和16.1%。从近几年湘潭农民生活消费的结构可以看到,人们用于主食消费的支出在逐年下降,饮食习惯渐渐向营养、健康的方向转化,追求的是营养和精炼。
2、衣着追求一个“靓”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运行,消费市场的活跃,物质供给的日益丰富,以及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广大农民的消费承载力明显增强。2010年湘潭农民用于衣着消费的人均支出为265元,相比2005年增加125元,增长89.3%,年均增长13.6%,衣着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权重较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自身形象日益讲究,已变得越来越注重,特别是中青年一代,追求的是时尚化和个性化,如今走上街头,已越来起难以辩别出,那是城里人,那是乡下人。
3、居住讲究一个“适”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助推下,湘潭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观,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加之国家汽摩、家电、建材下乡等政策的逐步实施,广大农民用于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支出与日俱增。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854元,是2005年的1.4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9.8平方米比2005年人均增加5.8平方米,楼房比重为84%,如今农村居民的住房,已变得越来越漂亮。在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农民对其配套设施的添置也如影随行,加上中央相关补贴政策的相继推出,更是“调”足了广大农民的胃口。2010年湘潭农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73元, 是2005年的1.5倍,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权重较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摩托车、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分别为98台、53台、75台、43台、20台、73辆、117部和81部,相比2005年分别增长66.1%、82.8%、1.9倍、2.8倍、1.5倍、67.4%、1.4倍和1.5倍;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突现零的突破,每百户分别为5辆和5台。农民居住条件的日趋改善,其对舒适化的追求,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的镜像,以及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正逐步得到享受,是对中央相关惠农政策的实施成果作了一个最好诠释。
4、身心圆了一个“梦”
多年以前,农民兄弟心中总怀惴一个“梦”,总是羡慕城里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享受较好的教育条件,如今──梦圆为实。“十一五”期间,中央相继实现了农村新合医疗全覆盖,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相继推出,终于圆了农民多年的梦。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768万元,发放农村贫困学生补助1450万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新合医疗参保率达到95%;湘潭县、韶山市劳动年龄以外的农村老人每月能从政府手中领到100元左右的养老金。另据调查资料反映:2010年,全市农民用于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其增速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全年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291元,比2005年增长56.5%,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权重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为445元,比2005年增长7.7%,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权重比2005年下降4.2个百分点,其中:学杂费人均202元,较2005年下降31.3%,文娱支出则大幅增加,这一升一降折射出农民对其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孜追求,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集中体现。
5、新农村建设追寻一个“实”
“十一五”期间,湘潭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乡村面貌得以较大改观。五年来,全市新农村建设力推水、电、路、气“四大工程”,全市农村道路硬化里程达5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0年95%以上,泥泞山道也被水泥硬化;水利设施投资达到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4万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得以充分保障,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3.7%,旱涝保收率达到85.1%,2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人畜共饮一塘水的现象基本改变;农机总动力2010年达到285.2万千瓦,相比2005年增长76.8%,农业生产机耕化程度达到80%以上,机耕、机收率等相关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定层面上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强度,使之逐步摆脱了先前繁重农业生产的束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得到较大释放;五年间全市农网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末通电村数已归零;全市农村新建通讯塔47座,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农村新建沼气池12万口,普及率达到20%,建成大型沼气工程7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5万台,太阳能路灯500盏,农村清洁工程以点事面逐步推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0%,林木绿化率达到46.0%。经过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一个青山绿水的新农村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斗转星移,五年的时间,湘潭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可圈可点,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助推下,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和谐美好。展望“十二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感召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运行,农民收入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缩小,湘潭农民的生活明天会更美好。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唐鹤庭]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