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力推进“两型”社会 居民收支亮点纷呈

来源: 时间: 2011-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年,湘潭市委、市政府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湘潭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收入构成的变化及成因

  据湘潭市城调队对市区150户城市居民家庭收支的抽样调查: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500.45元,同比增长12.14%,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9.15%。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呈现出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多元化特征,四项收入全面上升。

  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10.96%。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湘潭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640.64元,同比增长10.96%,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6.97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7.45%,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8.70%,仍然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随着经济环境好转,企业效益比上年同期有了明显提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奖金补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二是城市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很多居民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从事第二职业,对工资性收入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经营净收入增长9.04%。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676.89元,同比增长9.04%。由于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应届毕业生等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为许多应届毕业生和下岗职工从事家庭个体经营和劳动就业提供了条件。另外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外出购物、娱乐、餐饮活动日益增加,推动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个体经营人数增加和经营范围的多元化,经营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9.06%,对居民家庭收入贡献率越来越大。

  3、财产性收入小幅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02.16元,同比增长3.85%。主要是股息与红利收入和其他投资收入的增长。随着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增多,经济环境和经济预期向好,居民将正常开支以外的资金投资各种经营活动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为了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政府以及开发商对部分居民房进行了拆迁,部分拆迁户对新房的高价望而却步,不得不选择二手房,使得二手房价格一路飙升,部分居民房屋转让溢价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但由于股市的不稳定因素使得股息与红利收入略有下降,从而使得财产性收入增幅不大。

  4、转移性收入增长15.86%。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311.36元,同比增长15.86%。其中养老或离退休金同比增长20.23%。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行落实的十件民生实事,逐步提高了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标准,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其中离退休人员每年增加150元左右,低保户从10月起人均增加20元,另外人均价格补贴20元;二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遇到红白喜事互赠礼金,且礼金标准随收入增加逐年水涨船高,助推了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增长。

  二、收入结构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速最快

  政府不断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更多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完善保障,使广大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家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些措施的落实,促使了我市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较快增长。按照国际通用的五等分法进行的收入差异分组,将全部居民家庭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组,即较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较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它们分别占居民家庭总数比重的20%。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从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结构来看: 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组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低收入组14.18%、较低收入组13.75%、中等收入组12.69%、较高收入组11.22%和高收入组8.95%。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增长大大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居民收入分配进一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收入差距的渐渐缩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消费构成的变化及成因

  随着家庭收入的稳步增长,全市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消费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52.2元,同比增长5.76%。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3409.45元,同比增长3.14%。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五增三减的态势。

  1、食品类支出增长5.87%。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4158.08元,同比增长5.8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39%(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元旦、春节两大节日的来临带动了部分产品价格的上涨,此外,近期全国大面积的低温雨雪天气给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蔬菜类、粮油类、干鲜瓜果类等食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59%、10%、7.7%。

  2、衣着消费增长6.92%。在当今社会,服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是成为形象、气质、标志的象征,服装追求个性、时尚、品牌、优雅,一季多衣,不同场合搭配不同服装、鞋、帽。居民家庭衣着购买频繁,式样丰富,高档品牌服装成为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特别是各服装专卖店和大型超市开展的各种促销诸如满额返币或返券、大幅度打折等活动更加激发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衣着消费热情。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支出为1150.04元,同比增加74.41元。

  3、居住消费下降9.86%。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217.6元,同比下降9.86%。主要表现在:1、长株潭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居民购买第二套、三套房的热情,房屋销售面积不断上涨,但是由于有的居民买房只是为了增值,同时装修价格和装修材料涨声一片,部分居民买了新房但并未进行装修,致使住房装潢支出下降51.16%。2、居住服务方面,居民对所居住小区绿化、卫生等各方面要求的提高,也相应地刺激了物业公司的品质提升及价格上涨,2010年人均居住服务费54.64元,同比增长90.85%。3、居住消费方面,随着居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的增加和管道天然气用户增多,人们用于水、电、燃料及其他项的支出大幅增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733.62元,同比增加128.98元,增长21.33%。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大幅增长,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各种家用电器推陈出新,价格下降,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促销、各类打折促销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直接带动了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43.88元,同比增长13.16%,其中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581.49元,同比增长18.9%。

  5、医保政策效应明显,医疗保健略有增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35.07元,同比仅增4.13%。主要是因为: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市普遍建立健全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医疗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市,其政策效应陆续彰显,居民医疗负担减轻。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城市居民人均医疗费支出411.44元,同比下降12.96%。但药品费却在不断的变相涨价,据中国中药协会发布消息: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最高超过300%,从2009年10月份开始的这场中药涨价的“药你命”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人均药品费支出309.08元,同比增长14.73%。

  6、交通和通讯支出稳步上升,汽车消费成为今年消费主旋律。随着交通更加便捷、收入的增加及移动通讯工具、产品的不断升级,居民支出增多。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2013.58元,同比增长15.76%,其中:人均交通支出1325.63元,同比增长13.73%;人均通信支出687.96元,同比增长19.91%。这主要是由于百户拥有助力车11.4辆,同比增长7.45%;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8.46辆,同比增长22.61%,汽车消费成为全年消费主旋律。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许多中高收入家庭已经具备了家用汽车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自2008年年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取消养路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了消费者,刺激了购车需求的释放。同时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致使上网费用快速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上网费用为101.65元,同比增长25.52%。

  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7.91%。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人均1620.59元,同比增长7.91%,。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收入增加,居民更加注重文化娱乐的享受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上部分家庭更加注重让孩子早早接受计算机等先进知识而购买电脑。2010年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350.13元,同比增长5.48%,其中家用电脑支出人均144.01元,同比增长15.78%。同时,湘潭旅游消费在政策的引导下,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力,2010年,居民人均团体旅游费用支出453.75元,同比增长17.58%。另一方面人均教育支出630.13元,同比下降1.27%。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益民政策,为居民家庭教育买单。另外,政府打击教育乱收费的各项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减少了居民家庭不必要的教育开支。

  8、其它商品和服务下降9.03%。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413.36元,同比下降9.03%。其中,人均其它商品支出213.59元,同比下降26.55%(指标口径有所变化),同时由于城市居民家庭的个人消费水平逐年得到提高,消费质量明显升级,用于其他服务的人均支出199.77元,同比增长22.09%,其中人均美容支出增长57.17%。                         

  措施和建议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城市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一直是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家“调结构、扩内需”政策指导下,调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首先要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水平,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其次是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力度和范围,不断提高低保标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2、扩大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应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应加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值得指出的是在增加就业机会的时候,应注意到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对餐饮、清洁、保姆、老人看护等非正规就业需求猛增,非正规就业是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的,指未能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在鼓励就业人员转变观念的同时,政府亦可因势利导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并为发展非正规就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将发展非正规就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预期消费影响很大。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福利改革制度,加快建立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以缓解买房难和租房难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居民看病贵的问题。逐渐树立消费信心,释放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水平。 

  4、治理消费环境,强化社会诚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首先应该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在治理消费环境方面:一是要重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大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借助新闻部门舆论的力量,定期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曝光,使监督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

  5、积极宣传,大力引导小康型消费。随着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不仅生存需要必须满足,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也同样要得到满足。在持续提高广大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前提下,鼓励居民进行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等享受型、休闲型精神消费。买知识、买健康、买时尚,直接关系到居民精神生活质量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拉动居民消费具有直接、长期、有效的意义。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张细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