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随着国民经济逐步走出后危机时代的影响,以及中央相关经济政策作用的逐步实施,特别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落实,其政策的叠加效应突显,拉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据调查资料表明: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6.56元,较上年增长15.3%(下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增速与上年持平(考虑价格因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78.58元,增长8.1%,全年农民收支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
一、基本情况
1、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2010年,全市农民收入在中央相关经济政策刺激下,呈现快速增长的运行态势,其增速达到15.3%,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项收入均保持不同幅度的增长。
2、工资性收入拉力强劲。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600.45元,增长25.0%;其中: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从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外出从业收入,分别为人均191.39元、1452.07元和1956.99元,增长28.2%、23.9%和25.4%。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权重达到46.1%,增速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3、家庭经营收入小幅增长。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3463.74元,增长3.9%,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人均收入为2520.39元、115.27元和828.09元,分别增长0.7%、-7.6%和17.3%,农民从第三产业中所获收入较快增长。家庭经营收入小幅增长,主要是受上半年市场生猪价格大幅走底的影响,养殖户普遍出现亏损;同时,由于部分农户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已逐步从二产业中淡出,致使农户从其中得到的收入有所减少。
4、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同步增长。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拉动下,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为224.17元和528.19元,分别增长20.9%和38.4%。
5、农民消费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其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用于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2400.35元,增长2.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72.58元,增长8.1%。八大类消费六升二降;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消费人均分别为2296.70元、265.33元、853.46元、290.59元、372.89元和445.2元,分别增长3.7%、10.7%、16.4%、27.0%、24.5%和17.0%;交通及通讯和其它商品及服务消费人均支出分别为400.04元和148.37元,下降8.8%和5.1%。
6、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由于全市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之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0平方米,较上年人均增加1平方米。楼房比重为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3,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全年农民用于衣着、居住、家庭设备、文娱、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均保持较快增速,充分表明近年来农民用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支出不断增加;全年湘潭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全市已硬化农村公路180公里,解决8.7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4200个,太阳能路灯230盏,太阳能热水器800台,新推广农村清洁工程5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二、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
1、政策的有力支撑。2010年,中央为稳定粮食生产,维持市场物价稳定,继续加大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各项补贴、奖励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其政策叠加效应日趋显现;全年国省资金对全市水利建设的投入达2.61亿元,较上年增加0.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3905万元,较上年增加1726万元。受相关利好因素影响,全市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性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收益有了稳定的增长;同时,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的开展力度,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步提升,一定层面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承载能力,活跃了全市农村消费市场。
2、就业渠道的有效拓展。全年各相关部门为拓展农民就业空间,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服务机构作用日趋明显,全市农民工就业形势较为乐观。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69.5万人,增长8.7%,实现劳务收入77.5亿元,增长15.7%。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运行,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也为广大农民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的日趋理性,其就业观念、自身素质有别于上一代农民工,对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趋讲究,一定层面上助推了工资价格的上涨。
3、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速。粮食、生猪、竹木、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和湘莲、槟榔、皮革、都市农业四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90家。全年实现农业产业化总产值273.2亿元,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62.1元,分别增长17.4%和20.3%。金锣新扩改、伟鸿冷链物流、雨润肉食品加工、盘龙现代农业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农业重大项目相继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提质、提速,一方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和农产品档次,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进一步消化了一部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全市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不利影响:
2010年,全市农民收入虽然在中央相关经济政策刺激下,保持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过大;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与基础设施薄弱的矛盾;以及粮猪大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矛盾;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2010年,湘潭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其增速超过城市居民的增长水平。对此,我们应认真加以解读,并理性予以对待;农民收入增长的提速,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观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应逐步缩小。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首先,当前的农民收入,应有别于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收入;因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较为丰富,加之目前农业生产的技术日趋创新,机耕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从而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动力;其次,农民外出务工时家庭生产经营并末完全舍弃,大部分外出务工基本做里外兼顾;三是,最近几年中央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民从国家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转移支付中所获收益也逐年增加。可以说当前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各种有利因素的融合,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叠加,提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湘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存较大差距,其逐步缩小还需较长过程;因此,对待目前农民收入增速的提升,我们应深入加以分析,并理性予以审视。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工适应能力,拓宽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整合、发展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抗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唐鹤庭]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