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走进新农村 感受新生活

来源: 时间: 2011-03-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2005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号角的吹响,湘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的有条不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稳步持续发展,农民生活逐步改观。

  湘潭市耕地面积不大,仅有179万亩;农业人口不足210万人;农业基础相对较好,两个农业大县湘潭县、湘乡市都是全国的粮食、生猪百强县;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连续多年位居湖南省第2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束缚,加上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使农村面貌难有彻底改变,导致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生活质量始终难以提高,城乡二元差距仍在扩大。五年来,湘潭市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新理念催生新发展:农村经济较快增长。近五年来,湘潭市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都在逐年增长。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30万亩,粮食总产量150万吨,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全面提升。目前已形成粮食、生猪、竹木和劳务经济等四大支柱产业和湘莲、槟榔、皮革、都市农业四大特色产业。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574.78万头,农民人均出栏2.7头,生猪出栏率达到204 %,外调生猪370万头。蔬菜总产量148万吨,水果5.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29万吨、1.5万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家,比2005年增加52家。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总产值27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56家,入社农户超过1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0%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亿元,2010年达到163亿元,增加68亿元;200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亿元,2010年达到96亿元,增加39亿元。

  二、高增长实现高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77元,2010年上升到7817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9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95元。转移农村劳动力69.5万人,可实现劳务收入77.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9.5万人和增长29.5亿元。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促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49.3%下降到2010年的45.3%。洋房小楼、庭院花园随处可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49.8平米,比2005年增加5.8平米。2010年湘潭农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73元, 是2005年的1.5倍,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权重较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摩托车、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分别为98台、53台、75台、43台、20台、73辆、117部和81部,相比2005年分别增长66.1%82.8%1.9倍、2.8倍、1.5倍、67.4%1.4倍和1.5倍;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突现零的突破,每百户分别为5辆和5台。 “穿的讲时尚,吃的讲营养,住的讲宽敞,骑的讲高档”,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大投入带来大变化:农村面貌改变较大。即使在原来偏远闭塞的山村,也能够体会到显著变化:路通了,灯亮了,水净了,电话响了,电视有图像了。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路、水、电、气“四大工程”,努力扩大对农村投入。五年全市农村道路硬化里程达5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0年的95%以上。原来偏僻小村如今也都有了水泥道路,原来泥泞小道如今已经四处通达,很多乡村已经通路到组到户。五年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4万处,总投资达到15亿元,尤其是解决了2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原来人畜共饮一塘水的现象基本改变。建设通讯塔47座,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通讯信号全覆盖。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2万口,普及率达20%;建成大型沼气工程7个,城镇污水净化沼气工程50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5万台、太阳能路灯500盏。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8.9万亩,推动了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02%,林木绿化率达到45.95%。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3.7%,旱涝保收率达85.1%,亩均耕地总动力达1.2千瓦,均居全省前列。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纾民困推动讲民生:农民得到实惠更多。全市以解决群众困难为突破口,努力改善民生。湘潭是全省最早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最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实行农村低保的城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五年来,全市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768万元,为农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助1450万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参保率已达到95%;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灾害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体系,农村享受低保人数已经达到7.09万人。农村开始做到“作田不交粮、读书少交费、住院少出钱、穷困有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都有了新的起色,许多村组建立了农民活动中心、图书室、文艺队,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黄启洪]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