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湘潭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年。2006年以来,湘潭工业发生了量和质的较大变化。据统计,至2010年末,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653家,工业个体8505户,工业从业人员220880人。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867家,从业人员 181091人。在国家行业目录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湘潭规模工业拥有35个行业大类,工业门类较齐。这五年,湘潭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了1578.74亿元,比上年(1193.8亿元)增加了384.94亿元,比2005年(446.28亿元)增加了1132.46亿元;工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工业增加值 452.48亿元,占全市GDP的50.61%,比2005年占比提高了14.07个百分点。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年,湘潭工业发展情况应有一个反映市情特点的定性概念——
概念一:湘潭工业重化为主,湘潭经济工业为主
作为老工业城市湘潭发展至今,工业仍然以重化工业为特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其主要内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第一大工业产业,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2010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51.34亿元,其中轻工业80.9亿元,重工业370.44亿元,重工业占比为82.1%,高出全省平均数13.2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在湘潭经济中,工业主导作用明显。201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67%,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的50.61%,比上年提高了3.42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16.23个百分点,推动三次产业结结构由2005年的15.43:43.32 :41.25调整为 10.74 :55.86:33.40 。工业税收对湘潭财政的贡献达70%左右。
“十一五”时期,湘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是显著的,湘潭正跨入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在2007至2010年省委省政府的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湘潭每年都获得表彰奖励。概括起来,湘潭新型工业化成效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工业实力显著提升。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至2010年末,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867家,比2005年末增加了359家,其中,年产值上200亿元的工业企业1家,年产值50-100亿元的工业企业2家,年产值10-50亿元的工业企业10家,年产值1-10亿元的工业企业257 家;规模工业总产值1489.2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94.3%。二是工业发展速度保持高位运行。2006——2010年全市的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分别为18.6%、23.0%、18.4%、16.3%和21.3%,年平均增速19.49%。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5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是2005年增加值(125.05亿元)的3.61倍。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钢材641.64万吨,铁合金17.07万吨,汽车11.37万辆,电机60.96万千瓦,发电设备87.44万千瓦,起重机16603吨,工矿车21辆,压路机91台,水泥650万吨,纯碱24.89万吨,氟化盐6.44万吨,纱3.4万吨,原煤87.06万吨,精洗煤167.44万吨,发电80亿度,燃气灶255.73万台,皮革841.41万平方米等。三是经济效益攀高。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4%;规模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52.17%,比上年提高29.4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07.54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逐步优化。一是传统优势产业在优化产品结构上扩能,从而保持强劲增长。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中的湘钢公司由于增加宽厚板生产线产钢能力由500万吨提升到800万吨,并且增加了钢材深加工产能,拉长了产业链;湘电集团增加风电设备产能;湘潭发电公司、电化公司、南方韶峰水泥公司、江南公司、江麓公司、华菱线缆公司、伟鸿食品公司等骨于企业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改投资拓展了新产能。因此,湘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电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制造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0年6大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深加工业增加值为127.63亿,比上年增长21.7%;机械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为91.79亿,比上年增长2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为24.29亿,比上年增长20.1%;发电业增加值为8.41亿,比上年增长6%;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业增加值为24.7亿,比上年增长34.7%;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增加值为34.11亿,比上年增长21.7%。以上6大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合计310.93亿元,是2005年的3.1倍。二是新产业迅猛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起来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节能装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委市政府将其定位为湘潭的三大战略性新产业。2010年其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分别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增加值为24.26亿,比上年增长33.4%;节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7.23亿,比上年增长66.7%;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为9.84亿,比上年增长93.2%。以上湘潭9大主要工业产业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合计为359.4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0%。从所有制结构看,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最后的扫尾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提质提速,2010年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高出全市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3.6% ,比2005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工业布局看,园区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区1个,省级产业园区4个,市级园区3个。产业园区已成为了湘潭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10年全市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19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3.4%。在县(市)区和市直产业园区中,九华示范区工业发展最快,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7.12亿元,比上年增长57.2%。
3、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湘潭以工业大投入保产能大更新,保工业快发展。2010年,完成工业投资3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2006—2010年共完成工业投资928.37亿元,占5年GDP的比例达到了28.7%,排全省14市州前列。5年中全市竣工达产的大工业项目有:九华示范区等园区工业项目、湘钢公司宽厚板二期钢产能达800万吨项目及循环经济项目、发电公司两组60万千瓦机组及脱硫工程二期项目、湘电公司的MW级风力发电产业化基地生产线项目、南方韶峰水泥公司的二号窑二期项目、吉利公司的2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30万台变速箱项目、江南公司与众泰公司的1万辆整车项目、江麓公司的重型工程装备项目、迅达公司生物质能燃气灶开发项目、电化公司的热电项目、韩国三星投资项目、台湾华商电子投资目、北京瑞泰司的新材料项目,等等。
4、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江南机器、湘电股份和江麓机电等3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湘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平安电气、迅达集团、崇德科技、华菱线缆等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至2010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总数158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8.2%。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4.2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3.04%;研发经费支出24.3亿元,占GDP比例达2.72%,居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1896件,比上年增长52.67%;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数 2376 个,新产品产值2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8.4 %和34.2%。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至2010年末,全市拥有迅达集团和湘钢的主导产品2件“中国名牌”,拥有 “中国驰名商标”11件,拥有“湖南名牌”69件,拥有“湖南著名商标”120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潭投资项目3项;拥有总部在湘潭的工业上市公司3个。
5、节能减排成绩显著。“十一五”时期,湘潭节能减排措施是卓有成效的,工业企业普遍在技改、管理、产品转型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如湘钢公司以回收能、循环水为内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上成效显著,高炉煤气及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利用回收能自发电占企业全部用电量的40%;湘潭发电公司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了98.77%等。2010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现价)能耗为1.95吨标准煤,比上年削减了12%,比2005年(4.48吨标准煤)减少2.53吨标准煤;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了6.4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15.89%,实现了减排目标。据初步监测,“十一五”时期湘潭单位GDP能耗下降在22%以上。
总之,湘潭工业正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前进。
概念二:湘潭工业相对落后,现有问题仍然不少
“十一五”时期,湘潭工业成为了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也基本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为了有“十二五”时期工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湘潭工业应发扬优势,改变劣势,大步走出符合湘潭实际的特色道路。
在发扬优势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制定战略中应有以下内容:把握好精品钢材的深加工和以钢材为原材料的制造业与建筑业的发展;把握好新能源设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气机械、矿山开采机械与通风设备、安全环保设备以及军工产品等先进装备业的发展;把握好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的发展;把握好能拉动一产业快速发展的农副食品加工与食品药品制造业的发展;把握好电子设备制造业及其它高增加值率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好产业园区在工业发展的平台作用、洼地作用、聚集作用等。
在改变劣势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制定战略中应有以下内容:加大工业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严把高耗能(六类能高耗行业)、高污染、高危险“三高”行业的准入关和扩能关,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积极扶持有关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支持企业技改与产品的创新、创牌,力促产品质量提高;鼓励支持企业产品出口;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阶段性问题与矛盾等。下面,笔者从统计的角度,研究分析湘潭工业当前几个纠结性的问题:
1、工业实力的相对落后性与脆弱性。湘潭,是国家的老工业城市,解放初期工业实力较强。至1978年,长株潭岳四市工业水平接近,湘潭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9.8%,是长沙的80%,是株洲的84%,是岳阳的95%。应该说,当时湘潭具有较好的工业资源和产业优势。然而,湘潭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人的思想保守、改制动作较慢、招引外资效果不理想、工业人才与技术严重流失、不注重发展三产业为工业减负等历史原因,这优势没有转为胜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快,新兴产业发展太慢。正因如此,湘潭工业在全国相继出现的普及电器、摩托车、房屋装修、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小汽车等时尚消费热潮中直接受益很少。目前,从工业的总量、增速、实缴税金、产品市场占有率、国际国内品牌拥有数量、产品创新与适用人们时尚消费要求能力等方面看,湘潭工业,相对长沙、株洲、岳阳,相对沿海地区是很落后的。2010年湘潭工业增加值的总量排全省14个市州的第6位,占全省工业的7.2%,大约是长沙市的30%、株洲市的55%、岳阳市的45%,比1978年都有较多百分点的降低,而且近几年的增速还落后于他们。脆弱性是重工业的特点,尤其是湘潭重工业的主产业对国家计划的依赖性、主产业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对外国、外地的依赖性更为突出,从而脆弱性就更为突出。
应对措施:促进湘潭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湘潭发展工业、发展经济的总战略,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十二五”时期的第一要务。
2、工业发展加速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性”。湘潭传统优势工业的特点是重化工业、高耗高污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工业发展较快,“十一五”时期也重点促进了汽车、电子设备、新能源装备等新优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重化工业同步扩能,整体上调整产业结构效果不理想,重化工业的比重仍然很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但是,从实际出发,湘潭的钢铁、机械、建材、化工、发电等总量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新兴优势产业还不成熟、不给力的情况下,还得在节能减排、产品优化的原则下快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湘潭经济作出贡献。从另一角度看,它们也是国家建设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湘潭在一定时期内仍难做到工业“快发展和调结构”的一举两得。2010年,湘潭规模工业增加值的轻、重工业比为17.9:82.1,远劣于长沙和株洲两市;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产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火力发电、石油加工与炼焦)共实现增加值19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2.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7%,而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755.07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11.2%;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95吨标准煤,排全省第二高,仅低于娄底市。2010年,湘潭主要污染物SO2 、 COD、镉和砷的排放强度仍分别有13.98 千克/万元工业增加值、3.77千克/万元工业增加值、0.17克/万元工业增加值、0 .21克/万元工业增加值,减排的任务位于全省前列。
应对措施:在湘潭发展重化工业处于两难境地的“十二五”时期,湘潭既要加快工业发展、优先工业发展,又要努力节能减排,既要选择性的发展重化工业中部分优势产业,又要选择性的控制重化工业中的弱势产业,既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低耗低排的轻工产品的新兴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目前产业基础,湘潭要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6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即:做大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配件、电子设备3大战略性新产业,做强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机械装备、食品药品3大传统优势产业,从而,支撑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
3、全市工业对湘钢公司一家企业的依赖性。目前,湘钢的工业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四分之一,总资产占全市规模工业的四成,湘钢不增长全市工业很难有增长,换句话说,湘潭工业太依赖湘钢了。例如,往年湘钢的实缴税金占全市工业实缴税金的 30%以上,由于政策性原因2010年出现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全市的工业实缴税金为负增长6.4%,严重影响全市工业的效益和湘潭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的计分。这也是湘潭工业脆弱性的体现。
应对措施:政府应注重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基础与前景俱佳的二、三层次规模的企业(如湘电、吉利、江南、江麓、平安、迅达、全创等企业)进行扶持,给予其空间,支持其创新、创牌和上市,鼓励其扩能、裂变发展,尽快培养出年产值上500亿元的多产业龙头企业,确保湘潭工业、湘潭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企业增产增效条件的复杂性。湘潭工业,首先是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还不高,利润空间较窄,资产利税率较低,增加值率较低问题。在湘潭,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是老板总管,而正式进入制度化管理、企业文化式管理的不多,这是湘潭工业软实力不够强的表现。在企业文化中重要内容是与质量紧密相关的品牌和企业形象,目前,湘潭拥有“中国名牌”仅2件,尚无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的产品,企业来自品牌的给力普遍不够。湘潭工业大多数产业成本费用(原材料、运输、能源、劳动力成本及垄断服务成本、社会费用等)相对较高。 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万元资产利税率为10.4%,比全省低5.2 个百分点;全市综合工业增加值率实际为27%左右,比全省低3个多百分点,有关品牌烟酒、品牌服饰、高档轿车、电脑和通信设备等增加值率高的工业行业湘潭基本没有;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缴税金为637元,是长沙市的三分之一;规模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252.17%,比全省低 19.4个百分点,比长沙低 95.9个百分点。如果中等水平的经营效益没有保证,不仅影响企业投融资能力,而且影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流入,最终影响工业的持续增长。其次是,企业普遍没有出口,从而拉动力后劲不足。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0.82亿元,仅占规模工业销售产值的3.4%,低于全省 1 .11个百分点。湘潭工业品口不仅量小,而且出口的主要是钢材、化工产品、皮革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面临着国内政策的制约。
应对措施:(1)建议政府制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建品牌、打造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的政策。一个好的产品品牌(国际品牌
和国内一线品牌),是用之不尽的动力。(2)建议政府制定服务、支持企业产品出口的政策,稳定出口,寻找新的出口突破口。(3)鉴于现在人们贫富的差别过大,也建议政府在工业外的产业上做文章,在促快流通和增加消费上,营造宽松环境发展三产业,同时,应取消对三产业企业的优惠政策,规范对三产业尤其是高消费行业的征税,让有钱人的钱财在高消费中流向公共财政和相对贫困人员的口袋。财力强大了,可支持外向度高的重点工业产业做大做强,确保湘潭工业、湘潭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5、县域工业的局限性。企业组织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也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技术层次偏低、企业机制不灵活、信贷融资量小,这是县域工业的特点。虽然目前各县(市)已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工业发展仍然很有局限性——想重点做大某个产业而没有特别的优势,想各产业全面发展又受到诸多条件制约而难做大做强。目前,3个县(市)范围的县属及以下企业和私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2010年,总量较大的湘乡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45亿元,也仅是长沙县的13%,是宁乡的25%,是浏阳的30%。
应对措施:发展县域工业应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服务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以生猪、稻谷、槟榔、湘莲、茶叶、茶油、菜油、酱油、饮料、中成药与保健品、畜药、饲料等为内容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药品制造业,大力发展以沼气、竹木制品等为内容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其它工业产业,政府重点促进几个基础好的产业先做大做强,这应是湘潭“十二五”时期发展县域工业的重点。
6、隐有的节能降耗反弹性。2010年下半年,湘钢公司完成了宽厚板项目二期工程炼钢产能由600万吨提高至800万吨。该公司为高耗能企业,如果2011年该公司正常生产即产钢800万吨,那么将耗能550万吨标准煤左右,单企业净增100万吨标准煤以上,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4%左右,那么,可能导致湘潭近一至两年的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难以下降或反弹,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有很大的难度,同时,给环保减排任务的完成也带来很大压力。
应对措施:(1)力促全市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药品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钢材的深加工业等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增长;(2)2011年适当限制湘钢公司炼铁炼钢产能的释放,产钢不要超过750万吨;(3)适当控制其它冶金业、火力发电业、建材业等高能耗产业的扩能和增长。
7、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长期性。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后,2010年湘潭工业的恢复性生产从整体上看势头是比较好的,全市有湘钢、湘电、江南、江滨、吉利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回暖较慢,不确定因素太多,目前湘潭工业的企业融资和产品出口仍在受着较严重影响,出口仅恢复到2008年上半年高峰期的30%,预计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时间还会较长。2010年末全市规模企业中仍有45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119家小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未增长和慢增长的企业也不少。这些企业占的比重较大,如果以后恢复仍然缓慢,将对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影响10点左右的增速。
应对措施:建议政府工业经济部门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促使这些停产、半停产、慢增长的企业迅速恢复生产。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张海斌]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