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战略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11-08-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战略性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是一个密切相关但又侧重不同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能够支持现期经济运行和未来经济增长,能够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方向的产业。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将来继续起国民经济支柱作用的产业,即部分现阶段的支柱产业;另一部分是可能成为未来阶段的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的产业。湘潭市作为湖南省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早在“一五”期间,就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23个城市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当前国内、湖南省内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面前,湘潭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国内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产业的专门研究文献不多,较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展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方面。1996年,国家制定的《“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规划》中将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也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支柱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此后,推行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体表现出从国家层次到区域层次的变化趋势。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深入讨论,也就成为我国世纪之交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2001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产业经济分析》中简单介绍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理论和一般选择基准。李耀新的《战略支柱产业》从投入产出等方面分析了战略性产业的确立。侯云先、王锡岩的《战略产业博弈分析》研究了WTO下战略性产业选择及其界定标准,建立了战略性产业保护、发展的一系列博弈模型,并对上海市战略性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产业、空间海洋及地球深部开发利用等七大战略性技术领域。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战略性产业概念。2010年10月18 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期间,各省市相继明确自己的区域战略性产业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例如2010年8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决定》、《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湖南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专项规划》,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湖南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和发展。

  二、加快推进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央明确七大战略性产业之前,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准确选择自己的区域战略性产业,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工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湘潭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10月,由湘潭市原经委(现为经信委)牵头,联合湘潭大学、湘潭市发改委、湘潭市科技局等单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设计出了湘潭市战略性产业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湘潭市具有特色产业进行评价,最终选出了四个产业作为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即: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2009年9月9日,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潭市发[2009]24号)文件,明确了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为湘潭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扶持措施。

  湘潭市作为湖南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一五”期间,就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23个城市之一,工业一直是湘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湘潭市工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局面。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当前扩大内需、国家和湖南省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面前,坚持突出发展四大战略性产业,对于推进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战略性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虽然湘潭市一直注重抓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产业结构欠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产业发展重点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作为湘潭市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但仍缺乏聚集、辐射、支撑和带动效应显著的战略性产业;且作为支撑湘潭市工业发展的10大标志性企业,由于体制机制还没有彻底放活,结构调整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研发成果、技术优势难以形成产业化,进而致使产业难以形成链式发展、集群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湘潭市作为传统老工业城市,虽然经过多年抓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目前产业结构仍是以传统重工业、资源型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2010年重工业占湘潭市工业总产值的8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5%,离工业化标准值(70%)仍有较大差距。可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四大战略产业,必将推动湘潭市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发展战略性产业有利于增强经济竞争实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最终要靠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强力支撑。发展实践证明,地方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支撑地方发展、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美国信息社会享有“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美誉的硅谷开发区,就是以“电子信息”这一战略性产业为支撑得以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的。在一条长70公里、宽15公里的条状地带内,集中了大小9000多家电子工业公司。在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中,电子和计算两个部门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占大约2/3或者120000个就业岗位,硅谷电子产品销售额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占全美总销售额约40%。早在1998年,该地区GDP总值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2000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2004年该地区人均收入53000美元,是美国全国人均收入的1.6倍,硅谷的崛起使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开辟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河。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正是得益于“电子信息”这一战略性产业的支撑和带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7万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五年内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占全国高新区总量达七分之一左右;实现增加值960亿元,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1%。至2007年底,中关村产业园区总收入达到9035.7亿元,实现上缴税额446.6亿元,出口创汇197.1亿元,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和带动极。还有深圳、浦东、苏州等地区的快速崛起,并能够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地”,均得自于该地区的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支撑。这些年来,湘潭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突出产业培植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已成为湘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可见,结合湘潭实际,立足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湘机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包括先进装备制造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以湘钢为龙头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以韩国爱铭数码和台湾华商电子科技等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以吉利和江南众泰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四大战略性产业,这一产业发展战略符合湘潭市发展现实需要,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湘潭市发展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战略产性业有利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自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株潭的发展从此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为湘潭市实现改革创新、率先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总要求,湘潭市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城市,由于历史包袱过重等原因,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重化工比重仍然较大,产业发展层次仍然较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任务十分繁重。湘潭市重点培育发展的四大战略性产业,其中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中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主要立足于以研发生产风电装备为主、以地源、空气源及水源热泵技术和生物质能源装备技术为辅;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主要生产经济型轿车、电动大巴及汽车零部件;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是以湘钢为龙头、开展钢材精深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及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且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均为技术含量较高、产业基础良好、资源利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产业,必将带来观念、体制的变革创新,推动资源、环境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四)发展战略性产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城市作为承载产业的重要平台,产业发展是决定城市发展实力和水平的客观条件。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为依托。一是发展战略性产业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城市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在吸纳城市自身更多劳动力的同时,还将吸引大量外来优秀人才进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和人口结构的优化,为城市发展聚集人气。二是发展战略性产业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经济动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必将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工业从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从而极大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形成财富聚集的“洼地”,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强劲增长。三是发展战略性产业可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更新。战略性产业发展带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空间转移,导致资金、科技、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整体跨区域性流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综合配套、整体承载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发展力将进一步增强。

  三、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湘潭市自提出加快发展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产业以来,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对湘潭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2010年,四大战略性产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49.04亿元,同比增长43.1%,占湘潭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7%。

  (一)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1、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2010年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70.18亿元,同比增长40.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27.63亿元,同比增长21.7%;湘潭市钢铁冶炼生产及钢材深加工企业64家,主要骨干企业有湘钢、五矿铁合金、金钢钢结构、双马金属等。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作为产业龙头企业,湘钢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8.12亿元,同比增长37.6%,目前已形成年产800万吨钢的规模;产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湘钢已建成国内较为先进的宽厚板及高线钢生产企业,被评为全国ERP十佳应用单位和信息化500强企业;特色产业链基本形成,目前有双马金属、楚天金属、湖南金钢、湘辉钢绞线等多家钢材深加工企业。以湘钢为龙头,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2、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装备、环保装备、电工电气成套装备等产品,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48.08亿元,同比增长40.8%,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69亿元,同比增长27.7%,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1 家,主要骨干企业有湘机、江麓、江南和平安电器等企业。目前形成了集“输送、提升、通风、成套电器设备、采掘、排水、环保设施”等为一体的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体系,且湘机、江南、江麓相继获批国家级技术中心,领先行业国内发展水平。从清洁能源装备来看,目前已形成以风电为主,太阳能、地热能等竞相发展的格局,主要以湘潭电机的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凌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地温空调、喜尔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循环吸热空调、迅达集团生产的沼气灶及生物质能源取暖设备等产品为主,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89亿元,同比增长47.1%,湘潭市已被定为国家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基地,产业整体发展前景广阔。

  3、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在湘潭市起步较晚,发展较快。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99.08亿元,同比增长45.3%,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26亿元,同比增长33.4%,目前湘潭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20余家,整车生产企业5家,产品主要有轿车、电动大巴、活塞、曲轴等。作为核心企业的湖南吉利汽车,拥有国内一流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和先进的汽车制造工艺、以及国内独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利轿车品牌;目前,吉利汽车年产20万台轿车生产线三期工程即将峻工。同时,拥有湘机、江南、江麓、江滨、湖南广绘轴承、湖南威斯特等一批产业配套骨干企业。

  4、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在湘潭市发展迅速,来势喜人。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1.7亿元,同比增长119.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84亿元,同比增长93.2%。以九华工业园为平台,引进了韩国三星爱铭、台湾全创电子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同时,投资3.8亿美元、规划用地1500亩、主要承接深圳及沿海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九华华商电子科技园项目已正式启动,项目投产后年值可达120—150亿元,且湘潭市九华电子信息产业园也正式获批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这都为湘潭市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规模不大。2010年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产值达到849.04亿元,占湘潭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7%。自己跟自己比,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湘潭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与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比,他们单个产业就已达到上千亿甚至几千亿元的工业产值,而湘潭市目前还没有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四大战略性产业,其中规模最大的年工业产值也仅几百亿元,规模小的还仅仅只有几十亿元。可见,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规模不大,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推进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产业。

  2、产业结构不优。湘潭市工业在整体上仍是以传统重工业、资源型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2010年重工业占湘潭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5%,离工业化标准值(70%)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四大战略性产业主要产品中,高端、终端产品不多,如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中湘钢生产的主要产品线、棒、板材,只有船板及优质线材属较高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大,“两端”产品比例不高。且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平衡,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一支独大,2010年产值占到湘潭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4.86%,贡献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薄弱。

  3、龙头企业不强。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目前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虽然拥有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但从打造千亿元产业发展目标来看,大部分龙头企业不强,无论从规模还是实力,都不能形成推动产业加快发展的强劲支撑。如2010年四大战略性产业中仅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湘钢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278.12亿元;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湘电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93.19亿元;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吉利汽车,实现工业总产值55.58亿元。

  4、产业配套不够。产业发展,要做大做强,形成集群,首先要有一批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从湘潭市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来看,中小企业都存在着配套能力不强、配套意识不够以及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其次是要有完善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而在湘潭市各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足够运量的现代物流中心,且研究设计、金融、信息、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也没有随产业发展而配套发展。产业的开放度、延伸度不高,产业在上下游延伸、企业间协作配套发展不够。

  四、加快推进湘潭市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湘潭市突出发展四大战略性产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湘潭市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科学明确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坚持以“高端”和“终端”产品并重,高端引领市场,终端引导消费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高端”产品以及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终端”产品,实现以“高端”产品促进“终端”产品的消费,而“终端”产品反之又带动“高端”产品的发展,以此推动四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在产业发展目标上,坚持以加快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打造产值过千亿元产业为目标,力争到2015年,四大战略性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至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翻。围绕四大战略产业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以发展“高端”产品为主,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以发展“终端”产品为主。

  1、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目标定位。要以湘钢为依托,按照做精做强主业、发展钢材精深加工的思路,加速扩大湘钢产钢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线材和宽厚板的产品质量和档次,把湘钢打造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精品线棒材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内一流的宽厚板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湘钢棒材、板材原材料和正在形成的紧固件品牌优势,积极推进钢材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冷墩丝、钢绞线、钢丝绳以及板材精深加工等产品,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强化钢铁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积极发展钢材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关联度,推动产业发展。

  2、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目标定位。突出以先进装备制造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湘机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建设。先进装备制造要以发展轨道交通、工程及建筑机械、电工电气成套装备、矿山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为重点,积极发展80T—220T系列重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等大型矿山运输装备以及矿用小机车、智能通风设备;加快发展以中厚板和线棒材成套设备、板坯连铸机等为重点的大型冶金设备和以压路机械、养护机械等为重点的大型施工机械;要着力在电气成套装备研发上谋求突破,支持发展特种电梯,推进电线电缆制造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重点以研发生产风电装备为主,以地源、空气源及水源热泵技术和生物质能源装备技术为辅,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以风电装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3、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目标定位。在发展方向上,要以整车制造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配套,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构建九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突出发展以吉利轿车、电动大巴、奥拓车制造等为重点的整车制造产业,形成年产轿车30万辆,皮卡、客车、专用车5万辆的生产能力;积极支持吉利、江南、湘机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的重组、整合,加强技术改造和对外合资合作,加快发展以高档活塞、曲轴等配套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形成具有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和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4、电子信息产业目标定位。主要是五个重点。一是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进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等项目,形成外延片、芯片到封装及应用的产业链,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二是发展软件制造产业。大力发展面向行业应用和产业升级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嵌入式软件、信息化软件、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电子政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和动漫游戏软件;积极推广数字媒体产品、卡通、动漫产业;以IC设计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培育发展软件产业集群。三是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主要是引导和扶持吉利汽车进行相关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以汽车数字仪表、智能驾驶仪、汽车防盗器、汽车导航定位系统为重点,形成汽车电子集群、集聚效应。四是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重点发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等新型显示器,配套发展TFT—LCD彩色滤光片、偏光板等TFT关键配套材料,实现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新突破。五是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业。支持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等传统装备制造采用电子信息产品进行改造升级,推动电子测量仪器和应用仪器的发展。

  (二)切实把握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1、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一是国家级矿山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力机车与电动轮矿用自卸汽车等矿山输送装备、矿用采掘与提升装备、矿用成套电器控制装备、矿用排水装备,构建国家级矿安装备产品检验中心,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二是国家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以湘电集团、湘电风能等企业为龙头,以江麓机电、崇德科技等为配套,形成从风力发电机整机到风力发电机、风电叶片、变桨偏航、冷却器、集电环的主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配套体系,建设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三是中国南方专业化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壮大以精品钢材为主业的龙头企业湘钢集团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以湘辉钢绞线、湘钢紧固件、湘钢钢丝绳等50户精品钢材深加工企业为主体形成年加工600万吨的配套生产能力;以湖南大汉博远、双马工业园钢材物流等基地为带动,发展钢材配送物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税收60亿元以上。

  四是湖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以小轿车产品为核心,以吉利、江南、湖南恒润高科等企业为依托,鼓励吉利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上规模,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的中高级轿车;并以此带动以汽(柴)油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车桥、汽车电器、汽车空调六类部件产品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及汽车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实现主营业收入500亿元,形成各类汽车年产40万辆以上,车用发动机30万台。

  五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以湘潭市九华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依托,建设九华经济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园IT产业集群和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易俗河经济开发区电子科技产业园以及湘潭国家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到201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400 亿元。

  2、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推进自主创新,重点加大对四大战略性产业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及前瞻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突破。一是在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在高档焊接材料钢材技术、船用钢板及管线钢关键技术、宽厚板轧机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力求突破;二是在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攻克兆瓦级直驱式风电机组开发技术、风电机组轴承关键技术、风电机组偏航及变桨减速器技术、大吨位电动轮自卸车液电传动能量转换控制技术以及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技术、地源热泵高效节能技术、安全高效节能矿山通风装备智能化技术等;三是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发展方面,突出抓好混合动力轿车关键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技术、发动机活塞材料优化技术、车用燃气高压容器制备技术、车用三元催化净化器催化剂的低温起活技术等的攻关;四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在风电装备、工程机械、轨道车辆等控制软件技术以及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等方面力求突破。

  3、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一是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包括湘钢的“十二五”规划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湘电提高电力推进电机成套设备生产能力的高新二期工程、江麓建筑工程机械产能提升和总装总调产业园建设等;二是抓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吉利油电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项目、湘潭爱铭数码年产7000万只精密激光摄像头等高端电子产品生产线、全创科技年产1800万块高密度电子多层线路板与380万套新型电子元器件项目、湘潭金海重型机械年产10万吨重钢结构生产线等;三是抓好一批重点裂变项目建设,主要突出抓好中冶京诚的大型冶金设备及装备制造、湘钢年产10万吨冷墩丝和5万吨紧固件深加工项目、湘电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及机组整机产业化以及大型电动轮自卸车产业化项目等。通过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发展。

  4、壮大产业龙头企业。切实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素质提升,并以此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形成发展战略产业的强劲支撑。一方面,要做大做强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是发展壮大湘钢、湘机、江南、江麓、华菱线缆等标志性企业,制定完善鼓励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推进技术改造,鼓励自主创新,实现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行业带动力的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按照滚动淘汰原则,对湘潭市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引导企业走“精、优、特、新”的路子,鼓励中小企业为核心龙头骨干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参与产业集群分工,并逐渐成长为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通过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

  (三)不断强化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措施保障

  加快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强化推动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力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成立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组织成立专家服务小分队,负责有关产业发展的专业咨询、科学论证以及产业裂变等服务性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行领导挂点制,形成“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扶持方案”的工作机制。每个产业确定一名市级主要领导负责,从有关经济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自始至终跟踪协调服务,坚持不懈抓产业发展壮大。要形成战略产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发展责任意识,增强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发展公共平台。重点抓好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园区发展平台。要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产业集群式的专业性园区;切实抓住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和九华园区成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建设高规格的产业发展平台,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1个以上产值过千亿元的园区。重点加快以吉利汽车、爱铭电子、华商电子科技为龙头,带动汽车及零部件和IT产业发展的九华经济区,以及以湘机风电为龙头、带动新型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二是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融资体系,推进政府部门、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产学研”战略合作。三是政策支撑平台。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

  3、健全产业服务网络。突出抓好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做好湘钢、湘机等重点企业物流产业的发展,抓好九华、双马2个现代工业物流园和万博港企业超市等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物流园项目,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协调发展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银企联系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4、不断强化人才支撑。高素质人才资源是发展战略产业的重要支撑。强化人才支撑,一是要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任用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不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一大批符合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专业技师等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资源引进开发力度,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5、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在政策环境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和有限财力,对发展四大战略产业需要重点扶持的相关企业、项目,提供包括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税费减免、项目审批以及建设用地等各种特惠政策扶持。在政务服务方面,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委托代理制和限期办结制,强化行政问责、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制度,大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湘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李立武]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