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强工富市”战略,使湘潭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蓬勃生机。产业裂变、央企对接、“22335”工程、“3+3”产业……这些就是近年来湘潭市工业领域冒出来的耀眼词汇。这些词汇折射出的,正是湘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之路。
一、产业裂变、与央企对接让企业做大做强
成立于2007年的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落户湘潭九华示范区,由世界500强企业中冶京诚和湘钢共同组建,主要生产大型冶金设备。该公司凭借湘钢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依靠中冶京诚设计研发和工程总包优势,创造了“500人,不到5年时间,实现年产值50亿”的神话,成为湘潭市制造业领域的“新星”和龙头企业。
在湘潭市,像中冶京诚这样通过产业裂变或与央企对接创造“奇迹”的案例有很多。近年来,湘潭市把大企业裂变发展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力,引导湘钢、湘电、江麓、江南、瑞泰等企业将优势产品或核心技术裂变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62个重大裂变项目,投入135亿元,形成的生产能力达500亿元,创利税52亿元。
借船下海、靠大做强是湘潭市许多企业谋求壮大的另一奇招。拿出优势资源与世界500强企业“攀亲结缘”;与大型央企“对接联姻”;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把优势资源做大成产业……“十一五”期间,湘潭市与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冶集团、南方汽车等对接合作的项目达到10个,共引进资金28亿元。
二、技改大投入让产业更高、更轻、更优
860亿元,这是5年来湘潭市工业技改投入的总和。“调高、调轻、调优”是湘潭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技改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一轮轮技改中,湘钢宽厚板、吉利汽车、湘电风力发电机组、湘电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冶金、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了向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的步伐,焕发了新的生机。今年上半年,湘钢、兴业太阳能、利欧泵业、吉利汽车三期分别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5亿元、2亿元、2亿元……下半年,湘钢节能减排改造、兴业太阳能二期技改投入、胜利钢管油气管道生产线、中冶京城重大装备、湘电风能、湘电重装、湘电新型城市轻轨、江麓智能工程机械、江南CNG车载气瓶、利欧泵业、金海重工二期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将按照进度强力推进。预计全年的工业技改投入可达350亿元,比2006年的87亿元增长3倍。
三、科技创新结硕果,助推工业“高新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核心在科技。一直以来,湘潭市着力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市工业向“高新化”转变上下功夫。一方面,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十一五”期间,湘潭市新产品开发项数一直处于全省前列,列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指导性计划的项目多达216项。220吨电动轮自卸车、2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四轴联动数控缠绕机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项目通过了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另一方面着重抓好了湘潭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火炬创新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江南机器、湘电股份和江麓机电三家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湘潭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平安电气、迅达集团、崇德科技、华菱线缆、中冶京诚、金环颜料、五矿湖铁、伟鸿食品、至诚涂料等9家企业在这一期间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湘潭市科技创新不断传出喜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4家;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390亿元,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42.6%,完成工业专利产品授权量328件,同比增长50.5%;一批自主创新产品成功研发,其中,湘电300吨电动轮自卸车成功下线,中冶京诚400吨重型矿用自卸车即将下线,江麓成功研制了替代进口的军用车辆液压控制元件。
此外,今年湘潭市将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重点抓好江滨、华菱线缆、平安电气等10个“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建设九华示范区物联网示范基地,推进“智慧湘潭”建设。全市预计可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80亿元,相比2006年的198.8亿元,增长2.9倍。
四、节能减排不松懈,走出绿色工业之路
今年上半年,湘潭市列入全市重点调度的8家高耗能企业中,湘钢、电厂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20%、24.8%。这两家企业能耗大幅下降仅是湘潭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湘潭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98%,下降率排全省第五位;单位GDP电耗同比下降1.7%,下降率位列全省第8。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778家规模工业企业,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了明显下降的态势:同比去年,1-3月下降了8.83%;1-4月下降15.6%;1-5月下降13.16%;1-6月下降12.1%。预计全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将由2006年的4.1吨标煤下降到1.5吨标煤。而“十一五”期间湘潭市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2%的目标,到2010年累计下降22.02%,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目标任务。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得益于湘潭市坚持转方式与调结构并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强化治污减排。“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全面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湘钢、湘潭电化等重点企业和湘江流域、竹埠港地区等重点领域的防控和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湘潭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减排,重点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对淘汰落后产能予以财政补贴、奖励,逐步让高能耗、高排放、小规模的企业退出“舞台”。“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共对118家“五小”企业坚决执行了退出政策。此外,随着五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湘潭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
五、湘潭产业转型成功的奥秘
今年1-7月,全市778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75.25亿元,同比增长42.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30.7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03.93%,同比增长53.43个百分点。在快速增“量”的同时,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了13.1%。这一“增”一“降”凸显的是湘潭市工业效益的提升,产业转型的成功。这种成功:一是源于湘潭工业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式。产业裂变、与央企对接、产业高新化,一个个时尚的词汇均与湘潭“亲密接触”,使湘潭工业一改过去粗犷式的发展,高举科技创新旗帜,走出一条绿色工业之路。二是源于湘潭工业定对了发展重点。今年,湘潭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3+3”产业的战略部署。这6大产业既切合湘潭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实际,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顾此不失彼。今年1-7月,这6大产业不负众望,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65.9亿元,同比增长42.3%,占到全部规模工业的71.23%;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3.55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高出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三是源于湘潭工业定准了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十二五”后的湘潭工业发展情况如何?“22335”工程给出了明晰的答案。“22335”工程既是目标,更是行动指南。在它的指引下,湘潭工业宏伟蓝图的实现指日可待。
相关链接
1、“3+3”产业: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3+3”产业的战略部署,即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冶炼及深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药品加工制造业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出台扶持措施,强化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产业发展。
2、“22335”工程:即到2015年,建成2个千亿园区,即将九华示范区、湘潭高新区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园区;建成2个千亿产业,即将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现代商贸物流建成年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建成3个过300亿元企业,即将湘钢、湘机、吉利建成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的企业;建成3个过100亿元企业,即将江南、江麓、步步高建成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建成5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李立武]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