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11-11-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国内外,衡量价格波动都是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表达的,CPI可以测量一定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指数就象股票指数一样,由众多种商品的价格加权计算,具体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和用品、医疗卫生保健、文化娱乐教育、交通通讯、居住八大类。今年以来湘潭跟全国和全省相类似,以食品和居住类为代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1—9月各月CPI涨幅均在5%以上的高位运行,物价上涨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已造成一定影响。

  面对当前较快的物价上涨,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反应较强烈。据调查,有九成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表示难以承受目前物价的上涨。同时担心,受价格传导效应影响,会有更多的商品价格上涨,在今后生活中如何应对子女就学、养老、就医以及改善住房条件等成为当前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居民担忧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我们作了深入的走访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文运用消费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和营养学的有关知识,采取分组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CPI上涨现状的阐述及动因的分析,CPI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及程度的剖析,进而寻求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消除和减少其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手段和途径,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CPI上涨的现状阐述及原因分析

  一、CPI上涨现状及程度分析

  今年以来,CPI一直在5%以上的涨幅高位运行。全国6月CPI涨幅为6.4%,创下连续35个月以来的月度新高,上半年累计达到5.4%。7月涨幅为6.5%,再次刷新纪录,此后出现拐点,8、9月逐渐降为6.2%和6.1%。湖南省2月为最高,涨幅达6.1%,前5个月高于全国,后4个月则略低于全国。湘潭与全国趋势基本相同,7月达最高值6.2%,8、9月出现明显拐点,分别降为5.7%和5.2%。6月与全省持平,仅7月份高于全省,其余月份均低于全省。

  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来看,呈全面上涨态势,以食品类、居住类上涨幅度最大。

  从八大类构成的子项来看,价格指数有涨有跌,唯独食品类全面上涨。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以粮食为领跑率先涨价,在粮猪比价规则的引导下,猪肉、鲜蛋及其它食品相继跟涨,形成一股涨价旋风。与上年同期比,全市食品类价格指数中涨幅居前三位的是肉禽及其制品、粮食和蛋类,分别为22.4%、16.9%和15.2%。涨幅较低的为液体乳及乳制品、茶及饮料和其他食品,分别为0.9%、1.1%和1.2%。

  二、CPI上涨因素分析

  这一轮价格水平的上涨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肉禽蛋等食品价格大幅走高,推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今年1—9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0.6%,影响总指数上升 3.2个百分点。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肉禽及其制品,同比上涨22.4%,影响CPI上涨1.73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累计上涨了43.4%,影响CPI上涨1.47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下,禽、蛋等其它商品也跟着涨价。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分析原因,其一是周期性供应减少,前两年养猪生产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大部分养殖户不愿意增加存栏,使2010年末生猪存栏明显减少,最终导致今年5月以来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其二是仔猪、饲料、防疫、人工等养猪成本的攀升,导致生猪价格大幅度上升。其三是穿过湘潭境内的沪昆高铁(经过湘乡、韶山两地)正在修建,数量众多的民工增加了对猪肉的消费需求。

  (二)居住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第二动力。2010年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7.86%,影响总指数上升 1.02个百分点。上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在成本和需求推动下持续走高,全年该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2.1%;其次,受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房租价格同比上涨6.5 %;最后是资源类商品涨价的滞后影响,全年水电燃料价格同比上涨11.7 %。今年继续受其翘尾因素的影响,加上本期涨价因素,共同推动居住类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年1—9月,建房及装修材料类上涨4.8%,房租价格上涨10.1 %,水电燃料类上涨7.0%。

  (三)国际市场影响。首先是全球粮食减产,使国际市场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其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带动我国粮食价格普遍上扬,并推动肉、蛋、奶类等食品价格相继上扬。其次是石油价格逐月上涨并突破100美元大关,黄金价格一年上涨三成,从而带动国内汽油、柴油和首饰价格上涨。2010年汽油、柴油和首饰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2.8%、 14%和 36.2%。今年除豆类、植物油价格略有回落和趋于稳定外,石油产品、金价继续向上攀升。

  CPI上涨对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影响程度的剖析

  这一轮CPI上涨的影响,对中高收入家庭来说,造成的影响相对少一点,但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增加,肉蛋消费量减少,营养素摄入量不达标,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一)价格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负担加重。据抽样调查,2010年全市低收入居民(按相对收入等距各20%五组分组,下同)人均消费性支出7287.93元,同比增加242.8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958.41元,经测算,因食品价格上涨使低收入家庭居民人均多支出118.04元,占人均消费增支额的48.61%。今年1—9月,全市城市低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72.5元,同比增加804.1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647.29元,经测算,因食品价格上涨使低收入居民人均多支出259.43元,为上年全年食品消费增支额的1.12倍。

  (二)肉蛋价格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下降。由于肉蛋消费的弹性在低收入群体中表现较强,因肉蛋价格上涨,导致了低收入居民对肉蛋等副食的消费量减少。据抽样调查,今年1—9月,城市居民猪肉、鲜蛋的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2.9%和8.9%。可见,肉蛋价格上涨已影响到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面对物价的大幅快速上涨,低收入群体除了减少绝对消费量以外,还努力从价格上面找出路。从不同收入组的调查资料看,低收入家庭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每一种服务的平均价格几乎都是最低的。如食用植物油,2010年低收入家庭居民平均消费价格为11.91元/公斤,其他从低到高的收入组食用植物油均价分别为12.95元、 13.36元、13.87元和13.51元;猪肉,2010年低收入家庭居民平均消费价格为11.77元/公斤,其他从低到高的收入组食用植物油均价分别为18.67元、 18.21元、18.3元和18.89元。今年1—9月仍是这一趋势。此外,同其他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家庭购买服装、鞋类、家电、烟酒类等日常用品的价格差异也非常明显。

  (三)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家庭。由于今年物价上涨主要是肉、禽、蛋、油脂等生活必需品,而低收入家庭这些食品消费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价格大幅上涨,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家庭。据测算,1—9月全市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 8.4%,比平均数高出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这一指数0.3个百分点。这一价格指数比同期CPI高出2.8个百分点,表明涨价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冲击程度比平均水平要严重得多。

  (四)物价上涨会导致低收入群体的营养素摄取量与规定标准相差更远。中国生理科学会根据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规定:“我国成年人平均每天必须的热量大约为2600千卡,蛋白质72克、脂肪73克。”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写的《食物成分表》所提供的食品营养数值测算,今年1—9月全市低收入组居民每天所摄取的营养素中,热量为2116千卡,低于标准484千卡;蛋白质摄取量为53克,低于标准19克;脂肪摄取量76克,超过标准3克。如果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将会导致营养素摄取量与规定标准相差更远。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减少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的手段和途径

  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是正常的,它对于刺激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各项事业建设将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当CPI涨幅超出3%的监测警戒线过高时,则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诸如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进出口,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以及有可能引起全面通胀等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过快过高上涨的现实情况,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调整种养结构,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打击哄抬物价行为,一度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现象得到根本治理和改观。为了更加全面有效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真正从源头上抑制物价高涨,更多惠及民生,笔者建议:

  第一,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遏制生活必需品价格暴涨。合理控制粮价,避免或缩小粮价上涨向食品及其它与粮食相关制品价格的连锁传导。做好重要粮油商品的储备,适时投放市场,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平抑市价,在市场粮油涨价严重影响低收入家庭生活时,对低收入居民提供平价定量供应,避免他们的实际生活明显下降。

  第二,在特殊时期向全体国民发放生活补贴。近几年我国财税收入连年高位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在CPI快速上涨的特殊时期,国家可考虑还富于民,对全体国民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消费券)。

  第三,加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施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扶贫救困功能的作用;提高低保标准,增加家庭收入;适时推出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与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受到大的影响。

  第四,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扩大低收入居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是减小低收入家庭生活受物价上涨冲击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可适当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对象就业,促进“零就业家庭”全面实现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支持无业及低收入人员自主创业,为该群体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就业贷款、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第五,发挥价格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加强价格监管。完善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注重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等多个环节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共享和应急反应处置机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促进公平竞争,抑制价格上涨。支持推进煤、电、油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理顺重大价格比例关系。加强价格监管,强化检查措施,打击暴利违法行为,营造公平交易、良性竞争的经济环境。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黄日新 周敬杨 刘妙坤 毛梦阳]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