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运行,以及中央相关经济政策作用的逐步实施,特别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落实,助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16元,同比增长1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28元,增长9.4%。
一、基本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拉力强劲。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626元,增长17.1%,占纯收入的比重达49.7%,对农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5.3%。其中: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从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外出从业收入,人均分别为235 元、2736 元和2654 元,同比分别增长18.2%、32.4%和4.6%。工资性收入成为拉动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二)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492 元,增长21.4%。其中,一产业、非农产业人均收入为3060元和1432 元,分别增长17.8%和29.9%,农民从非农产业中所获收入快速增长。
(三)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同步增长。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拉动下,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全年农民人均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91元和808元,分别增长37.6%和14.1%。
(四)农民消费承载力增强。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用于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支出逐年增加。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2820 元,增长11.9%。其中一产业、二产业和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分别增长13.9%、21.1%和1.8%;八大类消费支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及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它商品及服务消费人均分别为1933元、445元、1370元、498元、645元、564元、612元和155元,分别增长12.8%、209%、4.7%、18.7%、24.9%、18.8%、10.8%和1.9%。
(五)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由于全市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之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9.56平方米,人均增加0.27平方米,楼房比重为7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下降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用于衣着、居住、家庭设备、文娱、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特别是一些用于旅游、化妆品、首饰等个性化支出的大幅增长,充分表明近年来农民用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支出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二、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
(一)政策的有力支撑。2012年,中央为稳定粮食生产,维持市场物价稳定,继续加大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各项补贴、奖励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其政策叠加效应日趋显现;全年国省资金对全市水利建设的投入达3.01亿元,比上年增加1.26亿元,农机购置补贴3930万元。全市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性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4.2%,旱涝保收率达85.7%,机耕化程度达85.6%,水稻机收率达到87.6%。受相关利好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收益有了稳定的增长,农村劳动力也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工作力度,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步提升,一定层面上即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承载能力,活跃了全市农村消费市场。
(二)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全年各相关部门为拓展农民就业空间,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服务机构作用日趋明显,全市农民工就业形势较为乐观。201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1万人,增长3.7%,新增就业2.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5.2亿元,增长23.3%。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运行,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也为广大农民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的日趋理性,其就业观念、自身素质有别于上一代农民工,对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趋讲究;同时,中央将采取相关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预期不断变为现实,这些都在一定层面上助推了工资价格的上涨。
(三)都市农业的持续发展。2012年是近十年来少有的风调雨顺之年,全市都市农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粮食、蔬菜、生猪和家禽等主宗农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4.1%、2.1%和4.5%。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26家,增长10.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1家,其中国家级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2.7亿元,增长22.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8家,增长21.0%,合作社成员达到19.1万户,增长18.5%。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势较好,除生猪外,主宗农产品价格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都市农业发展的提质、提速,一方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和农产品档次,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进一步消化了一部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全市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不利影响:
2012年,全市农民收入虽然在中央相关经济政策刺激下,保持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农资价格和农产品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过大;加之粮猪大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矛盾;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三、对策建议
(一)确保种植业收入稳步提升。种植业是农民收入的基础来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增值增效。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优质稻比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以提高商品率,增加附加值,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利润,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发展规模化养殖产业。加强生猪生产养殖基地建设,实现集约化规模饲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养殖场地,充分利用养殖资源,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唐鹤庭]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