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全市服务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服务业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限额以上服务业发展情况良好。2012年,全市287家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服务业调查单位总体运行良好。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28家、限额以上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155家、限额以上服务业民间非营利及其他单位4家。具体运行情况表现在:
1、企业运行情况总体向好。2012年,128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6.1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3.3亿元,增长17.5%,占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98.0%;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行业占比最大的是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94.7亿元,占比达到64.8%;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分行业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行业是教育业,实现营业收入1494.5万元,增长5.2倍。营业成本109.3亿元,增长15.7%,营业收入增长快于成本增长2个百分点,效益明显提升。上缴营业税金及附加4.7亿元,增长27.2%,税收增长速度快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9.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最大的是金融业,实缴营业税金及附加3.6亿元,占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的75.6%;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税收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7倍。实现营业利润25.5亿元,增长30.6%,其经济效益较一、二产业更可观。本年应付职工薪酬12.9亿元,增长17.0%,企业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情况比较稳定。2012年,155家限额以上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14.5%;支出71.3亿元,增长13.3%。其中,工资福利支出21.1亿元,增长15.4%。收支结余1.1亿元,同比增长较快;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9133人,增长0.4个百分点。
(三)民间非营利及其他单位运行情况平稳。2012年,4家限额以上服务业民间非营利及其他单位实现收入1.7亿元,增长16.2%,主要是来自提供服务收入;本年费用合计1.4亿元,增长22.7%;从业人员平均人数984人,增长6.6%,带动就业明显。
(二)增加值总量增长提速,经济贡献呈上升态势
1、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增长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06.20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八。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每过100亿元大关时间跨度来看,1949年到2002年,用了54年的时间才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7.36亿元;2003年到2008年,又用了6年的时间才过200亿元,达到231.00亿元;2009年到2011年,只花了3年的时间就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53.12亿元;而2012年仅仅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突破400亿元大关,全年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为93.67亿元、二季度累计195.58亿元、三季度累计298.42亿元、全年累计406.20亿元,平均每个季度递增100多亿元。
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1%,位列全省第五,高于长沙市1.1个百分点,高于株洲市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8.4%,二季度增长11.7%,三季度增长11.7%,全年增长13.1%,呈现前低后高,平稳回升态势。从近3年来看,2010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5%、13.0%、13.1%,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3、服务业平稳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其中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4.14个百分点。从近3年来看,2010年到2012年,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分别为4.06个百分点、4.85个百分点和4.14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在4个百分点以上。
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2012年,全市GDP的增量为158.25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量为53.08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54%,比2011年上升9.85个百分点。从近3年来看,2010年到2012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48%、23.69%和33.54%。
5、重点服务业行业功不可没。2012年,从服务行业增加值看,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3.56亿元、40.86亿元、36.71亿元、29.58亿元、24.80亿元和22.71亿元,分别增长8.9%、10.8%、12.8%、8.4%、8.3%和21.1%,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65%、10.06%、9.04%、7.28%、6.11%和5.59%。
(三)投资提速,项目推动。2012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5.76亿元,增长48.5%,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6.51%,比上年提高3.4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93.8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22.56%,增长30.1%。全年完成投资过亿元的110个项目中,有76个项目为服务业建设项目,占比达到69.09%。湘江沿江风光带工程(九华段)、火车站改扩建及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奔驰路、盘龙国际金融中心、九华钢材物流中心、万楼新景区建设、湘潭市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大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服务业较快发展。
(四)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提速。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增长18.7%,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1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10家,过1亿元的39家。全市年度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6747处,投入水利资金6.21亿元。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5.95万千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滑趋势,有调整回升迹象,但回升缓慢。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39亿元,其中: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06.2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1.67%,比2011年提高0.26个百分点,低于长沙市7.9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7.3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2.93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占比37.04%、二季度34.23%、三季度32.98%、全年占比31.67%,可见全年明显呈现下滑态势,相反,从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季度来看,一季度52.49%、二季度55.54%、三季度54.32%、全年54.53%,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从近3年来看:2010年到2012年,占比分别为33.40%、31.41%和31.67%,其占比由下滑趋势出现回升拐点,但回升缓慢。从湘潭2020年全面小康统计监测经济发展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目标值大于或等于50%来看,到2012年才实现63.34%,还有8年时间,要由目前的三次产业二、三、一排序调整为三、二、一的顺序,结构调整压力大、任务重。
(二)服务行业结构不合理,营利性服务业占比偏低。一直以来,湘潭市服务行业结构不合理,营利性服务业占比偏低。具体表现在:一是仍旧依赖传统服务业。2012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25.0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79%。二是现代服务业总量不大,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以科技密集型和知识结构型为主导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量不大,发展缓慢,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如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59%,拉动服务业增长2.0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8.0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0%,拉动服务业增长0.3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40%。 三是营利性服务业占比偏低。2012年,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1.26亿元,增长13.5%,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7.39%。
(三)服务业龙头企业不多,带动作用不强。从湘统[2013]11号文件公布的2011年度全省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大中型企业名单来看,涉及湘潭服务业大型企业仅为3家,中型企业也不过82家,尽管全市部分服务业企业在不断扩大,但规模化效益不明显,获利能力较差,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特别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高端技术含量和优质经营的品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湘潭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2年全市召开的服务业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潭市发[2012]15号文件),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形成20条指导性意见。这为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发挥湘潭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重点服务业产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目前,全市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单位数不多,规模又小,技术装备程度不高,总体上还比较弱小。但它们代表服务业新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传统服务业的繁荣,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全市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主张政府科学调控,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产业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集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培育特色品牌,努力形成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湘潭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着力帮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上新设备、建新项目,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组织模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使之尽早成为省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重点支持步步高、心连心、洪盛物流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企业和服务业品牌通过连锁、联营等形式不断扩大规模。同时,支持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跨区域发展,建立生产服务、营销服务、外包服务等网络,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之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规模的扩大和走出去战略,逐步使大中型服务业骨干企业成为全市服务业的主体,实现全市服务业的新跨越,为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幸福湘潭”做贡献。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李立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