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战略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强化服务,细化保障,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67.37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2.77亿元,增长35.0%;工业化率达到54.3%,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亮点
(一)综合实力较快提升。一是规模化程度提高。至2012年末,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840家,较去年末增加50家。其中,年产值上200亿元的工业企业1家,年产值50-100亿元的工业企业2家,年产值10-50亿元的工业企业24家,年产值1-10亿元的工业企业436家。二是产业结构有效改善。今年是市委市政府 “3+3”产业发展的第二年,六大产业增速升降互现,全年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40.6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6.0%,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38%。电子信息、先进装备、食品等三大产业保持2位数的增长,增速分别为21.8 %、26.9 %、19.6%,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因为吉利四期项目的达产达效,目前已跻身“月销万辆俱乐部”,全年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3.0亿元,同比增长44.1%;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受外围大环境不景气影响,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1%。三是集聚效应继续提升。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不断得到增强,目前湘潭拥有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个。至12月底,全市全部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69.9亿元,同比增长20.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其中,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1.9亿元,增长20.9%,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4.2%,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居前三甲的湘潭经开区(拉动5.1个点,贡献率近50%)、高新区和天易示范区担当各大园区的领跑者,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7.9亿元、96.7 亿元和50.1亿元,增速分别为35.7%、35.2%和31.5 %。
(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是高耗能行业发展放缓。随着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五小企业”被淘汰,2012年,我市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89.72亿元,同比下降0.5%,增速比上年回落30个百分点,增幅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也由2011年的36.9%下降到了28.4%,较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活力增强。通过多年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在全市61户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中,非公有制42户,占68.8%。全年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73.65亿元,同比增长23.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其中吉利、迅达增速分别达到44.6%和26.9%。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 64.2%上升到了70.9%,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趋好。全市148家战略性新兴企业前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速19.5%,总量占GDP比重为16.3%,居各市州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
(三)行业和产品增势较好。2012年,全市36个大类行业增加值,32个表正增长,比上年同期多出1个。六大重点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1%、39.1%、20.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纳入统计范围的193种产品,124种实现增长,增长面较去年同期多出8.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电力电缆、水泥持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高达97.7%、24.9%。
(四)中小微企业发展良好。2012年是全市“中小微企业服务年”,在大中型企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打出了《湘潭市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方案》的系列组合拳,中小微型企业来势较好。全年中小微型企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612.6亿元,同比增长22.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5.4%上升到70.4%。
(五)发展后劲日趋增强。一方面,新增企业拉动有力。今年新增的53家规模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药品领域),产能释放效果比较明显, 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3.4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的2.0%, 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总数近200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23.8%,江南、湘电和江麓等3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安电气、崇德科技、华菱线缆等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产品质量建设亮点纷呈:全市拥有迅达集团和湘钢的主导产品2件“中国名牌”,拥有 “中国驰名商标”12件,拥有“湖南名牌”72件,拥有“湖南著名商标”125件,各类名牌总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存在问题
目前国际国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而我国也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要保持全市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和持续增长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总体增势疲软。今年以来,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和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1-12月,全市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和产销率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2和1.1个百分点)的双重作用下,全市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形势面临不同程度压力。全市61家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6.6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40.1%,增长5.1%,落后全市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12家重点企业各月累计产值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全年实现产值602.8亿元,同比下降5.5%,较去年同期下降24.4个百分点,湘钢、湘电、大唐、电化、华菱线缆、韶峰水泥6家出现负增长,重点企业增长面仅为50%,去年同期为100%。
(二)工业投资步伐缓慢。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有效的工业投入,从全年看,市场投资工业项目普遍信心不足,带动作用强的工业投资项目较少、规模偏小,目前全市工业增长主要依赖存量企业拉动,以在建项目为主的增量企业对产值增长贡献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今年以来,续建和新建新投产项目过10亿元只有九华经开区两家,新开工项目过10亿元的也仅有高新区一家,累计比上年减少4个。1-12月,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452.77亿元,同比增长35.0%,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后劲明显不足。
三、对2013年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及建议
(一)对2013年工业经济的基本判断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之路可期,欧元区暂时避免了技术性衰退,新兴经济体依然维持较快增长。但是欧美主权债务危机风险继续上升,失业率高企,政策空间上受到政治和经济双重制约,给经济复苏带来不稳定、不确定。世界银行1月15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3年的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分别达2.4%和3.1%,较该行去年6月份预期的3.0%和3.3%有明显下调。报告还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为8.4%和8.0%,也低于此前给出的8.6%和8.4%的预期值。
从国内环境来看,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定了2013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此外绝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外需求不旺,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观,工业产品价格仍处于上下波动中
从湘潭自身来看,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固定资产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对经济提供稳定动力,园区经济活跃对全市经济形成有力支撑。钢铁产业历经去年不振之后,明年预计可以有所增长。总体上看,2013年会比2012年略好,全市规模工业将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二)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湘潭市深入开展重点企业帮扶活动方案》,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问题销号制和限时办结制,尽快完成第一批企业帮扶的扫尾工作。建立企业帮扶的长效机制,扩大帮扶面,每年确定一批企业进行重点帮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在市场开拓、周边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在明年初推出第二批帮扶企业名单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2、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针对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市场疲软的状况,把帮助企业稳定和开拓市场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推动产业对接。鼓励市内企业之间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市内企业和市外企业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后阶段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先进装备等其他行业的对接。帮助和组织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如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等活动,达成一批销售合同,提高市场占有率。
3、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积极向上争项目。抢抓国家报重大项目的机遇,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沟通汇报,努力做好今年项目的落地和明年项目的申报工作。二是千方百计引项目。加强对“3+3”产业链分析,找准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我市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技术,策划包装重大项目,加强央企、省企对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全力以赴建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用好新型工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对产业集聚、产业升级方面带动性强的在建、新建项目。强化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查找问题,逐个分析研究解决。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罗红 周亮]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