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消费信心受到抑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最终需求。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应该认真探索经济结构调整“路径”,努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深入分析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切实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一、消费需要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需求增长较快,总量不断扩大。伴随着湘潭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2011年突破300亿元,2012年达349.14亿元,2008-2012年年均增长18.8%,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从人均量来看,2012年,湘潭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554元,居全省第三,仅次于长沙、株洲。1-4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4亿元,增长1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二)农村市场较为活跃。2005年以来,湘潭在全国探索首创了生活资料、医药、农资“三合一”和生活、医药“二合一”农村连锁超市新模式,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开设了农家店近700家,商品包括日用生活品、药品、农资、服装、家电等。由于流通网络不断健全,农村市场消费发展进入快车道。2012年,全市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9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1-4月,全市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5亿元,增长21.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
(三)批发零售业支撑作用明显。2012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零售额305.16亿元,同比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87.4%,今年1-4月这一比重为86.8%。步步高、心连心、苏宁电器、友华等大中型商贸企业以其丰富的商品,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吸引众多的消费者,销售额大幅增长。
(四)住宿餐饮业增速放缓。2012年,全市住宿餐饮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零售额56.83亿元,同比增长23.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但今年以来,住宿餐饮增速明显放缓。1-4月,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1亿元,增长15.1%,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1.2个百分点。
(五)消费对经济贡献率仍然偏低。近几年,湘潭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由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投资贡献率。2008-2012年,消费对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8.3%,比投资年均贡献率低20.9个百分点。
二、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一)消费信心不足,居民消费滞后于经济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继而引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由此陷入低迷。虽然湘潭为中部内陆城市,经济外向度不高,但世界经济低迷也对湘潭造成了影响。其中,最直接就是影响消费行为,湘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2008年达到21.8%的高点后,一路下行,2012年增速为15.6%,今年1-4月为13.2%。201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886元,较2008年增长47.2%,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28元,较2008年增长66.3%,年均增13.6%。而2008-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均低于经济增速。
(二)城市化进程不快,城市中心市场带动作用不强。虽然湘潭地处湖南省经济中心地区,但地域偏小,位置偏后,城区常住人口不足百万,城市化率为54.02%,低于长沙(68.5%)、株洲(59.1%),城市中心市场带动作用有限。2012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16亿元,增长14.6%,低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个百分点。今年1-4月,全市城镇市场实现商品零售总额113.09亿元,增长12.1%,增幅低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个百分点。
(三)人口老龄化势头明显,对消费需求构成一定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湘潭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6.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77%,65岁以上人口为3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08%,分别比五普提高了4.15和2.63个百分点。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7.9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05%,增幅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2.7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对于家庭的负担会加重,这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消费的增长。
(四)消费环境仍然不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设施水平的相对落后制约了居民对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消费,使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实现。二是消费品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生产者和销售商在提供商品和劳务时,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也难以全面制止,产品的售后服务跟不上,消费纠纷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从而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等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偏高。目前,湘潭市民仍存在“三怕”,即年轻人怕买房、中年人怕子女上学、老年人怕生病。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迫使大部分人选择增加存款,减少即期消费。
三、扩大需求的途径探索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前中级阶段中,经济结构的共同演变规律之一是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入后期之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则趋于稳定。改革开放30年来,湘潭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湘潭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阶段,虽然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在一段时间内尚难以根本改变,但积极践行科学发展,不断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努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势在必行,具体途径可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推动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做大GDP总量。GDP作为社会生产的最终成果,既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再分配的源头。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就必须将“蛋糕”做大,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在的情况下,湘潭必须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和新一轮扩大消费政策出台的机遇,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近期看,积极帮扶企业组织生产,提升效益,努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迫在眉睫。远期看,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瞄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着力加以培育则更具意义。
(二)想方设法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前提,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增强消费能力、推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大促进就业的力度。目前,湘潭城市居民中工资性收入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0%,要建立健全就业机制,确保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扩大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二是要完善工资增长机制。继续完善最低工资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法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科学制定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完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三是要完善社保体系,鼓励即期消费。进一步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消费市场。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突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主导产业来培育,加快打造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使湘潭成为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和节点城市。加快推进湘潭港铁牛埠港区水运物流中心、心连心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万里行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支持步步高、湖南工程机械、九华钢材等物流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加快将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荷塘综合物流园和湘潭西商贸物流园等建设成为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现代物流园区,着力打造超千亿元的物流产业。
(四)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满足人民消费要求。一是要合理布局商业网点,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解决城市新区和农村商业网点配套发展滞后的问题。充分发挥步步高、心连心、大洋百货、万凯源等大型连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建设路口、基建营、砂子岭、双拥广场等四大商圈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消费品牌,增强对外地居民来潭消费的吸引力。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激发农民消费潜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推动家用电器等进入农村家庭,助使“家电下乡”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满足农村现代消费品的需求。三是优化市场运行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
(五)积极引导消费行为,倡导合理消费。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购买能力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层次也会相应提高,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较高层次跃迁。这种跃迁将在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改变消费状况。其中,内涵式跃迁体现在消费水平的提高,如吃从吃饱转向吃好,穿从穿暖转向穿美,住从遮风避雨转向舒适、宽敞和环境优美等等。外延式跃迁则体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如过去没有消费的,现在可以消费了,过去只能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现在可以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等等。在具体工作中,既要重视消费结构跃迁的客观现象,努力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又要努力营造舒适消费的环境。积极引导消费行为,抑制不合理的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氛围。只有这样,消费增长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会更大、更久。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蔡和清 符剑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