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工业发展5年回顾和展望

来源: 时间: 2013-07-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七大以来,湘潭工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应对了复杂经济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园区经济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全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近5年来工业发展实现了总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

  5年来,全市上下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了工业发展总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5年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工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656.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88.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16.3亿元增加到2012667.38亿元,2012年全市工业化率达到54.3%,居全省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明显优化。5年来,始终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工业发展质量。2012年,“3+3”产业(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产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40.6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6.0%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3.6%全市六大高能耗行业同比下降0.5%,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9 %。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

  (三)工业园区加速推进。5年来,牢牢抓住工业园区作为发展新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来打造,各园区实现了跨越发展。2007年园区完成总产值175.2亿元,入园企业543个,投产企业348家。到2012年,全市共有8个园区,包括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昭山示范区、天易经开区、湘乡经开区、韶山高新区、岳塘经开区和雨湖先锋工业园,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4个,累计入园企业达1148家,工业企业848家,投产企业达755家。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9.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4%,园区正成为湘潭工业的重要支撑。

 (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5年来,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市工业向高新化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84.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1.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7年的39.2%提高到2012年的52.3%。全市共有国家创新型企业3家,湖南省创新型企业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1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9家。

  二、今后5年湘潭工业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效益同步推进

  未来5年,湘潭工业发展将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抓大(打造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育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扶小(扶持中小企业)、提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为建设幸福湘潭提供重要支撑。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把调高、调轻、调优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积极引进、运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化、高端化发展。

  ——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主要依托湘钢、金海重工、胜利钢管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层建筑用钢、高强耐蚀船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装备用钢等精品钢材,大力开拓深加工领域,在发展钢绞线、工程钢结构件等钢材深加工产品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生产石油输送管等深加工产品。

  ——汽车及零部件。以湘潭九华汽车城为主体,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在整车方面,重点发展中高档汽车、专用车、皮卡车等整车产品,在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发动机、车轿、变速箱、散热器总成、汽车净化器总成、汽车消声器总成、汽车电子与电器、汽车空调、灯具与内饰等。同时,配套建设汽车国际会展中心与汽车博物馆、汽车物流区、汽车文化产业区等。

  ——食品产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禽肉类、粮食、湘莲、槟榔、饮品等优势行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开发低脂、低糖、低盐及具有增强免疫力和补充营养素的保健功能食品;开发成品和半成品等方便快捷食品,大力发展休闲食品,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对食品的需求。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国家和省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先进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和长远竞争力。

  ——先进装备产业。一是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发展混凝土机械装备、压实与路面机械装备、工程与建筑起重机械装备、消防救护公共装备等。二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智能化CNG储运加气集成罐车、LNG储运罐车、混合动力大巴、纯电动轿车、节能型轿车等整车和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汽车无级自动变速器(CVT)、高性能活塞等关键部件。三是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电动轮自卸车、港口矿山设备、矿山智能通风设备等。

  ——新能源产业。一是风力发电装备。重点发展兆瓦级低风速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海上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偏航/变桨传动装置、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二是太阳能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效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整机、晶体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等产品。三是生物质能源装备。重点发展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等设备。

  ——电子信息产业。一是电子元器件。重点开发高密度电子多层线路板、DVD激光头、笔记本电脑等。二是新型显示器件。重点开发PDPTFT-LCD显示器件和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等。三是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应用于风电装备、工程机械、矿山装备等控制软件。

  培育发展以上3大产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发展。

 (三)打造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大品牌

  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打造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来抓,以项目强基础,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促发展。

  ——打造大产业,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引导产业之间加强配套合作,鼓励电子信息企业为工程机械和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自动控制部件,精品钢材企业为汽车、风电装备、工程机械等提供钢材和构件等等,通过产业融合,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和产业竞争力。

  ——打造大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布局,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功能,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能力,扩大园区产业规模;将高新区、九华经开区打造成新兴产业集聚区。

  ——打造大企业,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和裂变。支持湘钢、湘机、江麓、江南等大型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资源为纽带,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整合国内外资源,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充分利用我市大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到工业园区裂变发展,将企业裂变与引进战略投资者结合起来,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的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打造大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一批在全省、全国畅销的产品,以品牌建设带动和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壮产业的互动效应。同时培育和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力争在风电装备、矿山装备、燃器具、电线电缆、工程机械、汽车、电子元器件、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名牌产品。

 (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研发能力强、成果储备多的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品牌战略和专利申请等措施,保护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化机制,在先进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采取产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的形式,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群。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罗红 周亮]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