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湘潭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和谐,全市综合实力提高,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一、城市基本概况
湘潭市位于湘中腹地,与长沙、株洲互为犄角,构成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金三角”城市群,是湖南融入“泛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重镇。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京广、湘黔、洛湛、武广、沪昆等铁路大动脉穿境而过,改造后的湘潭火车站已建成区域性规模始发中心;京珠、上瑞等8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107、320国道经由市区,通达所有县(市)区,是全国地级市中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湘江贯穿市区,千吨级货轮可通江达海。
湘潭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人文资源厚重。自古商贾云集,享有“小南京”、“金湘潭”等美誉。湘潭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因盛产湘莲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建国初期国家确定在湘潭建设一大批工业企业,奠定了湘潭的重工业基础。以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为代表的红色伟人群,共同构成“韶山——乌石——花明楼”红色旅游黄金线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二、城市发展提速,品位提升
城市区域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湘潭市现辖两个城市区和三个县市,总面积5006.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区新划入姜畲镇和响塘乡,面积扩大至65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91.84万人,其中城市区人口88.76万人。2012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02%,仅低于长沙和株洲市,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有所增强。
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经济结构有所优化。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3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七位,同比增长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753元,均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9.12:59.47:31.41,调整为8.62:59.70:31.68。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78亿元,增长31.1%。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24亿元和814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4亿元,同比增长15.6%。全市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额32.64亿元,同比增加7.1亿元。
经济质量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2年末,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15376人,同比增加332人;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0.58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3.86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93.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30.1%,有力加强了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活力大力增强。全市普通高校增至8所,在校研究生7490人,在校本专科生11.85万人。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机关团体和个人共获5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全年申请专利3308件,同比增长38.6%;授权专利2144件,同比增长40.6%。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总藏量达123.51万册,同比增加17.81万册,博物馆、纪念馆5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104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增加到12085张。全市拥有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155人,注册护士5748人。全年全市参加省常规赛18个项目比赛,获得金牌47枚。年末已有体育场地94个,其中,体育馆43个,运动场36个,游泳池1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9平方米。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持续改善。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49元,同比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886元,增长10.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1%,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3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4万人。全市社保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7.70万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5.22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83亿元。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4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湘江湘潭段、涟水和涓水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体水质标准的要求。全市新增绿地面积6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新增18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增加66公顷。
三、湘潭城市发展定位及对策
一年来,湘潭城市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城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0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标志着湘潭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从此进入了国家层面。《规划》明确湘潭为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是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有利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经济强市,长株潭城市群向西辐射的城乡服务中心,具有国际品质的文化旅游名城和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城市。
一是要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全面拓展城市发展框架。把昭山、九华、易俗河镇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三个战略节点来打造,快速打开城际交通通道,着力推进与长沙、株洲的相向发展。大力实施城市建设“2146工程”,把湘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产业发达、设施完善、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新城。
二是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改变单纯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积极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加快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把部分乡镇和近郊划入市区后,继续推进“概念性市区”的城市化,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达到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三是要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魅力宜居湘潭。凭据湘潭被权威媒体评判为最适宜投资的城市之一的有利条件,切实改善城市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湘潭投资,出台有关扶持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进得来,留得住,利益双赢,投资得到回报。要充分利用湘潭厚重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吸引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开辟黄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营造优良旅游环境,提升城市知名度,依托旅游经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利用湘潭的地方特色,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举办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的名人文化节、湘莲文化节、书画艺术节,增进国内外交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周敬杨]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