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实现“率先发展、率先富裕”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充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新型工业化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肩负发展和转型的重任。为确保“调结构、转方式”取得实效,2011年3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3+3”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即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经过2年多的发展,“3+3”产业已经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头雁”。
一、“3+3”产业成为实现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重工业比重偏重的城市,湘潭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从湘潭工业实际来看,无论的基础、技术还是后劲,“3+3”产业都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3+3”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3+3”产业实现产值1488.0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5.03%,拥有规模工业企业42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50.48%,其中湘钢产值超过了250亿元,吉利产值过90亿元,湘电产值超过了80亿元,江南、江麓产值均超过了30亿元,中冶京诚、伟鸿等18家企业产值均超过了10亿元。
(二)“3+3”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在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先进装备、风电等领域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定的配套生产能力,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据调查,目前在先进装备领域,为湘电、江麓等龙头骨干企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达到了50多家。风电产业以湘电风能为龙头,在高新区聚集了18家配套生产企业,尤其是铁姆肯轴承公司入驻高新区,彻底解决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主要配件主轴承一直以来依赖进口的问题,实现在风电产业链的共同研发、建设及配套生产。目前,通过产业联盟和产业链招商又先后引进了电线电缆、偏航变桨、风电控制系统、新能源投资等风电配套项目。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目前拥有规模企业60多家,通过湘钢的辐射,产品范围覆盖宽厚板、高速线材等精品钢材及钢铰线、钢丝制品、钢结构、焊丝、标准件、钢管等30多个钢材深加工品种,聚集了五矿湖铁、湘辉金属制品、金海钢结构、金钢钢构、湘钢钢丝绳等配套生产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三)“3+3”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目前,国内唯一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技术检测中心,全市唯一的1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以及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2个中国名牌产品,全部分布在“3+3”产业领域。全市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产业占有10家,在全市工业系统9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到8个,在全市授权专利中的占比达90%。而且,这一领域有一大批创新型产品享誉国内外,如湘潭的风力发电机组、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舰用电力推进系统等拳头产品技术居全国第一,江麓塔吊、特种车辆等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江麓战车还成为国庆60周年受阅装备。江南、华菱线缆相关产品为神州系列飞船顺利完成任务,作出了突出项献。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下,湘潭先后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
(四)“3+3”产业增长后劲较足。2012年,“3+3”产业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87.1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43%, “3+3”产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到15个,尤其是投资25亿元的泰富重工港口矿山成套装备生产基地、投资20亿元的兴业太阳能九华光伏产业园、投资6亿元的建筑工程机械产能提升总装总调产业园、投资3亿元的30MV集中连片光伏发电、高强度钢辅料制氧装置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新建、续建项目的相继启动,必将为今后的发展积聚强大后劲。
在“十二五”时期,全市以加快发展“3+3”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而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抓住了“3+3”产业,就是抓住了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就是抓住了湘潭的比较优势,只有加快“3+3”产业发展,才能促进湘潭赶超发展。
二“3+3”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3+3”产业是全市的比较优势,但由于一直以来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3+3”产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状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总量规模不够大。与先进发达地市相比,全市“3+3”产业规模总量还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特别是上下关联度大、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行业标志地位的龙头企业不多。如吉利汽车虽然总量超过了90亿,但对本地企业的带动能力有限,目前汽车产业总量规模为153亿元,仅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69%。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因配套企业规模都较小,总量规模仍然不大,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仅3.23%。
(二)自主知识产权不够多。“3+3”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较少,产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模仿设计制造的产品居多,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大多依赖进口,真正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偏少。如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大多由外地制造,在我市基本只是一个组装的过程;工程机械、电动轮自卸车等核心部件都是由国外进口,科技创新驱动力小,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集聚程度不够高。从全市装备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分工不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长,产业空间布局不优,产业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调查,目前吉利汽车、江南汽车等市内配套率不足5%,省内配套率不足10%。爱铭数码、全创科技等企业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地,产品关联较低,尚未形成产业集聚群发展的良好态势。钢材深加工业产业起步不久,集中度较低,尤其是与先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之间专业化协作体系也不够成熟和完善、配套不够紧密。
三、今后“3+3”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按照“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思路,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为目标,立足现在基础和优势,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全力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全面提升全市工业的总体规模和效益。
(二)发展重点。根据优势优先、重点突出的原则,结合湘潭实际,建议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产业领域:
1、先进装备产业。一是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发展混凝土机械装备、压实与路面机械装备、工程与建筑起重机械装备、消防救护公共装备等。二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智能化CNG储运加气集成罐车、LNG储运罐车、混合动力大巴、纯电动轿车、节能型轿车等整车和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汽车无级自动变速器(GVT)、高性能活塞等关键部件。三是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电动轮自卸车、港口矿山设备、矿山智能通风设备等。四是高档数控设备。重点发展数控精密磨削装备、数控缠绕设备、精密数控铣床等。五是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城市轻轨车、轨道交通电机电气成套装备。六是船舶装备。重点发展大型船用推进电机及设备。
2、新能源产业。一是风力发电装备。重点发展兆瓦级低风速直驱氏风力发电机组、海上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偏航/变桨传动装置、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二是太阳能红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效碟式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等产品。三是生物质能源装备。重点发展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等设备。四是核电装备。重点发展核电电机、核电站主泵轴承等核电辅助装备。五是地热能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地源热泵机组制造。
3、电子信息产业。一是电子元器件。重点开发高密度电子多层线路板、DVD激光头、笔记本电脑等。二是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应用于风电装备、工程机械、矿山装备等控制软件。三是网络经济和移动电子商务。重点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引进一批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示范工程。
4、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主要依托湘钢、金海重工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层建筑用钢、高强耐蚀船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装备用钢等精品钢材,大力开拓深加工领域,在发展钢绞线、工程钢结构件等钢材深加工产品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生产石油输送管深加工产品。
5、汽车及零部件。以湘潭九华汽车城为主体,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在整车方面,重点发展中高档汽车、专用车、皮卡车等整车产品,在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发动机、车轿、变速箱、散热器总成、汽车消声器、汽车电子与电器、汽车空调、灯具与内饰等。同时,配套建设汽车国际会展中心与汽车博物馆、汽车物流区、汽车文化产业区等。
6、食品产业。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禽肉类、粮食、湘莲、槟榔等优势行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开发低脂、低糖、低盐及具有增强免疫力和补充营养素的保健功能食品;开发成品和半成品等方便快捷食品,大力发展休闲食品,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生活节奏加快对食品的需求。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罗红 欧阳智]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