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方向与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13-11-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劳动力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让劳动力资源有效地利用与合理地配置是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繁荣的有力保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湘潭市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调整。传统的职业终身制逐步被打破,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和转轨过程中转制、兼并、破产的富余人员被市场经济吸纳消化,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深挖就业潜力,力求实现湘潭市的充分就业,已成为构建和谐湘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根据近年的统计资料及其它有关数据,通过对湘潭市劳动力就业现状、供求状况及存在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探讨湘潭市扩大就业的对策,以期对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湘潭市劳动力就业现状与供求情况分析

  (一)湘潭市劳动力就业现状

  1、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以来,湘潭市社会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产业总体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2012年,湘潭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39亿元,同比增速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248元,同比增长11.7%。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为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湘潭市基本确立。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9.59万个,同比增长37.05 %。

  2、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就业的重要吸纳载体。近年来,湘潭市大力贯彻落实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及行业结构。城镇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业人员分布趋于广泛化,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为湘潭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2012年末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中,除国有、集体单位外其它企业584个,占法人企业总数的35.7%,比2010年增加54个。从业人员20.09万人,占企业就业总人数的62.3%。这种趋势说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就业格局正逐渐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成为湘潭市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吸纳载体。

  3、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人员素质结构明显优化。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长表数据显示: 2010年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34%、3.34%、7.00%、19.73%、和69.59%。具有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学历的人员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0.33个百分点、2.04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4.06个百分点,同时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下降了9.53个百分点。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人数比重近一半。工业化、城镇化开始不断向乡镇延伸,从而吸收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同时部分农民抓住乡镇市场繁荣的契机,从事交通运输、商贸等第三产业,一部分原本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2012年我市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3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4.59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9.31%。

  5、城镇就业人员增加,乡村就业人员基本稳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湘潭市城镇就业人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12年末,湘潭市城镇就业人员达44.12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了1.39   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出现了基本稳定的趋势。2012年末,湘潭市乡村就业人员57万人,与2010年末基本持平。

  (二)湘潭市劳动力供求情况预测

  1、2013年城镇劳动力的供给

  2013年新增加的城镇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新增就业年龄段劳动力。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人口年龄结构来推算,以及2010年城镇化率为50.11%比例分解,2013年新增加2.6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3万人。

  (2)新增下岗职工。今后几年,是经济结构继续调整的时期,部分企业仍需改制,富余人员继续下岗和分流不可避免。那么,2013年我市究竟有多少职工需要下岗分流呢?到2012年末,全市“四上”劳动工资年报单位中国有企业在岗职工2.74万人,集体单位在岗职工1.17万人,其它所有制在岗职工17万人。据劳动部门调查现有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中仍有约15%的富余职工,这些职工按每年20%比重向社会释放,每年将有0.12万人需要重新就业。其它所有制经济单位有可能出现“关停并转”等情况,这些单位的职工按总数5%向社会释放,每年约有0.85万人。湘潭市每年需安排重新就业职工0.97万人。

  (3)新增城镇人口带来的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12年全市共有城镇人口150.23万人。按照“十二五”计划的要求,我市城镇化水平到2017年要达到65%,据此预计新增城镇人口所产生的新增劳动力供给量每年约2.5万人。

  以上三项合计,2013年有4.77万城镇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2、2013年农村劳动力供给

  据劳动部门测算,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131万人,其中有52万余人出外地务工,有13万余人在本市城镇务工,2012年全市耕地面积约178 万亩,按湘潭现有农业耕作平均发展水平需8亩/人计算,农村实际需要劳动力22.25万人,尚有43.75万剩余劳动力。考虑农村对劳动力就业的缓解和贮存作用以及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资源人数近半的情况,可按43.75万剩余劳动力每年一半的供应量约21.88万人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力。

  3、2013年劳动力的需求

  从2013年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看,我市的就业压力还很大。那么我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呢?这里主要从就业弹性系数着手分析。我们按湖南省2010年就业弹性系数0.0827进行分析,全市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照12%的速度递增,并将所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全部用来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平均就业增长率为1%,全市每年增加1.8万个就业岗位的需求量。

  综上所述:2013年全市剩余劳动力(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4.85万人左右。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还很大,要消化这个压力,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二、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

  1、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第一,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据2010年湘潭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13年湘潭市劳动力适龄人口205.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79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了16.1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01个百分点。第二,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疲软影响加大,部分人员从企业下岗或失业。

  2、高级技术人才匮乏,从事体力劳动者比例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湘潭市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体现在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与产业结构需求的矛盾。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湘潭市就业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仅占3.68%,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到69.59%,湘潭市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偏低,很难满足城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这种状况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影响是——大量一般劳动力缺乏就业岗位,同时出现许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岗位空缺。

  3、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人员面临再就业难题。按照湘潭市“十二五”规划,全市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增长模式将进行优化升级。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就业市场必将经历调整期的阵痛,国有单位就业机会不多,部分企业职工面临再就业难题,而且这部分人员年龄较大,学历及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不具竞争优势,又加大了再就业的困难。

  4、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湘潭市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就业方面存在偏见: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择业意向大多较为理想化,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他们要求新岗位的工作既轻松又工资高、待遇好,不愿意到苦、脏、累、险的岗位就业,以至于有业不就。二是下岗职工“等、靠”心理依然存在,“就业靠国家,安置等企业”,主动走入市场者为数不多。三是还有一部分人把就业理解为在国有、集体单位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才算就业,有稳定感,安全感,在个体企业、私营等形式的经济组织中就业只是临时性的就业。

  三、湘潭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潜力

  扩大就业机会就是挖掘就业潜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改革、发展、调整结构等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结合起来,既要致力于产业升级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尽量减少社会就业压力,充分挖掘就业潜力。我们从全市劳动力产业就业情况分析发下:

  潜力一:非公经济单位吸纳就业人员潜力巨大。据统计,2012年,全市二、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总数85.5万人,其中二产业43.52万人,三产业41.98万人。非公经济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6.91%,比上年增长0.43个百分点。

  潜力二: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为充分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中小企业一直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资本投入渠道多,吸纳社会资金广,技术推广普及快的优势,对市场反应灵敏、投资少、周期短的特点,成为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面。在我国每新增1户个体工商户,就能带动两人就业;每新增1个私营企业,至少可以带动8人以上就业。要扩大就业,就必然要通过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不断扩大其规模,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

  潜力三:大力拓展社区公共服务,促进下岗再就业。社区服务目前是社会服务需求最大的劳动市场,诸如:家政、养老、家教、保姆、保洁、保安等工作,从而成为推动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方向。

  潜力四:扩大劳务输出,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我市劳务输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全市近年在外务工劳动力净流出在13万人左右,对缓解我市就业压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开辟海外劳务输出。目前全市海外劳务输出规模很小,并且劳务输出人员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务输出,技术含量低,同时海外劳务输出手续繁锁,渠道过窄,管理费用过高,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海外劳务输出的发展。

  四、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建议一:正确引导促进观念转变,调节就业供需矛盾。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却又有一些企业面临“招工难”困局。因此,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摒弃那种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实现就业。鼓励下岗及失业人员到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儿童午托、车辆看管等服务业部门就业。同时,也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通过不断改善劳动就业环境、适当提高劳动者报酬、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式,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各得其所。

  建议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发挥中小企业的吸纳作用。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从世界各国的经济现状看,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其就业压力就相对比较小,反之亦然。湘潭是一个传统型工业城市,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要立足于湘潭经济发展现状,改造和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当前,我国乃至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融资渠道不畅通、竞争力不强等困难。因此,要使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硬软两种环境,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确保其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湘潭市城乡充分就业的有力保证。

  建议三:继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是就业前景潜在发展能力最强的一个产业,在农业人口过剩、新的工业就业的空间有限的状态下,应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就业结构的重点。除了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新兴的邮电通讯业、信息业、咨询业、旅游业等之外,还要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使之成为第三产业就业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对社区就业岗位的开发要与困难就业群体的安置紧密结合,采取工资补助、代缴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开发大量社区就业岗位安置弱势群体;要尽快落实扶持政策,对街道、社区办的服务项目,应给予低息或免息贷款支持;鼓励劳动者个人创办社区服务业,优先落实工商登记、场地、资金等政策,引导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建议四:健全就业培训机制,大力提高劳动者技能。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就业能力高低的根本,要重视抓好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湘潭市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首先,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提高农村教师的执教素质,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巩固义务教育,预防低素质劳动力产生代际遗传效应。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发展社会培训事业,积极探索就业培训的新办法,积极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注:1、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刘志军]
[审核:邓海龙]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