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湘潭经济形势分析及2014年展望

来源: 时间: 2014-01-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不利因素影响,攻坚克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服务企业发展,有力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运行。展望2014年,虽然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抓住发展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有望持续健康发展。

  一、总体回顾,基本实现“稳中求进”目标

  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0.4%10.6%10.7%11.0%,呈现持续回升势头,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稳中求进。

  (一)产业发展总体平稳。一是农业经济平稳发展。通过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产业化总产值560亿元,同比增长20%。从粮食生产来看,虽然早稻总产量同比增长3.7%,但晚稻受干旱影响较大,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146.7万吨,同比下降1.4%。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15.96亿元,同比增长2.9%。二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年初以来,全市围绕推进实体经济突破困境、稳定发展,出台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政策,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达760.14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7个月保持回升势头。全市规模工业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 3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尤其是传统主导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增加值增长7.0%,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工业效益稳步提升。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7.62亿元,同比增长37.3%,较1-11月提高10.4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较快发展。年初以来,通过大力培育服务新型业态,成功举办先进矿山装备等会展活动,专业市场、大型城市综合体渐成规模,电子商务快速成长,全市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70.27亿元,同比增长13.3%

  (二)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一是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比重提高。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7%,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在工业经济中新兴行业发展较快,高新产业比重提高。全年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新兴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2%30.6%20.7%,分别高出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19.49.5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2.7%6.8%,较上年分别提高2.4 0.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降至27.8%,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三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比重较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完成532.9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43.9%

  (三)发展动力稳步增强。一是投资继续高位增长。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重于强化产业、完善基础、促进转型,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有力确保了全市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4.92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高新区、经开区、昭山示范区共完成投资498.74亿元,增长41.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个百分点。随着泰富重工、胜利钢管、义乌小商品城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华拓数码、昭山晴岚等项目加快推进,将有效夯实我市发展基础。二是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04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为48.0%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3.8%三是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随着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逐步回暖,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我市外需有所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 26.35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出口总额9.77亿美元,增长15.2%。通过成功引进万达广场、中国中部国际商贸城、大汉控股集团城市综合体、安防数码产业园等一批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97亿美元,增长19.0%;内联引资180.1亿元,增长17.5%

  四)财政金融运行稳健。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4.72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89亿元,增长15.5%。全口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4.6%二是信贷资金保障有力。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96.75亿元,比年初增加269.0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7.42亿元,比年初增加170.0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71.66亿元,比年初增加109.77亿元。

  (五)民生状况继续改善。物价基本稳定,1-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与上年持平。就业稳步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共扩面7万人,基础养老保险人均增加180/月。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全年新增廉租住房11.99万平方米。

  然而,客观分析,全市经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全市高耗能行业以及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比重较高,而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在当前市场环境较为趋紧的情况下,结构制约更为明显。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仍为27.8%,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的钢铁、水泥两大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7.6%,而高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仅为6.8%。二是市场需求没有明显转旺。12月份,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5%,仍未转正,且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三是消费提振制约较多。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全部退出,原有消费热点将逐步降温,加上尚无新刺激政策出台,短期内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较难;有关政策的出台,对相关行业影响较大。全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45亿元,虽同比增长15.2%,但增速较上年回落8.1个百分点。

  二、展望2014年,经济有望持续平稳运行

  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国际方面,虽然当前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呈现稳步复苏态势,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都存在不确定性。国内方面,国内经济受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和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的叠加影响,经济形势不断改善,12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总的来说,2014年的宏观形势仍将保持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2014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9%3.6%

  从自身来看,湘潭经济虽面临一些困难,但发展潜力较大。一是产业园区实力不断增强。湘潭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千亿元,昭山示范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百亿元。全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5%,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园区财税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6.8%,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和优势产业的集聚区,随着其实力不断增强,将有助于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二是自主性增长动力较强。2009-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56亿元,为前五年累计的3.5倍,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投入,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不断夯实。随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推进,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湘潭城乡居民消费稳定增长。2009-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3%,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更为突出。三是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2013年,湘潭城镇化水平为55.1%,低于长沙(70.6%)、株洲(60.12%15.5个、5.02个百分点。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测算,如湘潭要提前3年实现目标,则年均要提高1.23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必将有力带动湘潭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三、抢抓机遇,确保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增长

  2014 年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年份。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捕捉其中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建设幸福湘潭。

  (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的执行好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坚决淘汰我市水泥、造纸、铁合金等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校企合作,将湘潭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加快精品钢材及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土地流转,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确保投资稳定增长。保持投资增速的连续性,就要抓好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点、讲评调度、开竣工管理、督查督办等制度,严厉整治各种阻碍项目建设的违法行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快清理闲置土地,全面落实征地拆迁政策,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二是增强消费拉动作用。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推进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步步高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充分发挥步步高、心连心等大型连锁企业带动作用,推进河西中央商务区、建设路口、板塘铺等商圈建设,多层次培育如信息、医疗、养老、文化、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

  (三)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湘潭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不小进步,但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整体实力仍不强。要积极推动县域园区发展,支持县域园区依托各自特色定位,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支持县域园区与湘潭高新区、经开区配套协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湘潭县、韶山市两个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建设,推动县域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带动县域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惠民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二是做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抓好湘江流域、竹埠港工业区、易俗河工业区、湘钢及周边地区等污染整治,做好空气、水源环境监测、预警和发布工作,全面强化环境问题源头治理,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三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统筹做好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各项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蔡和清  符剑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