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湘潭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02-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湘潭工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60.1亿元,同比增长11.2%,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

  一、总体情况

  (一)工业总量实现跨越。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60.1亿元,较上年增长11.2%,首次突破700亿元大关,是2009年的2.3倍,5年实现翻番。

  (二)工业增速企稳回升。从运行轨迹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在2月份以9.5%的增速低开,逐月稳步回升,到12月份稳定在11.2%,较1季度和三季度分别上升了1.60.6个百分点。

  (三)对全市经济贡献显著。2013年全口径工业实现增加值778.1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为54.1%。对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0%,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主要特点

  (一)规模化程度继续提升。2013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6家,比上年增长5.5%。其中,年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达75家,比2012年多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31家,比2012年多6家。201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7.5亿元,占规上比重达到43.1%,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创新驱动作用增强。2013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8家,比上年增加2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8.3亿元,同比增长17.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2.4%,较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7.2%,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4.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成效显著。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52.0亿元,增长16.8%,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速4.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9.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有效改善。2013年是市委市政府 “3+3产业发展的第三年,六大产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一举扭转连续2年的负增长,全年增长9.0%2013年,“3+3产业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31.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0.0%,较去年提升4.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2.2%。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装备、食品等四大产业保持2位数的增长,增速分别为20.7 %20.2 %15.0%11.6%。以矿山装备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75.3亿元,成为湘潭第一大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四)国有经济渐趋活跃。当前,我国经济适逢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对于“船大难调头”的国有工业企业而言,提质增效的任务尤其艰巨。2013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努力调结构,拓市场,提质量,降成本,生产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从工业增速看,全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3%,较年初和上半年分别提速13.29.0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从年初的17.4个百分点缩小至5.9个百分点;从实现利润看,2013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上年的亏损18.3亿元到全年盈利7.1亿元,经营效益显著好转。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表现积极,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前行。

  (五)工业效益稳定增长。2013年,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新产品投放、降本增效等综合措施,促进了工业质量效益的提升。全年工业产销率为99.2%,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82.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0亿元,同比下降86.2%;从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力、热电生产和供应业受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减亏明显,合计减亏21.3亿元。此外,其它效益指标表现出色,实现利税总额137.6亿元,增长100.2%;全员劳动生产率36.8万元/人,增长2.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8.6%,提高17.9个百分点。

  (六)发展后劲日趋增强。一方面,新增企业拉动有力。全年新增的49家规模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领域,产能释放效果比较明显, 全年累计实现产值56.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的2.1%, 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业园区发展引擎的作用日益显现,桑德环保产业园、吉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上海大众汽车配件产业园、威胜智能配用电产业园、湘潭电化集团新产业园建成达效,将进一步增强湘潭工业的发展后劲。

  三、存在问题

  (一)需求不足,订单难寻。2013,国内市场需求减缓的态势没有明显好转。根据四季度的工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在36个行业中,17个行业凸显出订单不足的态势,认为因订单不足影响生产经营的企业比重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其中化工行业的比重为45.3%,钢铁行业的比重为51.2%,建材行业的比重为44.3%。对订单依赖程度较高的传统行业而言,订单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需求疲软对产品的出厂价格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产品价格一直低位徘徊,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对工业发展势头产生不良影响。

  (二)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根据四季度的工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因用工成本上升影响生产经营的企业占38.5%,在诸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因素中,用工成本上升成为首要因素。用工成本的上升,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压缩了企业的成长空间,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随着保障劳动者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用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企业应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以提高竞争力,削弱用工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对2014年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

  2014年,国际上随着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欧美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需求;国内,在中央主动调控下,采取既稳当前更惠长远的措施,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国内经济明显企稳回升,经济运行出现阶段性好转,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较足;从湘潭自身来看,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固定资产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对经济提供稳定动力,园区经济活跃对全市经济形成有力支撑。总体上看,2014年会比2013年略好,全市规模工业将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五、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建议

  (一)着力扩大增量,打造工业发展“动力源”。扩大增量,狠抓项目是关键,当前,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湘潭工业投资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做大工业投资规模上,要在项目来源、招商引资上狠下功夫,紧跟政策动向,引进大项目、优势项目。在优化投资结构上,积极引导各类投资向工业领域倾斜,提高工业投资强度。在项目跟进上,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作为,在项目达成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好服务,确保项目尽早落地达产。

  (二)着力创新发展,打造工业发展“加速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根本之道。尤其在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有效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在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全方位创新,特别要在新产品研发上,进一步加快研发步伐,加大生产要素投入力度,紧紧贴近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高新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三)着力优化环境,打造工业发展“保障网”。优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是根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通过转变工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到工业领域,应以优化企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帮扶中小企业为重点,优化审批流程,协调解决企业困难,积极搭建融资、人力资源及产学研等合作平台,以优质服务树政府形象、促企业发展。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罗红]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